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发达地区需求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构建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给技术与管理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带来新变化。为了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仅凭地方应用型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创新,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必须由区域社会相关组织的积极参与,与学校协调合作,并赋予各自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合作制度,构建出整个区域社会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环境,才是解决发达地区人才培养供需危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发达地区;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协调合作;培养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79-03
  
  为了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在加快,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生产企业已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主流。到2010年,浙江省将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浙江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1]。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工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带来变化:一是先进生产企业,生产现场一般具有自动化、柔性化程度高的先进设备或加工中心,整个企业按照现代化、信息化模式运作,这与原有的传统产业相比,不论是工程师岗位,还是现场技术员或操作岗位知识和技能含量都有了显著增加;二是随着社会新知识和新技术产生及成果转化的周期缩短,必然带来先进生产企业各个层面岗位知识、技术和管理更新也随之加快,一般3—5年原有的技术就要更新或升级[1]。
  地方政府为主要投资的应用型学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主要是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培养人才。作为发达地区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跟上当地的发展,必须与当今区域社会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适应[2]。而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给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带来的上述新变化,使发达地区的应用型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发达地区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区域发展的不适应性
  
  目前,发达地区大多数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仍沿习传统产业时代的教育模式,面对地域工业的转型提升加快及普及,其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更新脱节
  发达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快,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及应用,而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做到使课程内容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更新和整合。其原因:一是教学计划执行的刚性。在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在每届学生教学过程中不能变动,甚至有的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要保持使用3—4届学生才修订。这就意味著4—5年前通过市场岗位人才质量要求调查,而制定出的教学计划,要培养出与当今市场岗位相适应的毕业生,这对于我国传统工业岗位知识和技术增加和变化较慢时期,这样制订的教学计划及执行方式,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但当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岗位知识和技术更新升级加快,教学计划中有些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滞后弊端凸显出来。二是由于企业的技术壁垒,学校也很难及时获取当今经过实践证明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应用的成果。
  
  2.校企合作教育现状难以培养出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
  目前,校企合作,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双方参与的合作委员会,但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唱主角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局面,以致于校企合作内容仍然处在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接收学生实习等硬件环境共建层面,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一般以感性认识为主[3]。而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企业,作业现场设备先进,产品加工一般由设备自动完成,学生在现场只是观察,而缺乏企业人员的亲自指导和顶岗实习,其产品加工的技术和工艺内涵学生很难了解及掌握。由于实习内容的不深入,学生难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而满足职业岗位的人才要求。
  
  二、多元化协调合作构建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环境
  
  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发展要求的趋势和目前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来看,仅仅是应用型学校内部环境的改革与创新以及松散状态的校企合作教育,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出适应发达地区需求的校内外人才培养环境将是应对挑战的一个有效方法。
  所谓适应发达地区需求的校内外人才培养环境(简称优化环境)是指以发达地区人才质量要求为主线,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区域人才培养教育创造的条件和氛围。针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规格要求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现状,并根据社会资源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笔者认为,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需要当地的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及受教育者的参与来完成。在环境创造过程中,其各自的职责及协调合作如下:
  
  1. 学校构建出校内教育优化环境及与校外环境的衔接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和政府赋予应用型学校的重要职能。为了满足区域人才规格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日常教学组织、运作与管理,学校必须承担起校内育人环境与区域社会的衔接及优化融合[4]。第一,学校与区域(行业)衔接,找准办学方向。区域行业主流的发展是地方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的缩影,行业内有最领先的技术、最全面的管理、最具代表性的岗位人才需求。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中具有引领、预见作用,学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可以使学校紧跟行业发展,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划与趋向,了解行业产品研发和销售的变化趋势,了解行业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趋势,了解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确保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技术引进等各个方面的超前性与主动性。第二,专业拓展方向与区域企业(产业群)岗位衔接,明确专业定位。学校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使专业设置及拓展方向与企业(产业群)岗位需求融合,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专业的建没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发展同步。第三,教学标准与区域岗位工作标准衔接,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应用性。学校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获得岗位工作标准及变化趋势,做到教学内容首先要满足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要求,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后劲足、上手快”。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做到校企合作细化人才技能培养方案,并共同协调实施,明确分工,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衔接。
  
  2.政府构建出人才培养宏观优化环境
  企业和高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校企合作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推动,需要政府架设推动产学双方密切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即政府必须运用行政的、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促进产学紧密协调合作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形成。政府主要职责是:第一,应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是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应担负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第二,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规则,将人才培养情况纳入企业考核范围。如列入评优或晋级的考核指标中,对支持应用型学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应实行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政策,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第三,宣传和指导。当国家人才培养有新政策出台或国际及国内工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变革时,及时地将信息传达发布给各合作主体,并指导各合作主体研究对策,达成共识。
  
  3.企业构建出学生真实技能训练优化环境
  先进生产企业是学生进行真实环境工程实践的主要渠道,企业的主要职责:第一,确定出不同层面的技术及技术管理岗位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内容。该内容将为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提供依据。第二,提供先进装备的实习场所环境。将技术、工艺和现场管理复杂程度高的一线场所提供给学生实习,以便学生能够学到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建立长效机制,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规范化,责任化。企业将学生实习、校企细化的人才技能培养方案纳入到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当中去,制定出接受学生实习和考核的相关规则,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现场个人,形成责、权、利统一。第四,先进技术的指导和传授。企业将当今现场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及管理方法的应用过程传授给实习学生及学校实习带队教师,以便学生和教师受益的同时,通过教师带入今后教学之中。企业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职责的实现,最终使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有人接待,实习内容有规则可循,实习过程有人管理和质量监督,技能训练有人亲自指导的企业育人优良环境的形成。
  
  4.行业协会构建出学校与社会紧密沟通的优化环境
  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的中介组织能够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协助政府参与社会共同治理教育环境。行业协会应将产学合作纳入其管理职能范围内。第一,行业协会应定期向学校发布行业科技、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划和现状,以便学校及时掌握行业动向;第二,积极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使学校能够获得行业优势资源;第三,以评估与问责制为切入点,积极参与产学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扶持与监督,使产学合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5.受教育者构建出自适应环境
  受教育者,这里指在校学生。学校和社会组织为受教育者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其成才的外因,受教育者能否成为区域社会质量要求的人才,其决定因素还是在本身。因此,受教育者面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构建自适应环境。受教育者要突破仅以拿到文凭为学习标准,而要以适应今后自己理想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奋斗目标,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规划好整个社会的资源为自己所用,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根据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岗位,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相關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调查或寻找企业临时岗位实践等。在社会实践中,不但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体会社会氛围、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和人际关系,为今后真正走向社会增长才干。
  
  6.制定多元化协调合作制度,构建出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环境
  为了使上述各组织构建出的人才培养环境衔接,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良性循环的状态,必须制定出参与组织的合作制度。合作制度是以规则的形式规范、调节、引导和激励合作主体的行为,形成统一的集体意志和共同的认识与追求,并将之自动转变为合作发展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协调合作过程中,政府制定与颁发的鼓励校企合作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合作主体都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依据。
  为了使合作主体紧密合作,提高效能和效率,协调合作的运行规则制度需要在纵深方面三个层次进行制定。一是领导层面。合作行为主体在领导层面联合组建合作指导委员会或董事会组织,并建立健全以章程、工作条例为形式的合作组织管理制度。合作双方应签订具有法律效率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如合作分工问题、成果归属、权益分配、亏损责任等。企业和学校都要完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劳动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行为。二是技术管理层面。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大量吸收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官员组建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制定制度规范,保障校外参与人员在学校专业建设全过程中的发言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如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导制度、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设置咨询会诊制度,专业教学质量指导委员会定期评价制度等。三是现场实践层面。为了落实校企合作双方签订的协议,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企业和学校应组建现场实践层面合作小组,并制定制度规范,落实学生技能培养方案和考核规则。如建立现场学生实习校企合作人员职责规范、信息有效沟通制度、学生技能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学生技能培养考核制度、现场技术与管理规范化交流制度等。
  要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密切合作,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上述相关教育制度,必须由政府、行业协会参与指导、监督和考核,并促进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当制度成为协调合作主体的自觉行为之日,便是人才培养环境良性稳定运行之时。
  
其他文献
在电子化应用中,应用系统的各种数据库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创建和使用资源限制。通过资源限制,可以限带Ⅱ某些应用或用户在某段特别时间的资源使用。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数
本刊讯日前,专注于打印和影像解决方案的研发商、生产商及供应商利盟召开了以“打印更少,节省更多一以方案成就未来”为主题的2013年新品发布会,宣布了一项重要的转型战略,即将从
近年来,建行上海市分行提高服务品质,改善客户体验,提升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客户规模每年以平均24%的速度增长。截止2011年3月底,全行个人网上银行新增12万多户,存量个人
美国实施版权战略促进了版权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应借鉴美国实施版权战略的成功经验,在文化产业立法、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和创新、文化产业的产业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百姓生活意义重大,因此,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在整个金融行业中,银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步早、应用范围广。随着与国外市场接轨,银行应用系统之
1987年,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作为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银行及中国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试点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成立22年来,招行伴随着中国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我国未来极端气候趋势仍在上升。”据权威机构统计,自然灾害在1990至2000年,造成人员伤亡4500人,经济损失占GDP
目的研究对眼外伤早期继发青光眼采用对症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0例眼外伤早期继发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研究对症治疗的临床
报道1例下肢外伤继发感染的伤口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对该患者充分评估后予以多学科联合治疗,采取外科清创,避免毒素吸收,控制局部感染。同时重视术后伤口护理,运用湿性愈合理
本文在对区级固体废物污染现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辅之以解决途径,以期在区级固废管理中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