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有限,追求无境。在杨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张朝晖和几千年前的后稷一样成为一个播种者。不同的是,他播撒的是知识和希望的种子,这种子在汗水中萌发,在期望中开花,在欣慰中结果,累累可观。
4000多年前的某天,在一个叫邰的地方,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种植五谷的人。这个人酷好农耕,有相地之能,耕种丰硕,民众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封他为农师;“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因为他的功劳,帝舜把邰封给了他,并赐号曰“后稷”。邰,也就成为中国农耕的源头。
4000多年之后,邰这个地方,因为有了隋文帝杨坚的陵墓,被人称为“杨陵”、“杨凌”。
几千年来,这方水土总是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20世纪30年代,有两个人爬上了土塬,看着理想的山川河木,这两个为筹建一所农业学校而四处选址的人露出了微笑。1934年,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筹建这所学校的两个人,一个叫杨虎城,一个叫于右任。而这所根植于几千年深厚文明之中的学校几经发展,成为闻名西北地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学院院长,张朝晖如同那位手植五谷的后稷一样,带领着这所学院的师生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和知识的种子,挥洒汗水,收获累累硕果。
从学生到院长
1951年9月,张朝晖出生在陕西省周至县。在中国的历史上,周至的历史源流,可以一直追溯到尧舜时代。朴实的民风,养成了张朝晖笃厚坚韧的性格;浸染了悠久文明的黄土,塑造了他开拓进取的意识。陕西的不发达,让深爱着家乡的张朝晖明白,要想有所作为,要想造福乡邻,就必须走出去!
张朝晖进入了清华大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于1975年毕业,接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学校任教。在此期间,他的目光始终都没有离开过那片养育他的水土。1983年,张朝晖调入陕西省水利学院,圆了他回归故土的心愿。
带着极大的热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先后在力学结构、水利工程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学生科科长、校办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勇于探索,锐意改革。
1999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改制,成立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朝晖成为这所学校的领头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张朝晖和他的班子成员一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率三所中专合并改制,实现平稳过渡、实质融合和创新发展。
学院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3l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院校之一。近五年来,张朝晖先后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10多种,建成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4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主持和组织完成了4项科研推广及基地建设项目,探索总结农业产学研新模式5种,主持完成教育部、水利部等教研项目7个,获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奖3项,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2篇,主编教材2本。张朝晖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从当初的一个农村学生,到如今的一所闻名全国的职业学院的院长,张朝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摸着石头过河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和一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高职学院,实现由三到一的实质性融合,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学院成立之后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张朝晖面前的最大难题。
面对这个挑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广泛调研、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张朝晖制定了平稳过渡、实质融合和创新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顺利实现了原三校的实质性合并,为学院奠定了腾飞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也为其他合并院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朝晖深知科学的教育思想在改制学校的重要性。他先后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五次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逐步使教职工思想实现了由“中专”到“高职”、由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到规范管理的思想转化,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由内涵建设到创建示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他还组织举办高职教育讲坛,邀请国内著名高职教育专家讲学,从根本上廓清了学院的发展方向、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等重大问题。
张朝晖十分看重学院的内涵建设。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深化教学、管理、后勤三项改革,推进名牌专业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招生就业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实现了办学规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四个提升。
作为一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是重中之重。在张朝晖的带领下,学院实施以“百县干企联姻工程”为战略平台的校政、校企合作办学,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用3年时间,建成融省内外百余个县、干余个企业的联谊会,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积极探索技术服务型、研发合作型、教学合作型、顶岗实习型、勤工俭学型、就业基地型等互惠合作模式。
这一做法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产学合作、普惠多赢。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30多个县(区)、600多个企业建立了校政、校企合作关系。
“教育,说到底,还是育人。人是根本。”张朝晖这样理解他办学的最终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贯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育人方案,致力于和谐教育、生态校园、法制环境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是动力
张朝晖重视教学改革。他认为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有所作为。
在教学管理方面,张朝晖强调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规范管理,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教研室建设,注重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组织实施、管理等环节的作用;积极推行重修、试读制和学分制,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他不断跟踪教育理论创新,也更重视教学改革实践。在对比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个文件之后,张朝晖积极验证实践着这些教育理论。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张朝晖首先对现有专业进 行了调整整合。先后改造专业4个,合并专业6个,新开发专业19个,开办专业11个,从而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二是深化专业改革。学院有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并确定了一批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对国家级、省级和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学院每年分别投入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支持,旨在通过试点专业的改革,带动所有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三是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按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生多证”制。四是体现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组织探索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平台+能力+岗位”的模式以及园艺技术专业“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循环实训、阶梯上升”的模式。此外,还组织推进了顶岗实习工作。
注重机制建设也是张朝晖的管理特点。他提倡深化管理改革,以机制提质量、长效率、增效益。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改革;四是实行刚性经费预算,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事业费投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和张朝晖这一系列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张院长是个改革派,没有他的改革,就不会有现在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师生谈到张朝晖,都会由衷地赞叹。
爱岗敬业,潜心教学
张朝晖是院长,但更多的时候,他更是一位老师。
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认真备课,精心授课,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他主讲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给水工程》等课程中,能及时将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加入讲义,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一条整个课程与工程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主线。
在教学中,他注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个性的有机结合。对理论性强的力学类课程,采取启发式、探讨式、现场参观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在拓展学生想象力、空间思维和感性认识上下工夫;对实践性强的工程类课程,采取动手操作、模拟试验和仿真实训,以增强学生的产品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常常以生产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采取集中讨论与个别指导、理论深化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指导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力求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提高社会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他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贯穿了他教育教学工作的30多年,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同。
在教学之余,张朝晖还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水利行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他引进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先后发表了相关论文30多篇,主编《工程力学》、《工程水文水力学》等公开出版教材6部。
由于身兼陕西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张朝晖也始终在跟踪行业发展、关注世界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建性的意见。
累累硕果
熟悉张朝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大忙人。
作为一个院长,他的工作除了学校管理之外,把学校的工作成果推广到校外,也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张朝晖重视教育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先后主持教育部、水利部、陕西省水利厅等教学、科研推广项目1O多项,累计研究经费39.6万元,研究成果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担任陕西省教育厅“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杨凌农民增收”科技包村领导小组组长期间,他提议建立了关中平原杨凌科技包村示范点、渭北旱塬彬县产学研基地和陕南山区凤县基地3个典型基地,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和可行的技术方案,举办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采取技术入股和“教师+学生+公司+农户”等形式,使彬县科技示范基地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1.8%,杨凌11个包村组两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154元,凤县林特产业三年人均增收945元,高出全县13个百分点,受到省厅和杨凌示范区的表彰奖励。
他探索、总结出的农业高职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公司带动型五种模式,受到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他深入工程实际,主持完成了多个获得国家奖励的项目,其中,“关中灌区冬小麦膜缝畦灌灌水技术研究”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获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二等奖。该技术的使用可在原基础上每亩增收57.25元,在东雷抽黄灌区推广2万多亩。《构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文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西部现状与高职教育的现实选择》获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二等奖;《教育发展的三维状态》获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在张朝晖的带领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中求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这个学院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高职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科研经费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排名第1位,新生报考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均名列前茅。突出的办学业绩,使学院的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相继有全国各地近百所高职院校纷纷前来取经学习。
生命有限,追求无境。在杨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张朝晖和几千年前的后稷一样成为一个播种者。不同的是,他播撒的是知识和希望的种子,这种子在汗水中萌发,在期望中开花,在欣慰中结果,累累可观。
4000多年前的某天,在一个叫邰的地方,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种植五谷的人。这个人酷好农耕,有相地之能,耕种丰硕,民众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封他为农师;“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因为他的功劳,帝舜把邰封给了他,并赐号曰“后稷”。邰,也就成为中国农耕的源头。
4000多年之后,邰这个地方,因为有了隋文帝杨坚的陵墓,被人称为“杨陵”、“杨凌”。
几千年来,这方水土总是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20世纪30年代,有两个人爬上了土塬,看着理想的山川河木,这两个为筹建一所农业学校而四处选址的人露出了微笑。1934年,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筹建这所学校的两个人,一个叫杨虎城,一个叫于右任。而这所根植于几千年深厚文明之中的学校几经发展,成为闻名西北地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学院院长,张朝晖如同那位手植五谷的后稷一样,带领着这所学院的师生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和知识的种子,挥洒汗水,收获累累硕果。
从学生到院长
1951年9月,张朝晖出生在陕西省周至县。在中国的历史上,周至的历史源流,可以一直追溯到尧舜时代。朴实的民风,养成了张朝晖笃厚坚韧的性格;浸染了悠久文明的黄土,塑造了他开拓进取的意识。陕西的不发达,让深爱着家乡的张朝晖明白,要想有所作为,要想造福乡邻,就必须走出去!
张朝晖进入了清华大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于1975年毕业,接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学校任教。在此期间,他的目光始终都没有离开过那片养育他的水土。1983年,张朝晖调入陕西省水利学院,圆了他回归故土的心愿。
带着极大的热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先后在力学结构、水利工程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学生科科长、校办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勇于探索,锐意改革。
1999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改制,成立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朝晖成为这所学校的领头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张朝晖和他的班子成员一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率三所中专合并改制,实现平稳过渡、实质融合和创新发展。
学院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3l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院校之一。近五年来,张朝晖先后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10多种,建成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4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主持和组织完成了4项科研推广及基地建设项目,探索总结农业产学研新模式5种,主持完成教育部、水利部等教研项目7个,获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奖3项,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2篇,主编教材2本。张朝晖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从当初的一个农村学生,到如今的一所闻名全国的职业学院的院长,张朝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摸着石头过河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和一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高职学院,实现由三到一的实质性融合,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学院成立之后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张朝晖面前的最大难题。
面对这个挑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广泛调研、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张朝晖制定了平稳过渡、实质融合和创新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顺利实现了原三校的实质性合并,为学院奠定了腾飞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也为其他合并院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朝晖深知科学的教育思想在改制学校的重要性。他先后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五次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逐步使教职工思想实现了由“中专”到“高职”、由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到规范管理的思想转化,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由内涵建设到创建示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他还组织举办高职教育讲坛,邀请国内著名高职教育专家讲学,从根本上廓清了学院的发展方向、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等重大问题。
张朝晖十分看重学院的内涵建设。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深化教学、管理、后勤三项改革,推进名牌专业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招生就业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实现了办学规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四个提升。
作为一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是重中之重。在张朝晖的带领下,学院实施以“百县干企联姻工程”为战略平台的校政、校企合作办学,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用3年时间,建成融省内外百余个县、干余个企业的联谊会,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积极探索技术服务型、研发合作型、教学合作型、顶岗实习型、勤工俭学型、就业基地型等互惠合作模式。
这一做法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产学合作、普惠多赢。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30多个县(区)、600多个企业建立了校政、校企合作关系。
“教育,说到底,还是育人。人是根本。”张朝晖这样理解他办学的最终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贯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育人方案,致力于和谐教育、生态校园、法制环境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是动力
张朝晖重视教学改革。他认为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有所作为。
在教学管理方面,张朝晖强调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规范管理,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教研室建设,注重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组织实施、管理等环节的作用;积极推行重修、试读制和学分制,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他不断跟踪教育理论创新,也更重视教学改革实践。在对比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个文件之后,张朝晖积极验证实践着这些教育理论。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张朝晖首先对现有专业进 行了调整整合。先后改造专业4个,合并专业6个,新开发专业19个,开办专业11个,从而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二是深化专业改革。学院有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并确定了一批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对国家级、省级和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学院每年分别投入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支持,旨在通过试点专业的改革,带动所有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三是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按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生多证”制。四是体现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组织探索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平台+能力+岗位”的模式以及园艺技术专业“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循环实训、阶梯上升”的模式。此外,还组织推进了顶岗实习工作。
注重机制建设也是张朝晖的管理特点。他提倡深化管理改革,以机制提质量、长效率、增效益。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改革;四是实行刚性经费预算,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事业费投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和张朝晖这一系列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张院长是个改革派,没有他的改革,就不会有现在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师生谈到张朝晖,都会由衷地赞叹。
爱岗敬业,潜心教学
张朝晖是院长,但更多的时候,他更是一位老师。
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认真备课,精心授课,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他主讲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给水工程》等课程中,能及时将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加入讲义,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一条整个课程与工程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主线。
在教学中,他注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个性的有机结合。对理论性强的力学类课程,采取启发式、探讨式、现场参观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在拓展学生想象力、空间思维和感性认识上下工夫;对实践性强的工程类课程,采取动手操作、模拟试验和仿真实训,以增强学生的产品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常常以生产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采取集中讨论与个别指导、理论深化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指导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力求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提高社会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他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贯穿了他教育教学工作的30多年,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同。
在教学之余,张朝晖还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水利行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他引进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先后发表了相关论文30多篇,主编《工程力学》、《工程水文水力学》等公开出版教材6部。
由于身兼陕西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张朝晖也始终在跟踪行业发展、关注世界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建性的意见。
累累硕果
熟悉张朝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大忙人。
作为一个院长,他的工作除了学校管理之外,把学校的工作成果推广到校外,也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张朝晖重视教育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先后主持教育部、水利部、陕西省水利厅等教学、科研推广项目1O多项,累计研究经费39.6万元,研究成果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担任陕西省教育厅“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杨凌农民增收”科技包村领导小组组长期间,他提议建立了关中平原杨凌科技包村示范点、渭北旱塬彬县产学研基地和陕南山区凤县基地3个典型基地,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和可行的技术方案,举办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采取技术入股和“教师+学生+公司+农户”等形式,使彬县科技示范基地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1.8%,杨凌11个包村组两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154元,凤县林特产业三年人均增收945元,高出全县13个百分点,受到省厅和杨凌示范区的表彰奖励。
他探索、总结出的农业高职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公司带动型五种模式,受到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他深入工程实际,主持完成了多个获得国家奖励的项目,其中,“关中灌区冬小麦膜缝畦灌灌水技术研究”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获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二等奖。该技术的使用可在原基础上每亩增收57.25元,在东雷抽黄灌区推广2万多亩。《构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文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西部现状与高职教育的现实选择》获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二等奖;《教育发展的三维状态》获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在张朝晖的带领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中求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这个学院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高职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科研经费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排名第1位,新生报考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均名列前茅。突出的办学业绩,使学院的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相继有全国各地近百所高职院校纷纷前来取经学习。
生命有限,追求无境。在杨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张朝晖和几千年前的后稷一样成为一个播种者。不同的是,他播撒的是知识和希望的种子,这种子在汗水中萌发,在期望中开花,在欣慰中结果,累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