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诗人郑敏:只有我看得见的光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敏19岁通过西南联大入学考试,被外文系录取。报到注册那天,她转入哲学系,改修西方古典哲学。
  大学三年级,在德文教授冯至的指点和鼓励下,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作。1947年,她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收录于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十辑,题为《诗集1942—1947》。此时,郑敏不过27岁,俨然中国新诗界的一颗新星。
  郑敏的诗作从一开始便风格鲜明,被称为“用清明的数学家的理智来写诗的诗人”。诗人唐湜如此评述道:“她虽常不自觉地沉潜于一片深情,但她的那萧然物外的观赏态度,那种哲人的感喟却常跃然而出,歌颂着至高的理性。”情与理紧密交织并力求理智的超然和超越,这种美学追求脱胎于青年郑敏的个性,离不开她的哲学底蕴。


  1948年,郑敏前往美国常青藤盟校布朗大学继续学业时,将研究转回西方文学领域,以论文《约翰·多恩的爱情诗》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后来,郑敏被下放到山西临汾农村,由于长期饥饿和营养不良,全身浮肿。“四清”运动时,她再到山西农村插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1年。后来,历史清查和开会批斗从天而降,她不得不将所有的诗集付之一炬,不再谈诗,直到浩劫结束。也就是说,即使不算个人遭受的委屈和创伤,从30多岁到50多岁,至少20年韶华在风云变幻中流逝。诗歌没有生命,不会为世道无常而痛苦,那么诗人呢,是否恼恨时光虚掷,为远离诗歌而遗憾?
  郑敏的冷静和超然在诗歌内外始终保持一致。她说,这20年对于她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人生经验。倘若不是下乡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不会知道中国有那么贫困的地方,不会了解如此贫穷的人们离文化知识多么遥远、过着怎样的生活。与中国农民的忍辱负重相比,她所经历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困苦算不了什么。而且,这段农村经历,让她从此忘不了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使命——守卫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因此,即使在那个年代,她也总能站在自我之外透视世相、积累思辨而不坠于悲观绝望。
  正因为关切民族历史和民族利益甚于一己境遇,郑敏得以在痛苦中浇灌希望,她无暇在改革开放后加入伤痕文学群体哀哭过往,相反,她从20世纪70年代末回到工作岗位起,就专心教学、研究和写作,一直与学科权力、学术名利保持礼貌的距离。80年代,她被授予“九叶诗人”桂冠,名气暴涨。紧接着,她的解构研究和文化批评文章引发巨大反响,在文艺理论界声名鹊起。1979年,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开设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同年发表《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她的第二次文学生命正式开启。


  30年,旧日的学生已成长为教授,曾经的青年已两鬓染霜,可她对世界的好奇并未衰减半分。讲学之余,她抓紧一切时间收集浏览60年代以后的英美诗歌,勤奋研读正值黄金收获期的当代欧美文学理论。
  不浪费时间空谈,既是郑敏不明言的学术准则,也是她的教学准则。1986年,她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指导博士研究生。从那时至今,她与学生一直保持着最纯粹的学术交流关系。
  她指导论文的时候,思维敏捷,逻辑严密。她的连环反问杀伤力强大,常常将准备不足的学生逼入绝境而迫使他不得不加倍用功。课上、课下交流时,她几乎不谈自己的私事,也不怎么过问弟子们的私生活。她从不沉溺于个人过往的得失而感怀念旧,好像没有念念不忘的得意功绩,也没有耿耿于怀的哀愁怨恨。她的兴趣和话匣子总是面对当下的公共领域,话题可以是任意一条阅读感受、学术随想、时事新闻、国际事件,也可以是由此延伸开的宏观论题——文学、艺术、文化、教育、民族素质、国家道路。
  她的身上没有老人的暮气专断,她总是对每个新日子、每个新现象感觉新鲜,渴望求索新知。讨论的时候,她总是开朗、愉快的,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充满好奇和期待地探究年轻人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地辩论。
  郑敏指导博士生17年。在她的垂范下,师生同窗之间没有基于利益的往来,没有相互关照、一体共荣的私交。除了偶尔相约交流一下学术兴趣,多数时间,大家彼此相忘于江湖。
  从世俗的眼光看,郑敏这些做派似乎过于严肃,有点不近人情。可是,只要靠近她的心灵,你就能感受她的温柔和情趣,被她吸引。她的客厅墙上,挂着淡雅的水彩画和素描。她的家具老旧朴素而整洁,橱柜和台面上总有朋友送来或自己種植的鲜花静静盛放。客人到来,茶几上永远提前备好了香茗、杯碟和各色小点心,学生来上课也是如此,因此,无论访客进门前多么忐忑,坐下的一刻便放松了。
  她热爱古典音乐,留学美国期间曾经跟随老师学习3年声乐。不过,她从来不显摆这段历史,不在这个话题上高谈阔论。音乐起时,她合上眼帘静静聆听。过后,或许和同伴简短地交谈一两句,你可以从她脸上看出悠远的深思和心魂的沉浸。
  郑敏在《贝多芬的寻找》一诗中写道:
  用什么能拥抱亿万人们?/伸出多瑙河的手臂/点燃北斗的眼睛/用像海蚌一样开合的坚硬的嘴唇/申诉他对人们的爱,对黑暗的恨……
  她把爱写在诗歌中,论文中,正如贝多芬把他的爱写在交响曲中,耳聋也阻挡不住。这就是我们在百岁诗人郑敏的人生日历中找到的光。
  (摘自《光明日报》,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 王艳)
其他文献
很多事情总是难以预料,惊喜偶尔也如天雷滚滚。比如张震,作为一个演员,牛气得从出道开始算,半辈子只演电影。搭档的全都是顶级的导演和演员,身上每个细胞都叫嚣着“我是电影咖”,不料忽然因生平第一部电视剧话题暴起,骇然化身中年粉红巨流……史上最年轻金马最佳男主角入围者  真的是半辈子,今年43岁的他,从三四岁就开始混片场了,因为他的父亲张国柱是中国台湾著名演员。光有老爸罩当然不行,关键小崽很上道,乳牙刚长
《棋手》  海飞、赵晖著,花城出版社,¥38.00  赵晖与海飞合著的《棋手》是一本关于上海的谍战小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鲜明的上海意象,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智慧一般首先会转化成意象的形式,在叙述中呈现出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是苏州河,少年在桥上被风灌满单薄的衣衫,他踟蹰在上海的大街上,到大光明电影院看一场有译意風的电影。  与诗化的意象相对的,是乱世,是孤岛时期的上海,社会局势内在的矛盾和紧张
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校改革特别是中小学校改革的新主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发展到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竞争力等等。对学校文化建设多方面意义的完整和深刻认识,有助于坚定人们从事学校文化建设的决心,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本文试图从学校认同
传统的婚礼比较模式化、制式化,包含很多套餐服务,大型精美的布置,众多鲜花的装饰,以及饕餮美食的盛宴。这一切的背后,是大量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80后”独立婚礼策划师陈霞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环保主题贯穿于婚礼策划中,让婚礼更加绿色,深受新郎新娘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为爱出发,“80后”女孩结缘婚礼  “80后”的陈霞是一位聪明伶俐的福建女孩,不喜欢平静安稳的日子,内心渴望精彩且充满创意、美感
过去几年间,互联网行业伴随直播、短视频、vlog等形式,衍生出无数新职业,吃播便是其中之一。食物一口一口塞进胃里,银行账户的数字也水涨船高。尽管这个行业一直伴随着质疑与非议,但高收入仍旧吸引着新人源源不断入局。做吃播是需要天赋的一件事  那些通常只出现在餐馆的专业食材器具,24岁的上海姑娘阿尤几乎全都拥有。  粉色的烤箱、印着红粉牡丹的涮肉锅、带着金色龙头把手的九宫格火锅、放西式炸物的四格银色漏网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浙江绍兴的上虞市风光秀丽的象山脚下、白马湖畔,著名的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为革新中等教育,偕同乡贤王佐,征得开明绅士陈春澜出资20万银元,创建了后有“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的春晖中学。如果从陈春澜先生于1908年创办春晖学堂算起,春晖中学弦歌不辍,已达百年之久。  早期的春晖,一大批文学、艺术、教育界的风流人物云集白马湖,其中有夏丐尊、李叔同、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刘薰
在我的朋友中,有許多值得佩服的优秀者,小玫便是其中之一,她赴海外留学并定居,嫁给了一个帅气的老公,生了一对可爱的宝宝,事业和生活都顺利,并且仿佛启动了逆生长模式,原本美丽的相貌多年不变,把我等同龄人反衬得灰头土脸。  也许为了缓解大家的羡慕嫉妒,在一次聚会上,酒至半酣时,她讲了自己人生中最悲伤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如一个岔道口,改变了她一生的走向。  所有的事情,都缘起于一碗饭
她是文坛“劳模”,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喜怒哀乐;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只在细腻生动、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长篇小说代表作《城市表情》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代表作《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知青经历是宝贵的人生积累  十几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笔者长期思索的问题。高效课堂必须充盈和谐,只有支撑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联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由于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导致教学偏离了主航道,诸多不和谐因素充斥于课堂,因此产生的内耗力,又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现结合学术的观点和见解,联系我们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构建和谐课堂,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抬頭望天,辽远阔透,清朗高昂,突然间有一首悠扬的歌曲好似在耳边徘徊,让这片土地回荡着绵延情感,也让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成为长河中彼此携手的同路人。  时光如沙漏,一点一滴渗透着匆匆而过的岁月,我们希望从中找到一份别具一格的力量,能够为彼此的心头点起一盏星光。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坐下来聊聊天,说说生活,谈谈天地。有人说:“能品茶米酱醋茶,便知人生滋味。”而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努力去做的,就是将人生中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