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反思中来。教师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找到反思的起点;在教学中丰富课堂,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并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促进学生反思,以此来巩固学生反思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
新课程标准明确: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反思是一项必备的功课,可促进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如果让学生也进行反思,我觉得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的学习中利用反思,让学生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反思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二、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反思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们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①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②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③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利用不同反思的形式,加强反思习惯
数学知识严谨、抽象、科学。在学生反思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反思的方法。因为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
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2.集体讨论促反思
“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
3.撰写日记促反思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总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
新课程标准明确: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反思是一项必备的功课,可促进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如果让学生也进行反思,我觉得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的学习中利用反思,让学生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反思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二、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反思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们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①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②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③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利用不同反思的形式,加强反思习惯
数学知识严谨、抽象、科学。在学生反思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反思的方法。因为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
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2.集体讨论促反思
“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
3.撰写日记促反思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总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