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5例患者采用CIFA Type B+D切除病变,6例采用CI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5例患者采用CIFA Type B+D切除病变,6例采用CIFA Type A+B切除病变。术后定期复查颞骨增强MRI判断有无肿瘤复发。
结果5例采用CIFA Type B+D术式的患者中3例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颞骨骨巨细胞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2 mm×46 mm(范围37 mm×18 mm~56 mm×53 mm);6例采用CIFA Type A+B术式的患者中4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颅底神经鞘瘤,1例为岩尖胆脂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3 mm×36 mm(范围24 mm×22 mm~63 mm×35 mm)。11例患者中9例一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种术式中各有1例分二期切除病变(一期切除颅外部分,二期切除侵入颅内的部分)。CIFA Type B+D组中有1例重建了鼓室和听力,术后1年听力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5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到House-Brackmann分级(H-B)Ⅰ~Ⅱ级;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Ⅱ级的4例患者,术后有2例恢复为Ⅰ级,另外2例仍为Ⅱ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由于术中切除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为Ⅵ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Ⅴ级的患者,术后恢复为Ⅲ级。2例术前已有耳蜗破坏,术中予以切除,其余9例均保留了耳蜗。术后随访14~58个月,均未见病变复发。
结论CIFA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广泛侵犯侧颅底的占位病变,术中及术后耳蜗、面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恢复。灵活运用CIFA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病变的良好暴露和完整切除,还可为功能重建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宫颈癌三维放疗同步化疗过程中不同解剖部位骨髓受照剂量与中性粒细胞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间接受根治性三维放疗同步化疗的117例宫颈癌患者资料,剂量学参数包括Dmean、V5Gy、V10Gy、V20Gy、V30Gy、V40Gy、V50Gy。用线性回归验证各剂量学参数与中性粒细胞最低值的相关性,用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各剂量学参数与中性粒细胞毒性的相关性。结果1-4级中性粒
目的前瞻性分析脑膜转移瘤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3例脑膜转移瘤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技术实施的全脑放疗、局部推量和/或全脊髓照射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记录临床症状、磁共振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液体活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研究终点为局部控制(LC)、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及脑转移专项生存(BM
目的实时监测并评估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中的在体剂量变化。方法入组12例宫颈癌患者,使用PerFRACTION™监测其分次间在体剂量。每分次治疗中均采集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图像,进行二维在体剂量验证(γ、DD指数);记录运行日志(Log)文件并进行三维在体剂量验证(γ指数);Pearson法分析患者在体剂量与治疗分次的相关性。结果EPID图像及其对应Log文件共计206组。所有患者三维在体剂量
目的研究加速器机架旋转角度、机器跳数(MU)、准直器到位和多叶准直器(MLC)叶片到位等误差对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剂量验证γ通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已行VMAT的直肠癌和宫颈癌各10例,分别引入加速器各参数运行误差。通过比较引入误差计划与临床计划的剂量验证γ通过率,分析各参数误差对γ通过率的影响及其敏感性。结果评价指标取3%/3 mm、3%/2 mm和2%/2 mm时,引入机架旋转误差、
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
显微浸润(亚临床病变)的范围是放疗临床靶体积定义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分别针对食管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直肠癌、乳腺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以及转移淋巴结的显微浸润/包膜外侵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靶体积的定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CD4+/CD8+比值作为预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后生存指标的可能性,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7年间经病理学确诊的初治682例NSCLC患者外周血疗前CD4+T细胞、CD4+/CD8+比值水平对临床因素、生存的影响,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合110例疗后免疫细胞水平变化验证预测预后的价值。计数结果采用t检
目的对北京市各家医院在COVID-19疫情期间放疗工作与防控措施的调查研究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电子调查问卷,通过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和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的各位委员对各家医院放疗科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与反馈。结果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北京市开展放疗工作的40家医院全部反馈了调查问卷,除1家医院因非疫情原因暂停治疗外,各医院均采取了相应的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是头颈癌放疗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RIOM不仅显著影响患者口腔功能,还影响近远期生活质量,重者可降低肿瘤控制率从而影响患者生存期。关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部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综合近年来关于RIOM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RIOM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
乳腺癌术后放疗提高了局部区域控制率和生存率。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是常见的照射部位,放疗时甲状腺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长期生存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的风险。既往二维技术放疗无法评估甲状腺受照剂量,放疗诱发甲减很少受到关注。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增加,如何选择合适的放疗技术、如何对甲状腺进行剂量限制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综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