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婉拒“专家咨询费”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距离2005年4月10日那个日子,陈逸飞先生离世已经整整13年了。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名文艺记者,数年间和陈逸飞先生有过几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他先后拍摄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理发师》等都请了记者做宣传,或到拍摄地采访、或参加新闻发布会、或参加电影首映式,因工作的关系,我忝列其中。每次他面对媒体都是客气而尊重、和气又周到,显得彬彬有礼、淡定儒雅,非常有修养,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一说起来却换了一个人似的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有时甚至忘了时间。
  众所周知,陈逸飞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西方世界中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华裔画家,当时他的多幅作品纷纷创下中国画家画作的拍卖纪录,所拍的几部电影反响也不俗,他还办杂志,成立个人艺术工作室,以“大视觉、大美术”的理念踏足文化娱乐产业,并创办规模庞大的逸飞集团,商业运作十分成功。他更喜欢“视觉艺术家”这个称谓。但当时他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针对的主要是他的画作内容以及过多的商业活动,认为他从事的工作过多、过杂,不利于其艺术上的创作。
  如果没有后来的接触,或许,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就仅限于此了。
  后来,随着他名气越来越大,常作为“专家”被邀请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2003年初,组织把我借调到新的工作岗位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课题调研,有时需要协助领导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提供专家层面的真知灼见。机缘巧合,2004年在这样的专家座谈会上,我两次见到陈逸飞先生,这两次见面让我对这位著名画家的个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4年初一天,我第一次邀请陈先生来参加专家咨询会,我以为工作忙碌的他是一个“空中飞人”,经常国内国外地飞,不一定能安排时间参加会议,心中很没底。他在电话里听明要求后却欣然答应,态度很是配合,让我受宠若惊,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当天,他提前了差不多20分钟到了会场,向我仔细地询问相关情况后,便独自静坐沉思。整个会务过程我还负责嘉宾签到并发放“咨询费”,当我请陈先生签到时,他望着我语气很轻很轻地说:“专家咨询费我就不拿了。”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轻声补了一句:“你不必现在马上向领导汇报,也不要对任何人说什么,总之,千万不要影响其他人,专家咨询费我肯定不拿。”我愣了几秒钟才回过神,看他若无其事的样子,語气很轻态度却很坚决,马上就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会意地冲着他点了点头。会后,我如实向领导汇报了此事的前因后果,不由得对陈先生肃然起敬!数月后,在另外一次更高层面的会议上,邀请出席会议的专家范围更小人数更少。这次,我的工作一如既往,陈先生的做派依然故我。只是我们之间多了一份默契,彼此相视微微一笑,不需要任何语言!
  此后,我们的关系变熟络了,曾受邀去他的个人艺术工作室参观,却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还以为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现在已成为我心中的一件遗憾之事。
  2005年4月6日,陈逸飞正在浙江富阳指导电影《理发师》的拍摄,因劳累过度导致胃穿孔被紧急送回上海治疗,但是仅仅两天后他就因为放心不下新电影,不顾医生劝告和家人劝阻出院、返回拍摄地,4月10日他再度发病被送回上海住进华山医院,终因抢救无效病逝。
  陈逸飞先生遽然离世,实在太突然了。在他去世后,关于他的财产纷争一时又成为议论的焦点。此时,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他两次婉拒“专家咨询费”的事情,是他作为一位画家不拘小节的洒脱个性使然?还是有其他考虑?我除了当时向领导汇报之外,一直也没机会私下向陈先生讨教,也没有轻易将此事说出来。
  也许,声张此事并非陈逸飞先生本意吧。
其他文献
1995年初春,我去华东师大丽娃大楼拜访同窗房鑫亮兄,他当时在史学所执教,曾投入苏先生门下研究佛学与国学。刚进鑫亮兄家门,他便说,苏先生身体不好,住在同仁医院,今天来电告知回家取衣物,我们去看看老先生吧。  于是,我们来到师大一村苏先生府上。蘇先生乃著名的佛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书画家。艺林学界称苏老为“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他还是一位老革命,大革命时期,曾在上海与周恩来、邓小平、罗亦
期刊
开埠以后外国势力在上海设立租界,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又开始了比较先进的城市管理。上海城市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就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875年公共租界欲办自来水厂,由于盈利预期可观,有意介入的公司颇多。租界当局决定让有意向的公司参加投标。结果注册于伦敦的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中标,负责向公共租界供水。按照投标时的承诺,该公司的一切措置都须听命于工部局
期刊
1978年美国东部时间12月15日晚上9点,卡特总统突然在全国电视网上公开宣布,从1979年元旦开始,美国政府决定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撤除在台湾的所有军事设施与人员,废止与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建立与大陆的全面正式外交关系。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一封《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工作新政策,停止了已经进行长达21年对金门、马祖外岛的炮击,同时要求两岸应该尽速实现
期刊
因会议发言卷入“刀把子”风波  1983年,徐盼秋因参加一次座谈会卷入了“刀把子”风波。那是春节后的第四天,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的陈丕显在上海邀请沪上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政法机关负责人,到上海展览馆参加一个如何改进政法工作的座谈会。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等市领导也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胡立教主持。他说,今天丕显同志邀请大家来开座谈会,主要是探讨立法、司法和政法
期刊
卜宗商的困惑与盲从  1957年6月,党中央开展了反右运动。7月,一位中央领导来到上海,并亲自到复旦大学看了群众的反右大字报,当即指出杨兆龙、王造时、孙大雨等人应该划为右派。随后在上海市干部会议上就整风反右问题发表了讲话,点了包括杨兆龙在内的上海知识界几个人。不久,杨兆龙即被复旦大学划为右派分子。他的工资从每月300元降到每月35元。之后,他先后被迫参加了复旦大学法律系全系大会、复旦大学全校大会、
期刊
1975年,毛泽东发动了“评《水浒 》”运动。“文革”中插进了“评《水浒》”,很多人感到突兀,我也不例外。  人民日報社负责这方面报道的,是文艺部。这事本与我无关,因文艺部将我借去,我才参与编辑评论《水浒》文章。我到文艺部时,评《水浒》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说实在话,我当时对毛泽东何以在“批林批孔运动”之后,又发动一场评《水浒》运动,并不清楚。就是一起参加讨论的文艺部几位同志,对毛的政治用意也不甚了了
期刊
我父亲浩然与工人作家胡万春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  胡万春出生于贫苦家庭,是钢铁厂工人,为建国后党培养的工人作家之一,与仇学宝、费礼文等属于文学新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胡万春。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譬如《青春》《爱情的开始》《铁拳》《战地春秋》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父亲浩然是农民出身,所写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脱离农村、农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就是这样两个出身不同、
期刊
父亲鞠国栋(1929~2018)山东籍,号醉菊。著名诗人、词家、楹联家、收藏家、京昆名票、文化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于2018年6月30日病逝,享年90岁,谨以此文纪念。  一、革命生涯 命运坎坷  童年时,逢日寇入侵,家穷,爷爷奶奶不让父亲读书,恩师刘民放说“这孩子天资聪颖,今后吃我饭好啦”。14岁,恩师带他参加了革命。1949年,与恩师随军南下,恩师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后來的上海师范大学)马列主
期刊
现在不是特区的城市也像特区,可是1979年决定在中国设四个特区的时候,对特区言人人殊,褒贬不一。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是睁大眼睛看争论双方的言论和表情。谁都知道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是一道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既然都看见老路子走得慢,就提醒人们考虑另辟蹊径。另辟的蹊径肯定不同于老路,有争论是难免的。  深圳特区给我上了第一课  1980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不久,我就去了深圳。
期刊
2018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每当我们上海的一些支青回忆起他,总觉得他犹在眼前。  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支疆建设  1963年起至1966年,先后有八万五千多名上海青年学生,报名参加支援新疆建设,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意志。他们被俗称为支青。支青有别于上山下乡知青,虽然都属于响应党的号召,但区别在于上海支青发生的年代早,于“文革”前,指到人烟稀少的边疆,支援祖国建设。知青则广义指知识青年,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