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中间生”的心理成因及其教育策略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ckil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教育中,“中间生”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大学“中间生”的心理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教师确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文章提出针对大学“中间生”的心理特征,应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教育实效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中间生” 心理成因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李尚明(1956- ),男,陕西平利人,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陕西安康725000);董文军(1964- ),男,陕西理工学院教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陕西汉中72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89-02
  
  大学“中间生”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那些在思想、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处于中间状态,既非优秀也非后进的学生。由于他们通常默默无闻,容易被人们淡忘,就像穿着灰衣服的很不起眼的大众人群,又称“灰色学生”。中间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大多数,对他们的心态、成长及教育的研究与探讨无疑会有利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大学“中间生”的意义
  
  大学“中间生”现象的研究,属于高等教育学范畴。笔者专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教育期刊及相关文献,极少有人涉及此领域,较多论述优等生和差等生的教育问题。可以说,对大学“中间生”的专题研究,国内外还是一片空白,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非不重要。
  1.“第10名现象”值得教育界深思,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也依然存在。1999年10月29日的《北京晚报》援引了《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根据自己所做的一份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第10名现象”。周武老师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近20年,他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者工作的学生中发现,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3名的固然是“尖子”,但第10名前后直到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10名现象”。
  其实,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21~1923年间,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选择了1528名(其中男生857人,女生671人)智商超过130的中小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长达40年的调查研究,直至1960年他去世。特尔曼去世后,心理学家西尔斯等人继续进行该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当年智商超常的儿童在成年后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些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没有一个能取得杰出成就。
  受此启发,笔者专门研究统计了某地方院校近30年来毕业的学生,从中择出“校友录”中的知名人物83人,包括正县级以上的领导、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专家、教授,在地方有名的企业家及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各行业人才。通过调查发现,这83人在上大学期间在班里处于“中间”状态的有71人,占85.5%,处于“优等”状态的4人,占4.8%,还有8人居然是班里的后进生,其中2人还受过处分。上述研究都说明,“第10名现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现有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育的功能观、教育评价观都值得反思。
  2.研究大学“中间生”现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未来办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素质教育的含义有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中间生”,是有悖于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即学生能否成为“栋梁型”的人才,关键是看他的素质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可以对“第10名现象”做这样的解释:第一,传统的“优等生”则往往优在德(实质上是听话)和知(而不是智)上,并非全面发展,而“中间生”往往发展比较全面。第二,“中间生”既无优等生怕失败的心理压力,又无后进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教育界应当认真研究大学“中间生”现象,在实践中更关心其成长。
  
  二、大学“中间生”的心理成因及行为特点
  
  笔者曾于2002年10月在某地方高校大三学生中,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在班内年度综合测评中处于中等状态的153人(其中男93人,女60人;农村生源105人,城市生源48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令人深思。
  1.智力状况居中者较多。与社会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群体的智力状况基本上处于中上水平,这一群体中内部成员智力差异不大。被测评的153名学生的平均IQ值为103,最高的值为110,最低的为97,相对集中在100左右。而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对比测验则差异较大,虽然均值也在100左右,但两极分化明显。
  2.甘居中游。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明显。一些高校采用了综合测评的方法,即将德、智、体、美、劳、心诸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进行量化赋值,根据学生的表现确定综合测评的名次。在对“综合测评”态度的调查中,“中间生”有8%回答很在意,82%回答比较在意,还有10%回答无所谓。而优等生有90%回答很在意,6%回答比较在意,4%回答无所谓。这说明中间生甘居中游,关注名次,但又不特别在意。而在同一次调查中,有62%的中间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特长,而只有36%的优等生有自己的特长。这表明:中间生虽然在竞争心态上甘居中游,但并不等于无所事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分散在各种活动中。
  3.顺从听话,随大流。“中间生”在思想上有各种类型,但在行为上都喜欢随大流,即不一定走在最前面,但决不能落于人后,在学习成绩上考试及格即可,在集体活动中从众。从众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这是表里一致的从众;二是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个体是否从众取决于情景因素、人格因素等。“中间生”之所以从众,同样也与他们在班内所处地位、智力状况以及人格因素等有关。
  4.“中间生”群体的变与不变。“中间生”群体是变化的,这种有三种情况:一是原来属优等生(特别是班干部),由于种种原因,变为“中间生”,滑向“中等”行列。在调查中发现,由一、二年级的前10名滑向中等行列的占“中间生”总人数的73%。二是后进生跨入中等行列。调查还表明,一、二年级的后进生跨入中等行列的人数占后进生总数的6%,相对较稳定。三是“中间生”群体本身的变化,这是相对稳定的,一、二年级的中间生有86.3%到三年级仍然是中间生。
  5.“中间生”的性别、城乡差异。在“中间生”中,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92%,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87%,表明男生两极分化较女生明显,优等生和后进生相对较多,女生相对平衡。在“中间生”生源地的比较中,农村生源的比例要高于城市生源的比例。值得关注的是,在优等生中,城市生源只占38%,而农村生源却占62%。这与农村学生能吃苦有关,但其经济压力及城乡的巨大反差可能使自己放松要求或者产生自卑感,因此“中间生”的比例更高。
  可见,现在的大学“中间生”,在中学时代绝大多数属于优等生,进入大学后成为“中间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智力上的制约,又有个人价值观、人格、性别及城乡文化环境等诸多影响。
  
  三、大学“中间生”的教育策略
  
  大学“中间生”占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他们的素质和未来的成就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校质量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讲,决定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的正是这些并不起眼的“中间生”的质量。因此,对大学“中间生”的研究和重视尤为重要。
  1.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大学“中间生”现象。大学“中间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学生不像优等生那么耀眼,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被人歧视,他们常常在默默无闻地学习、思索和观察,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渴望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因此,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中间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及思想动向,防止他们做出为出名而出风头的消极举措。其次,教育者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中间生”,把“第10名现象”与“中间生”联系起来。再次,不能单纯地用“综合测评”的结果去裁定大学生,而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重视大学“中间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克服人格上的消极成分。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在来访者中,“中间生”的心理问题最多,也最典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易于在茫然中产生空虚、无聊心情,易于迷恋网络、小说等。因此,对这些学生应加强管理,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开展心理指导和人格分析,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3.对大学“中间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中间生”的自信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学习的革命》认为,学习—经过了变革的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交互式护照,并指出:“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两个科目,即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调查表明,接近50%的“中间生”并非不喜欢学习,而是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自己由“优”变“中”,或者一直处于中等状态。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以致怀疑自己的智力,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许多“中间生”反映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中问题无处问、学习压力大、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和教学内容、不会自学、不知学什么、不会做笔记、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知如何利用参考书、不会考试等。因此,对“中间生”进行专业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育的关键,既要肯定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多方面的学习兴趣,更要在专业学习的方法上加强指导。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或举办一些讲座等,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4.利用大学“中间生”易于“从众”和“服从”的心理,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极暗示作用。从众是指个人因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服从是指个体受群体规范和他人压力,被迫做出符合规范和他人意志的行为。服从不同于从众的显著特点是更具有强迫性。“中间生”从众与服从行为较另外两类学生明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从众以求平衡心理;认为自己判断正确,但迫于多数人的意见,怕遭非议而从众的盲从心理;无目的、无意识地接受群体情绪感染而从众的被动心理;愿居中流的平稳心理。“中间生”大多易于从众、乐于居中,这是进步劣势,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他们乐于求知,热爱专业,通过创造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使他们善待竞争、乐于竞争。
  5.针对大学“中间生”性别、城乡差异,因材施教。一般而言,女生和农村学生相对比较踏实,但由于学习方法死板,因而“中间生”较多,因此,应注重其个性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而男生和城镇学生两极分化明显,其中“中间生”变化波动较大,但发展潜力也很大,在教育策略上应当侧重于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总而言之,“中间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其成因十分复杂,既有高校体制的原因,更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成因,分析这些原因和成因,对高校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王曦.“第10名”现象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阐述了珠海市边坡类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手段及主要的技术方法和设计、施工要点。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95年8月,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78名教职工109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8人,县级教学能手和
做一名优秀的校长,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很多,但最重要的能力是对教育的理解力。校长只有理解教育,才能按教育规律办学,才能遵从学生的成长规律,才能尊重教师的劳动,才能带领
质地精良,造型优美,具有创作内涵的根材,是构成根雕艺术作品外观美的基础,是创作和体现根雕艺术价值的物质条件。根雕艺术创作过程的前提是选料,料的形态对作品的成败,艺术价
[摘要]提高旅游公共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双向、合作的师生关系,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焕发《旅游公共关系》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旅游公共关系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曾晓宏(1969-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河南旅游文化。(河南新乡453007)  [中图分
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本文在对清水混凝土常见的质量缺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方法,为提高其施工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提高采煤机开采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本文介绍了探地雷达(GPR)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具体分析了其在探测煤层厚度与位置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具体实例研究了基于远程控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施工,还应积极贯彻绿色施工的方针和技术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减小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
韦拔群为了团结瑶族同胞参加东兰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走共同革命的道路,从邀请瑶族同胞参加农讲所和干部训练班学习开始,进而创办瑶族小学和平民学校,使遭受阶级压迫和民
今年4月份,韩国明知大学68岁的大学校长郑根谟率领55名教授用脸盆接水为即将走向社会的3500名学生举行洗脚仪式,以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和祝福,增进师生情谊。此新闻事件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发了很多公众羡慕的声音:为什么“中国式”的毕业典礼不能像国外那样,既庄严、隆重又温情脉脉呢?    在美国,大学生毕业,学校将发出由校长签名的邀请函,邀请家长去出席孩子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每个毕业学生将一一被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