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策略探析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34940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多要素模式,就是从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提取一个论述对象,从中开掘进去,发现其内在的若干成分(要素),选择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并分别提炼出分论点,展开议论文写作思维样式论述。要素就是构成事物的多种因素、成分、原因与条件等内在事物。比如:事物的因素、构成、组织、结构、原理……;人物的思想、品格、文化、气质、能力……;事件的意义、原因、前景、后果、影响……;办事的方式、方法、方案、途径、思路……;人们的行为、抉择、处事、担当、作为,等等。
  多要素模式的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多向解剖,深入探求。所谓多向解剖,就是多侧面寻找核心概念的多方面内在要素。所谓深入探求,就是下探一级,寻找下一级要素,以期作进一步论述分析。一般地说,下探一级的办法主要是“一问三答”:每次追问一个角度,并寻找恰切的三个答案。所谓问答式,就是这种一问三答的模式。正因为“一问三答”,问题集中统一,思考多元归三,练熟了,就是一句话:模式驱动思路,思路老马识途。“一问”的主要角度有六个:追问“是什么?”(对关键词作解说)追问“为什么?”(根据结论析原因)追问“怎么样?/怎么办?”(根据问题找办法)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追问“是什么?”(对关键词作解说)
  例一:让“中国精神”成为抗疫利剑。
  一问:什么是抗疫中的中国精神。
  三答:中国精神是“联防联控,齐心战‘疫’”(万众一心患难与共的坚强意志);中国精神是“救死扶伤,不辞艰辛”(舍己为人无畏牺牲的博大胸怀);中国精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心为善虽远必应的大善大爱)。
  二、追问“为什么?”(根据结论析原因)
  这种方法,就是把标题或中心论点作为结论,进行原因追问,有几个主要原因就可设置为几个分论点。如以“因材施教,发展自我”为题作文,就可以以中心论点进行发问:“为什么要因材施教才能发展自我?”作答如下:“要因材施教,是因为先天条件不同”“要因材施教,是因为不能按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要因材施教,是因为有利于发展个性”。作答的内容自然就形成了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例一:文化自信是力量之源。
  一问: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力量之源。
  三答: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文化自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自信建构了中国方案的文明气度。
  例二:纪念不能只“放在心里”。
  一问:为什么纪念不能只“放在心里”。
  三答:纪念不仅仅是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敬意;纪念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开拓和创新;纪念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崇真善美,学习并践行英烈们的奋斗与奉献,执着与担当。
  例三:“十四五”規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引“中国号”行稳致远。
  一问:为什么“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能够指引“中国号”行稳致远。
  三答:“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因势而谋”的新方案;“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应势而动”的新指南;“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乘势而上”的新蓝图。
  例四:弘扬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
  一问:为什么要弘扬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
  三答: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例五:全民总动员打造健康中国。
  一问:为什么要全民总动员打造健康中国。
  三答:全民健身释放健康中国新活力;全民健身成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源;全民健身赋予城市发展新动能。
  “三答”内容都是党报大刊权威媒体的文章中主体部分各段的主旨句,原句提取,所以说既是佐证,也是引申。
  三、追问“怎么样?怎么办?”(根据问题找办法)
  这种设置分论点的方法,实际是把标题或中心论点作为一个问题,对“问题”进行“怎么办”的追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把每一个“办法”作为分论点。如时评《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一文的三个分论点分别为:“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显然,这三个分论点就是通过对标题进行设问而得出的,正是有了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这样的追问和思考,才有了以上三个分论点。
  例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一问: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怎样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三答:坚守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始终心系国家、珍视荣誉;彰显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始终赓续精神、砥砺前行;增添科技支撑、不惧挑战的亮色,始终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例二:念节俭之本,固强盛之基。
  一问:为着“固强盛之基”,如何“念节俭之本”。
  三答:惜不易之食,居安而思危;反浪费之风,鉴史而致用;育节俭之性,奋发而图强。
  下面以笔者参加阅卷的一次考试作文题为例,谈如何设置分论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但他不知道的是,母亲那时已处于肝癌晚期,对儿子的心疼和来自身体的病痛折磨着母亲。在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来不及了”
  材料二: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修养。”
  人们往往以好脾气对待陌生人,而把坏脾气留给亲近的人。请以“脾气与亲疏”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糅合了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特点,稳定中有创新。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辩证思考。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常规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一属于事例型材料,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经常对母亲发脾气。并引用作家在《我与地坛》的话表达自己因所谓的倔强带给母亲的伤害而引起的后悔之情。三句话构成一个语意链:人不顺时容易对自己亲近的人发脾气,由此也会对之造成伤害,总有一天自己会对因自己所谓的倔强给亲近的人带来的伤害而悔恨。材料二属于观点及言论型材料,第一句话表述了一个观点:人们往往以好脾气对待陌生人,而把坏脾气留给亲近的人。即脾气与关系的反向关系。成为学生审题立意较为明显的提示。第二句引用周国平的话进一步深化主题: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修养。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综合材料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围绕其中的关键词及其相互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来阐发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而以“脾气与亲疏”为主题既是对学生写作的主题限制,同时也是对学生审题立意做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提示,降低了审题难度。
  引导语部分明确要综合以上材料。学生需要结合两则材料,综合材料内容进行写作,脱离材料自说自话便会偏题或跑题。比较恰当的处理是可以把材料二当作引论或是立论,而可以把材料一当作例证。
  考生对于“脾气与亲疏”的认识与思考,可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联想拓展。比如,独生子女因父母的溺爱而对父母的倔强,以及一些人在工作上不顺或在外面的人际交往中受了气就把气撒在家人身上。此外,考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着力点不同,角度自然不同。
  学生作文原作:
  勿抛弃亲情,且行且珍惜
  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着,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往往忽略了身边重要的人。而为了适应这种高压的生活,脾气也往往如气球般膨胀起来,但我们真的淡化了亲情,淡化了关系吗?我认为时间淡化的是我们自己内心对亲情的态度。
  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也更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正如周国平所言:“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种修养。”发脾气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而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对别人发脾气也情有可原,也许这种行为不是以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压力,但却能减少自我的心理负担。
  但是放眼当今社会,许多人被生活折磨得伤痕累累,跟不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车轮而奄奄一息,因而“选择性”发脾气,成为了他们宣泄自我的一种行为。因工作原因被批评,伴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将这种情绪一级级传递,最终传递给了家庭,传递给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许,他们之中若有一个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这种“欺软怕硬”般的宣泄也不会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带来伤害吧。由此观之,为什么人们往往以好脾气对待陌生人,而把坏脾气留给亲近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进行了错误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时常对父母发脾气,但我们是否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但在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才后悔莫及,但是这种“后知后觉”已经成为了对亲情的一种愧疚。所以我们也应该要有李密那“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般且行且珍惜的心态,歌词中“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但也应“常回家看看”,每逢春节,春运现象的出现,不正是对“乌鸦反哺”的亲情的最好诠释吗?我们更应该立足当下,把握时机,在学习之余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身边最亲近的人,勿让自己的脾气伤害他们。时光不易,望君且行且珍惜!
  点评:本篇作文从劝告小读者的角度,告诉同龄人要“珍惜亲情”,作者能够结合周国平的材料和史铁生材料来提醒高中生,在青春期和父母之间的交流需要保持冷静,有且行且珍惜的心态,才能沟通交流顺畅。但是结构上有点混乱,分论点设置不太明显,第三段是从工作后的成年人的角度去谈和亲近之人发脾气的道德修养问题,第四段则谈论“生活中的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分论点设置不清晰。那么不妨采用第二种模式,追问为什么要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呢?
  升格后的作文:
  勿抛弃亲情,且行且珍惜
  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着,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往往忽略了身边重要的人。而为了适应这种高压的生活,脾气也往往如气球般膨胀起来。据《生命时报》2008年3月25日讯:与父母争执不休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简直司空见惯,这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有的同学几乎不愿意与父母对话交流,父母问什么总是喜欢顶撞父母,这大大伤害了父母的心。我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克服对亲近之人发脾气呢?
  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亲情对我们很重要,但是会习以为常,因为日常父母的关怀得来太容易,所以发脾气时总是会把心里的怒火撒向父母,这样当然是不对的。孔子曰:君子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所以我们更不能对自己的亲人发脾气,这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许多人被生活折磨得伤痕累累,因而“选择性”发脾气,成为了他们宣泄自我的一种行为。因工作原因被批评,伴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将这种情绪一级级传递,最终传递给了家庭,传递给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能把自己的坏脾气带给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呢?由此观之,人们对亲近之人发脾气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进行了错误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体现了思想的成熟。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小孩子是很爱父母的,一般都会把父母视作天,但渐渐长大父母变老后,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崇拜父母了,他们更崇拜明星。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但在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才后悔莫及,但是这种“后知后觉”已经成为了对亲情的一种愧疚。所以我们也应该要有李密那“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般且行且珍惜的心态,高中生正处于即将成人的阶段,身体发育和思想发展日趋成熟,“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中华传统美德,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把中华传统美德放在心上?父母日渐老去,心疼父母就不会与父母争吵,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故我所思,故我所言:勿抛弃真情,且行且珍惜。我们更应该立足当下,把握时机,在学习之余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身边最亲近的人,勿让自己的脾气伤害他们。时光不易,望君且行且珍惜!
  点评:升格后的作文采用了追问的方式。改后条理清晰,所用的事例也增加了,《生命时报》的报道增强了可信度,道理论证方面增强了,作文的逻辑关系就增强了。
  一问: 为什么要克服对亲近之人发脾气呢?
  三答: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養;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体现了思想的成熟。
  任何事物任何事理都是由要素构成的,无论如何,必须学会多要素模式,因为它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手段;无论何时,当你走投无路时,应该立即想到多要素模式,因为它能救急。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深入的思考,思考的角度应该是: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学生能从中理解什么?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即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根本。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只是着眼于语言学习本身,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
期刊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统编课本高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再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一诺千金、慷慨悲壮、刚毅果敢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荆轲的形象,我们采用多角度、立体解读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荆轲的“多面体”形象。  一、通过故事情节体会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中心事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体会,《
期刊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及分析,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意义。语文教师只有能够解读出符合课程、符合语文性质及学情的内容,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于漪老师也说过,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可以说,文本解读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仍旧存在着“泛读”“误读”“过浅过深地读”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在解读文本
期刊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以生动细致的语言报道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情形,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直面挑战,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作品一经刊登,便连获新闻大奖,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抓住这类课文教学,渗透写作方法教学。在此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写作方法。  一、描写叙述,层层铺垫
期刊
小说文本阅读与其他体裁的阅读相比,需要学生付出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除了时间和耐心之外,阅读过程还需要有缜密的计划,学生要熟知阅读中应该面对的学习任务。而所谓的学习任务也并非一个或一类,它是由很多不同的任务组成的任务群,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以及语文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由于任务群的学习具有这样的优势,因此教师可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渗透到高中
期刊
叶澜教授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统编版教材所编选的写景类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优美的风景,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语用价值。因此,写景类文本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描写了哪些风景,更为关键的是洞察写景的方法。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教材五上《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文本,明确教学目标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
期刊
听课发现,初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往往重感性认识,轻理性分析。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后,学生只留下对光明自由的向往,而不知学习诗人是如何把这些情感浸润在诗行里的。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学生只是得到一次道德的教化,而对文中如何表达美的理解却浮于表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类经典古诗教学,应该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阅读李白,又如何通过字句让李白的浪漫情怀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呢?我借助这堂课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有所增加,如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经过探索和尝试,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去繁就简,巧妙地利用古诗词中的关键词,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下面笔者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通过关键词“风雨”贯穿整篇教
期刊
“班级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构成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组织。通常以讨论、倾听和分享等为主要手段,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纽带,在学习者之间建立紧密、和谐、默契的学习关系,形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自然链接,以集约式学习方式代替分散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的发展。共享性、协作性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真实的活动任务,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
期刊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讲出了治学的根本之道。对于小升初学生而言,初中语文学习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有些学生语文学习不得其法。其实初中学习语文的方法就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字中。  一、與小学相比,初中语文有哪些变化?  1.阅读文章难度增大  我们以记叙文阅读为例。小学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