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沉默的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681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龄的增加,自我感觉在教学上不断地成熟. 但随之而来的无奈似乎也常常困惑着我们. 如: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明明不会做的题目,他居然也可以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做出个答案,然后把作业上交;课堂上有时预设一个很烦的解法,学生听完似乎很能接受而很少会有异议;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作业,但往往千篇一律,像是课堂例题的翻版,缺少创意;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能找出问题及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似乎成了稀有“动物”. 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当我们在抱怨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反思不理想的时候,不知我们是否反思过,是什么导致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如此低下?
  一、 传统课堂教学及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已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问方式和方法:正问和反问,逆问与曲问,追问与连环问等.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传统”存在着缺陷、弊端——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的巧妙,训练的只是学生的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另一方面是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挖好“洞”等着学生往里钻. 更严重的是,我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因而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及提出问题的空间.
  二、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康托对集合论的创立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三、 培养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主要分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呈潜在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学生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 少数学生属于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1. 弘扬教学民主的精神,让学生敢于“问”
  教师要设置悬念,留下疑点,“诱”学生问.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 针对第一类型,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我们既然有角度制,而且大家已经用得这么习惯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弧度制呢?有这个必要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回忆函数的定义,让学生自己得出函数是两个“数集”之间的映射,而角的集合显然不是数集.这样通过提问、诱导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教师要发扬民主、创造气氛,使学生有“疑”便问.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在“数列”复习课上讲到这样一个问题:某大楼共有20层,有19人在第1层上了电梯,他们分别要去第2层至第20层,每层1人. 而电梯只允许停一次,只可使1人满意,其余18人都要步行上楼或下楼. 假设乘客每向下走1层的不愿意度为1,每向上走1层的不愿意度为2,所有人的不愿意度之和为S,为使S最小,电梯应停在第几层?
  还没等教师讲下去,就有学生要求发言.
  生1:这是一道选择题,可采用验证法,看停在哪一层的不满意度之和最小,通过验证,应该停在14层.
  生2:我采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即假设停在第x层,由题意可得到每层的满意度与x的关系,再利用数列求和的方法得到关于x的二次函数,求得x=14,即应该停在第14层.
  师: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本例就是考查数列知识和函数最值的综合应用,还没说完,又有学生插嘴……
  生3:我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往下走1层与往上走1层的不满意度之比为1∶2,要使不满意度最小,则往下走的人必须是往上走的2倍,由于第1层和电梯停下的那1层外,尚有18层,故往下走的必须为12人,往上走的是6人,即停在第14层.
  师:这种解法真绝,你比老师聪明多了.
  备课预设是可贵的,但有时意外生成更精彩!上述插嘴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
  开展学生说课活动,培养学生“问”的习惯. 例如,在提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说解决课题的设想,在习题教学中,可以开展说题训练活动,让学生说题意,说解题思路,评析解题结论. 在结尾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来归纳本课的知识体系. 在公式、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规律进行评说.
  2. 优化问题萌生的土壤,让学生有问题“问”
  针对第二类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学习极限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了著名的阿基里斯与龟的悖论. 芝诺辩解说,阿基里斯能够逼近乌龟,但他永远不可能追上它. 为了急于揭开谜团学生会不断地相互讨论和提问:怎么可能人会追不上乌龟?问题中好像阿基里斯的确追不上乌龟!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要能追上乌龟那么在哪一点处追上呢?由此学生的思维被激起“浪花”,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的过程,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且会在灵魂深处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必须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可让学生想象一张0.1毫米厚的纸如被对折了27次它的高度大概是多少?估计与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谁更高?学生开始可能以为老师提的问题相当可笑,这纸能跟山峰比高?但通过自己的计算后会发现对折了27次的纸比珠峰要高近1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3. 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
  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这是常见的教学弊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提问. 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设计如下情境:北京时间2007年11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正确进入预定的轨道.这是我国发射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它在飞向月球之前,为了加速要绕着地球进行3次变轨,然后再飞向目的地——月球.问:
  (1) 卫星绕地飞行的轨道是什么?
  (2) 卫星在第1次变轨后,在近地点距地面600km、远地点距地面71400km的椭圆形轨道上飞行,且以地球中心为一个焦点,试建立适当的坐标,求出卫星的轨道方程.
  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必须了解椭圆标准方程知识才能解决此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国家大事,还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与数学的伟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实验中找问题. 如在学习“n次独立重复实验”时,教师提出,如果一枚硬币被抛了2次,而2次恰恰都是正面朝上,那么再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开始纷纷议论,有的说都2次正面了,那下一次估计是正面吧;有的说应该是反面可能性比较大吧;也有的说我们不是学过了古典概率,既然结果只有正面与反面,那么正面的概率应该还是1/2;还有的索性拿出了硬币做起了试验. 让学生在摸索思考中总结出“n次独立重复事件发生k次”的概率公式.
  在想象中提问题.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数学世界遨游.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象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一些三角函数值来猜测正弦、余弦的图象.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去想象一些空间多面体,特别是长方体与正方体,在书面上画的12条棱正方体要能看出是多面体的棱而不仅仅是平面内的12条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4. 在实践探究中,让学生爱提“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只有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问题意识才能萌芽和发展. 总之,问题意识强的人,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频率高,创新成果优. 问题意识弱的人,创新实践活动就少,成效也就不明显. 因此,强化中学生问题意识,要确实遵守探索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实践探究,首先表现为课堂外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赌博机上为什么永远是输的人多,赢的人少?”“同样多的布料,为什么有的裁缝师傅能做出更多的衣服?”“现在我国很多地区实行定量用电,超出部分加倍收费,那么定量中的那个量是怎么定下来的呢?在教学“分期付款”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并计算,如果家里买了新房跟银行借款10万(银行利率为0.5%),10年还清,那么每年要等额还多少. 在“圆锥曲线”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研究,在截一个圆锥时满足怎么样的条件才能分别截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空间四面体、长方体、正方体等来观察和研究空间线线、线面和面面的关系. 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好奇的触角在蔓延,问题的意识在萌生. 学生从一个被动的问题的回答者逐渐向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转变,从而真正爱提问题.
其他文献
教学过渡语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常被教师通俗地称做“串词”。教学过渡语的巧妙运用彰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平时所听的优秀课,几乎每一节都是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授课者善于设计和巧妙地运用教学过渡语。  但是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教学过渡语的认识不足,没有使用教学过渡语或不善使用教学过渡语,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平淡,效率低
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基本工具之一。地图教学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手段,特别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地图。教会学生正确阅读地图,认识其中蕴含的知识、数据、原理等,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认识地图的基础是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与注记。方向、比例尺都没有太大问题,教材中阐述很明确,但是在图例与注记中,关于注记只有一句话:“地图上的文字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它是舒尔曼教授在1986年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学科”缺失现象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形式的知识,这是专家教师与一般教师、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此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对这一概
有效探究是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进行自主性探究. 有效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建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 但在实施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如果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本质的理解不到位,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就会使课堂探究效率低下,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那么,数学
之前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前半句的合理程度我们暂且不论,不过这后半句嘛,真的是有道理到让人无法反驳。  有趣千万种,各人皆不同,但每一种都会引来别人羡慕的眼神。  如果“有趣”有重量,那豆丁编觉得,聊天室的小读者们实在辛苦。你问为什么?因为他们每天都要把100斤的重量扛在自己小小的肩膀上。  南风:用尽毕生所学,也要努力夸完。  大家好,我叫南风!平时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醒了全国人民的大善、大美和大爱,也震醒了我们这些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次地震所发生的一切在严肃地警示我们:不能等灾难来临了才开始重视对孩子抗挫能力和心理自我疗救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唐传奇中有三个故事,分别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有一个人能够把月亮取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一个人把月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它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冬,伴着北风而来,它不像春天那样生机勃勃,也不像夏天那样多姿多彩,更不像秋天那样硕果累累。提起冬,人们不由自主想到的都是寒冷、萧条,想要冬天赶快过去。而我不一样,我特别喜欢冬天,因为冬天有我喜欢的花——梅花。  梅花的颜色特别多:有激情似火的红色,纯洁无瑕的白色,朝气蓬勃的粉色,端庄典雅的黄色等。我最喜欢的是由白变红的渐变色,这种颜色的梅花从远处
从2006年11月起,苏教版《〈史记〉选读》作为选修教材全面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史记〉选读》作为选修课,它与必修课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教与学中更强调教与学的“选择性”,强调“自主地选择”,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但是经过五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在高中现实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史记〉选读》教学和必修课教学几乎没有两样。  一、 《〈史记〉选读》教学的不良倾向  目前在《〈史记
一、 命题动向  新课标实验地区的高考立足于新课程实际,命题以能力立意,注意引导考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注重对考生学习和发展潜能的考查,在能力考核过程中,注意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与哲学》部分的考查情况。  再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块的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 注重基础,强化主干知识  一方面,《生活与哲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