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笑魔镜”治疗癌症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耳其一家肿瘤医院的病房里,墙上挂着一面奇怪的镜子:第一眼看上去,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玻璃,但当你对着这块“玻璃”露齿一笑时,它竟会变成一面明亮的镜子!这种被称为“微笑魔镜”的神奇镜子,是医院刚刚引进的,旨在通过情绪疗法来帮助癌症患者积极对抗病魔。
  发明这种镜子的人叫布洛克,是土耳其一名从事视觉艺术工作的工业设计师。
  3年前,布洛克的父亲被诊断出肝癌。一向好强的父亲听闻这个噩耗后,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布洛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并多方咨询相关医生和患者。
  布洛克听说,一位两年前查出已肝癌中晚期的患者,曾被医生断言只能撑半年,现在竟仍然奇迹般地活着。他抱着强烈的希望找到了那位患者,希望他告诉自己到底是哪所医院让他活到了现在。那位患者却告诉他,自己并没有去医院做手术。当时觉得反正没救了,就让医生开了药以后回家疗养。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决定好好过剩下的每一天。他特意在卧室里挂了一面镜子,提醒自己要笑对生活。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微笑,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仪式。但医生说的生存期限一天天临近,他不但一点死亡的迹象都没有,还感觉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
  就这么简单?布洛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回到家,他立刻上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远方的好友雅各布。雅各布告诉他,其实这种事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有调查表明,那些有着良好情绪的癌症患者,确实比消极焦虑的患者活得更长久。
  布洛克把自己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全部拿给父亲阅读,同时在父亲的卧室里也挂上了一面镜子,鼓励他每天对自己笑一笑。布洛克的父亲试着调整心态,让自己尽量想那些生活中开心的事情。但身体的病痛让他常常紧锁眉头。很多时候,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笑得比哭还难看。一天,布洛克的父亲看着镜子里自己憔悴苍白的脸,突然情绪爆发。他狠狠地把镜子摔在地上,然后夺门而去。
  这件事让布洛克认识到,要想让父亲真正开心地微笑,可不仅仅是挂一面镜子这样简单。
  他看着父亲日渐憔悴的脸,突然想到:能不能制作一面神奇的镜子,让患病的人只有在真正开心地笑出来时,才能从镜中看见自己?让他们只看到自己最灿烂的笑容,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大的鼓励吧!
  他立即开始制作“微笑魔镜”,这对从事视觉艺术工作的布洛克來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准备好了镜子、内置摄像头、智能软件等等,但他很快就发现,要让软件和镜子完美结合,只展示最灿烂的笑容,实现起来并非易事—智能软件可不知道什么叫“灿烂的笑容”!所以一开始,镜子里显示的表情并不比普通镜子好多少。怎样设置一个标准呢?布洛克陷入了沉思。很快,他在女儿的礼仪课上找到了答案。老师的那句“标准的微笑,一般会露出8颗牙齿”让他茅塞顿开:“对,对!让那死板的软件识别出露了几颗牙齿就好啦!”
  两个月之后,这款“微笑魔镜”终于研发成功。从结构上来看,它与平板电脑非常相似。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检测到人们在微笑时,通过面部识别技术捕获人们的面部特征,并提示镜子做出改变。只有当人们笑的时候露出了至少8颗牙齿,这面镜子才会清晰地显示出照镜者的笑容,否则,它就只是一块普通的玻璃屏幕。
  通过“药物+每天阅读轻松有趣的故事+适量户外活动”,布洛克的父亲渐渐摆脱了强烈的焦虑,每天早上看着“微笑魔镜”里笑容满面的脸,他的状态竟然渐渐地好了起来。
  布洛克很快找到了合适的生产厂家,批量生产“微笑魔镜”。这个消息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上门求购的个人和医院络绎不绝。后来,“微笑魔镜”甚至成为土耳其许多大型肿瘤医院的标准配置。
  “真正对治疗肿瘤有积极作用的,还是人们对抗病魔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微笑魔镜’只是展示这份勇气和精神的最好道具。”在新闻发布会上,布洛克微笑着说。
其他文献
美国洛杉矶的一所学校有个名叫普赖斯的女子,今年47岁。本来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却因为拥有超常的记忆力,生活变得痛苦不堪。  普赖斯生于纽约,随父母亲在洛杉矶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14岁那年,她发现自己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她能记起多年以前发生的极其细小的事情。回忆起来,这些小事就像发生在几个小时之前一样。  本来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记忆力应该高兴才对,但当以前的记忆排山倒海般涌来时,普赖斯感到了恐惧。她说
期刊
不知道你是否做過这样的实验:把一个鸡蛋攥在手里,用尽力气去握,只要不用指尖去抠,任你怎么握都很难把蛋壳弄破。为什么会这样呢?秘密就在鸡蛋的形状上。蛋壳的表面是圆弧形的,用力握鸡蛋时,表面的力会沿着弧形的蛋壳分散开,而且分散得很均匀,因此蛋壳不容易被攥破。  蛋壳是由碳酸钙构成的,有一定的坚固性。当我们把鸡蛋握在手心时,它表面所受的压力是相等的,这个压力不够使蛋壳破裂。但只要在锅边磕一下,鸡蛋就会碎
期刊
华杉老師说,中国人总是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弄混,其实这两本书,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三十六计》是雕虫小技,教你怎么行动;而《孙子兵法》呢,是教你怎样不动、怎样不打而赢得竞争。  所以,华杉说:“我从没有关心过什么是‘下一个风口’,也从不担心我会被时代淘汰,因为我知道我的社会分工,并且懂得如何在我分工的领域保持领先。我相信,在我分工的领域,我就是创造变化的人,如何应对变化,那是别
期刊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他请先生章伯寅给自己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做‘臣’了,请先生帮我改一个字吧。”章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叶绍钧满
期刊
西红柿的画法  1.用中号羊毫提笔蘸曙红并加少许朱磦,调成软浓基本色,然后笔肚饱蘸经稀释而变淡的基本色,笔尖再蘸少许未经稀释的朱磦与曙红,略调后,先画中间的一笔。下笔时笔尖向上,按下笔根,略向左右扩展。  2.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左右两笔,注意用笔方向左右呼应。  3.画出基本形状后略加修饰,再加画两小笔,以表现西红柿上部隆起的部分。注意留出空白以便画蒂。  4.以深绿色或重墨画出西红柿的蒂,注意用笔
期刊
最近几年,我们时不时会看到某地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新闻。世界遗产究竟是怎么选出来的?世界遗产的评选最终谁说了算?  广义上的“世界遗产”,指的是三类项目的统称,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它们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项目。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历史最长,可上溯到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后两项世界遗产都是在前者取得成功的背景下,为保护更多类型的世界遗产而设立的。
期刊
我坐在京都一座古老的寺院里,静静地看一位老人整理白石铺就的庭院。  老人须发皆白,穿着忍者一样的黑色布衣,手里拿着一支八爪的铁耙子。  庭院内铺满白石,白石的中央是一棵苍劲的黑松,黑松的右侧是一块巨大的可以供人平躺的巨石。  老人细心地、沉静地,用铁耙子沿着黑松与巨石画着曲线。  曲线慢慢形成海浪,海浪一波一波地涌向我,我坐着的石椅也随之落入“海”中。  和黑松、巨石一起落入白石之海,这是多么的神
期刊
上海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日复一日地在一枚枚蛋壳上作画,《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可谓画遍了京剧里的各种人物形象。10余年间,近3000枚蛋壳在他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脸谱画。2008年,他的京剧脸谱作品被央视戏曲频道展示;2016年,他又入选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手工达人。  老有所乐的费永泉在接受采访时,用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在蛋壳上作画,就是想借此弘扬我
期刊
中国人对瓜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看电视时打发时间、聊天时随手抓一把,哪里都能看到瓜子的身影,可谓“国民第一零食”。然而世界上似乎只有中国人喜欢嗑瓜子。在很多国家,人们认為瓜子是鸟吃的,不是人的食物;在另一些国家的超市,可以看见剥好的瓜子,却看不见带壳瓜子。  中国人喜欢嗑瓜子,可能一开始是由于节俭,后来才深入到饮食文化的层面。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之后,在吴越广
期刊
自1966年开始,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组委会每年都会选出一位职业童话插画师,授予其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1992年,插画家奖颁给了一位女性插画家—来自捷克的柯薇塔·巴克维斯基。  在半个多世纪的插画家奖获奖名单中,女性原本就是少数,更让人吃惊的是,柯薇塔还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获奖时她已经64岁了。但柯薇塔笔下的世界很年轻,各种拼贴、明亮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充满欢乐,正如组委会的评奖词所说:她的画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