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培养学生书面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而忽略了估算的重要性。估算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应用广泛,从幼年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势在必行。教学实践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估算能力的提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小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尤其是数学知识,更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上,单纯的数字估算不免乏味无趣。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与生活联系,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理解估算的实用价值,并爱上估算。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观察和分析,并做出正确的估算。
比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两位数的乘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已知游乐场每张儿童票23元,三(1)班43名同学进场游玩,老师身上只带了800元,问能否让43名学生都去游乐场玩耍呢?当我宣布开始解决问题时,许多学生拿起了笔,只有少数学生迅速举手。许多学生正在研究公式,然后使用垂直计算,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然后,一些快速思考的学生就快速地进行了估算,23×43≈20×40=800,最终得出结论:耗资约800元。 而老师只带了800元,很显然不能够带43名学生都进游乐场游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学生将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并不总是需要计算确切的值才能解决问题。对于生活情境的联系设计,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激活学生的体验感,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此外,估算是一种生活技能。
二、据零求整,学会创新
学生估算意识的加强和估算能力的提升也是与我们的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加强评估培训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估意识,提高学生的评估能力。具体而言,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学生讲授一些估算的方法,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一些估算的技巧,学会创新,举一反三,例如据零求整的估算方法。
比如,在教学“万,十万,百万”这一概念时,就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估算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首先,我们要给学生建立10000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大豆,又准备了10袋100粒大豆,找了一个合适的玻璃杯,刚好装满玻璃杯,这是1000粒。这时要求学生从我准备的大豆里面取出大概10000粒大豆,如果一粒一粒地数,大家都知道速度有多慢。这时,一个孩子回答道:“可以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 他的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这一过程也就是据零求整的计算过程。
这种“据零求整”,其實也是一种比较接近的估计,在这个估算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是一种定量的思维估计,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10000的大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据零求整”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估算方法,然后,学生可以估算出更大的数字,例如十万、百万、千万。另外,在学习这种估算方法的过程中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勇于去想更多、更好的估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加强应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授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即合理估计问题结果的价值范围。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快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结果的范围,从而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误率,体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在教学“两三位数和一位数”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就用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们来解决问题。例如计算“48×4、198×3”时,当我们对于计算结果不要求那么准确时,就可以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即48×4≈50×4=200;198×3≈200×3=600。这样就能够很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当我们要求计算结果准确时,这个估计可以对结果的准确性做出一定的判断。再如,48×4≈50×4≈200,48小于50,那计算结果必然小于200。200大于198,那计算结果必然大于600。如果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内,则可以快速找到问题并及时纠正。
在实际生活中,估计的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便可以大大缩减对问题的判别过程。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正确估算,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很高,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尽快找到并纠正。显然,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学业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进行估算的优势和必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渗透估算的解题方法,加强对小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乐趣,培养估算的习惯,并将估算转化为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尤其是数学知识,更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上,单纯的数字估算不免乏味无趣。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与生活联系,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理解估算的实用价值,并爱上估算。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观察和分析,并做出正确的估算。
比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两位数的乘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已知游乐场每张儿童票23元,三(1)班43名同学进场游玩,老师身上只带了800元,问能否让43名学生都去游乐场玩耍呢?当我宣布开始解决问题时,许多学生拿起了笔,只有少数学生迅速举手。许多学生正在研究公式,然后使用垂直计算,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然后,一些快速思考的学生就快速地进行了估算,23×43≈20×40=800,最终得出结论:耗资约800元。 而老师只带了800元,很显然不能够带43名学生都进游乐场游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学生将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并不总是需要计算确切的值才能解决问题。对于生活情境的联系设计,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激活学生的体验感,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此外,估算是一种生活技能。
二、据零求整,学会创新
学生估算意识的加强和估算能力的提升也是与我们的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加强评估培训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估意识,提高学生的评估能力。具体而言,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学生讲授一些估算的方法,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一些估算的技巧,学会创新,举一反三,例如据零求整的估算方法。
比如,在教学“万,十万,百万”这一概念时,就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估算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首先,我们要给学生建立10000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大豆,又准备了10袋100粒大豆,找了一个合适的玻璃杯,刚好装满玻璃杯,这是1000粒。这时要求学生从我准备的大豆里面取出大概10000粒大豆,如果一粒一粒地数,大家都知道速度有多慢。这时,一个孩子回答道:“可以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 他的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这一过程也就是据零求整的计算过程。
这种“据零求整”,其實也是一种比较接近的估计,在这个估算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是一种定量的思维估计,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10000的大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据零求整”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估算方法,然后,学生可以估算出更大的数字,例如十万、百万、千万。另外,在学习这种估算方法的过程中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勇于去想更多、更好的估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加强应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授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即合理估计问题结果的价值范围。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快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结果的范围,从而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误率,体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在教学“两三位数和一位数”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就用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们来解决问题。例如计算“48×4、198×3”时,当我们对于计算结果不要求那么准确时,就可以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即48×4≈50×4=200;198×3≈200×3=600。这样就能够很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当我们要求计算结果准确时,这个估计可以对结果的准确性做出一定的判断。再如,48×4≈50×4≈200,48小于50,那计算结果必然小于200。200大于198,那计算结果必然大于600。如果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内,则可以快速找到问题并及时纠正。
在实际生活中,估计的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便可以大大缩减对问题的判别过程。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正确估算,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很高,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尽快找到并纠正。显然,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学业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进行估算的优势和必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渗透估算的解题方法,加强对小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乐趣,培养估算的习惯,并将估算转化为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