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n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线上教学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中,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并协助教师把具体工作做细做实,思政课教师也应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打造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思政课课堂.
其他文献
通过整理和分析学生反馈意见,对我校目前试行的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医院实习模式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为完善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医院实习教学模式和实习管理运行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劳动素养包含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方面,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仍旧存在着劳动观念有偏差、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不强甚至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个人应当加强对自身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视,学校要将劳动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家庭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热爱劳动的环境,社会应当营造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完善院校双主体共育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探究现代学徒制结合“五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在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成效,达到传承针灸推拿技能精髓、夯实针灸推拿人才基础、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徒创新精神、提高学徒就业率的目的,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
本文探索在高职英语课堂上如何挖掘区域文化育人功能,融入价值观培养,创新适合潮汕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的模式.植根课堂教学实践探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将中西方文化与潮汕区域文化相融合,有效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相统一.
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从《马氏文通》开始至今,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对汉语语料的挖掘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对汉语形态的认识方面,历来存在许多争论,究竟汉语有无形态,语法学界有很大的分歧,基于对形态的不同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此进行归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让更多的初学者对汉语有所了解.
美国学者马克梦关注到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的大量一夫二妻的独特现象,并对其可能原因作了探讨.但他的观点明显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严禁一夫多妻的背景.本文对这些小说中“一夫二妻”现象进行梳理,发现小说作者往往对“一夫二妻”结局采取灵活、隐晦的处理态度,在不公然违背法律和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尽力营造两位“妻子”的平等地位.两位佳人以社会地位区分长幼次序,表面的和谐下潜藏矛盾.“一夫二妻”现象的频繁出现体现了才子佳人小说鼻祖《玉娇梨》的影响力,更是清军入关后婚姻制度演变的如实反映,展现出清朝统治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谱系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井冈山精神不断被发掘和赋予新的内涵.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引导人民坚定“四个自信”和支持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有重要价值.井冈山精神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和珍贵素材.我们应当用教师课堂主渠道讲鲜活革命故事,学生多感观体悟精神、多层面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多路径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对两年来参加“宝石学概论”课程学习的529名学生进行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开展课程思政,肯定课程思政取得的效果.但调查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有近一半的学生尚不能区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2%—6%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持否定意见.持否定意见的学生学习成绩更高,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显著.本文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更加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对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将“四个自信”教育有效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围绕将新时代“四个自信”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课堂展开探析.
《聊斋志异》体现了蒲松龄在科场和情感都不得志的情况下对乡野自然物象和鬼魅传说的观察与思考.一方面,小说文本涉及了大量自然物象,《橘树》《石清虚》《鸲鹆》等篇体现出了自然与人依存、共在和互渗.另一方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自然物象幻化为人的方式,将积郁在内心的欲望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在和自我欲望的描写中,蒲松龄消解了现实生存中为功利性意识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对自身的束缚,走向一种生态审美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