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也鲁和他的“编辑圣经”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8日,一代传播学大师余也鲁教授在香港病逝,享年93岁。为了纪念这位香港传播学的开山鼻祖,香港《基督教周报》[1]、台湾燕京大学都曾有学者撰文怀念余教授,赞誉他的学术贡献[2]。其实,余也鲁教授不仅开香港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教育之先河,而且也是大陆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学研究和教育的先驱。他1965年出版的《杂志编辑学》作为我国第一本研究杂志编辑的书,不但被誉为“编辑圣经”,而且多次再版,影响很大。只可惜大陆至今没有人介绍和研究。因此,为了纪念余教授,本文仅对余也鲁和他的《杂志编辑学》做一简论。
  1 余也鲁的主要学术贡献
  余也鲁,江西奉新人,青年时代获美国名门高校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院传播学博士学位,师从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教授。学成后曾任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传理学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晚年亲手创办香港海天书楼及海天资讯企业、海天基金会。曾被澳门东亚大学、香港基督教岭南大学及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先后颁授荣誉教授头衔。
  余也鲁作为传播学大师施拉姆的东方弟子,他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1968年在香港浸会学院创办传理学系,被誉为香港“传理系之父”。二是1983年帮助厦门大学开设新闻传播系广告专业,开启中国广告教育的先端。三是亲手翻译多本施拉姆传播学著作,并陪同施拉姆到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人民日报社、中国社科院演讲,致力于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四是用传播学理论来阐述解释《圣经》,开启了华人教会学者的时代。五是主编英文《传播季报》,出版《传播教育现代》《杂志编辑学》《门内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代传播》《中国传播资料摘萃》等学术著作,创办海天书楼,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讲授《杂志编辑学》课程,是自1949年李次民在广州出版《编辑学》、教授编辑学课程以来,中国较早从事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学教育的专家学者。
  特别是《杂志编辑学》,有“编辑圣经”之称。1965年出版后不久,“便成为每个做编辑的人的手册,一再重版”,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作者在1965年初版自序中写道:“办报、编杂志、出版书籍,这三种看似不同但应该综合地加以研究的行业,我都长期地从事过。从小记者到老编,从一个标题做到整套丛书的设计与编辑,所遇到的困难,可以说屈指可数。要解决只有靠摸索、靠观摩、靠实验……在没有专书可读、没有专师可问的情况下,我只有不断付高昂的‘学费’,向经验学习。”正因为作者深谙“没有专书可读、没有专师可问”的痛苦,才期盼“如果有一本小书来综合已有的杂志编辑的经验,除了可以帮助杂志的编辑工作外,对报纸与书籍的编辑工作都能有参考的价值。而这百年来中国人自己摸出来的经验,也的确早就应有一本小书来记叙”了。作者熟悉编辑工作,知道编辑辛苦,且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有过得去的编辑本领,《杂志编辑学》才“一再重版”(国内一般见到的是1994年第5版);“它是中文出版物中第一本讲杂志编辑的书;但没有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唯一的一本”。足见它在中国编辑学研究和建设中的地位。
  2 《杂志编辑学》的基本内容
  关于《杂志编辑学》的内容,由于笔者费尽心力也没能找到1965年的初版本,只能以海天书楼1980年12月初版“最新修订本”为依据进行介绍。
  打开该书,作者最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句醒世座右铭:“只见读者,不见自己;只见大众福利,不见个人私利,是经得住时代与历史考验的编辑人应该常铭于心的座右铭。”如果说,为人作嫁、默默无闻是编辑工作的特点的话,那么,甘愿为人作嫁、甘当无名英雄就應该是编辑高尚品格的写照。作者以此作为开篇之言,足见其对编辑的性质、编辑工作的特点认识深刻。接下来是目录和《新版自序》。在《新版自序》里作者首先阐述了他1965年《初版自序》对杂志编辑的观点:“报纸是杂志这个细胞中分裂出去的:而初期杂志也可以说是自书籍的细胞中分裂出来的。研究杂志的编辑,进一步可以编辑报纸,退一步可以编辑书籍。”接着,他又详细介绍了自1965年《杂志编辑学》问世之后到1980年15年间传播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像杂志功能的演变、杂志媒介的发展等,他说:“十五年中变化最大的是工艺,是‘硬件’。原来的第八、九、十章几乎要全部重写。十五年来变化最少的是原则、是理论……十五年中,当然有若干新的理论上的发现,新的问题的出现,我把这些综合起来写了一章。叫做‘广告、发行与专门化’……全书只比初版多了这一章,列为第十六章。”1980年版相对于1965年初版,内容更加全面,且与时俱进了不少。
  全书共17章。第1章导论,主要是借传播观念和传播工具为杂志编辑理论做铺垫。作者身为传播学大师,开篇娓娓道来,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需求和传播方式。在作者看来,“作为传播工具的杂志,若要办得好,办得有效,必须先认识这个工具的性能和它活动的过程。”(14页)“能够认识一位传播者所能做到和所不能做到的,对我们从事编辑一本杂志的工作,当然有极大的帮助。”(18页)尤其是“传播工具的比较”和“传播与社会”这两部分,不仅比较了杂志与报纸、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的不同,而且还阐明了杂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第2章主要讲述了杂志、杂志史和杂志的功能。关于杂志,作者首先试图下一个定义:“杂志是定期印刷出版物里的一种,是大众需要各种生活资料供阅读,需要智据作决定,和社会需要知多识广的公民之后的产物。”(27页)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杂志名字的由来、“为什么要读杂志”、“杂志史三百年”、杂志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及其读者对杂志、杂志编辑的期待。
  第3—17章主要探讨的是具体的杂志编辑工作流程和编辑出版知识。从标题看,依次是:编辑政策的制订;编辑的设计;稿件的征集与管理;稿件的整理;标题作法研究;纸张与油墨的研究;中西活字研究与展望;检字、植字、电脑排版;图片与空白;封面与目录的设计;版面设计的原理与原则;版面设计的实物;校对、校对术、印刷方法;广告、发行与专门化;编者与读者。毫无疑义,这是全书的中心、重心、核心,作者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杂志编辑应该如何从宏观上制定总体的编辑政策和方针,从微观上如何整理修改稿子、制作标题、识别字体字号、设计封面与目录、处理版面;如何了解和懂得纸张与油墨的研究、活字研究、检字植字与电脑排版、印刷方法等有关出版、印刷知识;如何参与广告、发行;如何与读者进行交往、传播等,几乎全部集中在这里。像作者结合自己的杂志编辑工作经验对编辑工作的流程的讲解:“一本杂志的编辑政策至少应包括下列几项:宗旨、对象、性质、言论立场、内容、开本、容量与页数、刊期、名称、版权、封面、广告。包括这几项在内的编辑政策,是编辑之前设计的规范,是编辑进行时的规律,是杂志出版后检讨的标准”(55页)。“编辑将一期或几期的题材选定,并将内容计划妥当以后,他得去把稿件找来。这是他跨出设计的阶段进到实际编辑工作的第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96页)……。结合自己的编辑出版知识对排版、校对等的要求:“我们研究检字与排版,正像我们研究活字一样,不是想做一个排字工人,而是希望充分认识编辑过程中每一种工具的性能与潜能,现状与展望,让我们在运用时,能充分把握它们,尽量发挥他们的优点。”(227页)“我们若希望提高一本杂志的质量,彻底消除版面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和毛病,一定要重视校对工作”(355)。特别对于当时仅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普及而在华文出版界还处于萌芽阶段的“电脑编辑”技术,他强调说:“新的工艺要求编辑的是更精确的计划,与更充分的训练。”(257页)如此等等,作者不厌其烦地讲,苦口婆心地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是编辑应该知道的知识,编辑应该掌握的技能,即使是电脑编辑这样的新生事物,他也依然钟情,依然看重。   3 《杂志编辑学》的特点与意义
  3.1 《杂志编辑学》的特点
  运用传播学理论,阐述杂志编辑的编辑原理和原则。《杂志编辑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探讨杂志编辑的原理和原则。比如,它利用传播学关于“受众”的理论,论述读者——杂志的读者是一群“看不见的人”,认清读者是杂志编辑必须遵守的第一个信条;“今天办杂志,必须有周详与深入的读者和市场研究”(394);“新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虽然大,决非乌合之众,也不是‘黑压压的一群’,而是有个别需要、能作独立决定的个人”(387页)。它利用传播学关于传播功能的理论,阐释“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都在‘守望’、‘报警’、‘交流意见’、‘促成行动’以及‘教导’等方面发挥文化的功能”(24頁)……传播学作为“舶来品”,20世纪70年代才被正式引入我国,《杂志编辑学》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它运用传播学理论阐述编辑学原理,不仅开编辑传播学研究的先河,而且以“媒介交互理论”[3]观之,它借助于中国古老的编辑传统,也开传播学本土化建设的先端。
  重视杂志编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编辑学作为一门在编辑活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也是理论工作的一条原则”[4]。《杂志编辑学》尽管17章中有15章讲的是技术,是工艺,是编辑流程、编辑方法,但在具体的、形象的、工艺的、方法的描述中,作者所要阐述的编辑原理、编辑原则看似不经意间都得到了表达,一些精彩的编辑理论和观点融入其间,几乎每一章、每一部分都有新论。比如,在第1章里,他把包括杂志之内的传播结构看做是“社会的耳目”、“社会的喉舌”;第2章里,他精辟地说:“杂志在许多方面很像建筑物,不只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也是时代动向的最好测量器”(34页);在第3到到17章里,他认为,销数是发行的主要目标,但杂志“不能无限度发行”,靠广告与零售收入支持的报刊,都有“最低销数”、“最适中销数”和“最大销数”几个概念,一旦发行量超出最大销数,就会出现经济方面的危险;在工业高度发展的国家,杂志传播有从一般走向专门的趋势。特别是关于杂志编辑的修养,他指出,“编辑杂志必须要有高度的道德基础,才能不将这个社会公器误用、滥用,编辑杂志应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让这现代传播利器成为造福社会的工具”(399页);“认真、严肃而负责任的杂志编辑人的首要责任,就是勇敢而公正地刊登消息、意见与知识。其次,但同样重要的,是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勇往直前,充当社会的尖兵。第三,永葆独立,决不向邪恶妥协,而这正是他能负起前面两大责任的基本条件”(410页);“伟大的杂志都是它主编身影的伸长”(51页)。如此等等,不仅对编辑、杂志编辑以及编辑学有一定的理论认知,而且对杂志读者、广告、销售以及走专门化道路、编辑社会责任的思考,有新意,有思想,实践阐述中迸发着理论的火花,理论总结又出自于编辑的实践,二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
  散文化的语言,讲故事的手法,寓教于乐,别具特色。全书另一大特色是,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标题、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贯穿全书,像标题 “南北美味”讲的是“稿件的征集与管理”,“橱窗陈列术”讲的是“标题制作研究”,“白纸黑字”讲的是“纸张与油墨的研究”,“美容师”讲的是“封面目录的设计”,“伸长的身影”讲的是“编者与读者”等,既寓意深刻,又形象生动,既紧扣主题,又通俗易懂。而把“一群看不见的人”比作读者,把“交响乐的指挥”喻为编辑,把“清茶代价,王者享受”看作编者,把“第四种人”拟为“校对”等,可谓新颖、独特、生动、传神。特别书中穿插的“一杯黑咖啡”、“这朵花是黄的”、“缝衣机不能煮鸡蛋”、“昨日黄花”、“一见钟情”、“秀外慧中”、“百万元的美腿”、“女人世界”、“寻宝图”、“伦敦的雾”等精彩小故事,不要说对杂志编辑的吸引了,即使是不从事编辑的人,看了这样的题目,又何尝不被吸引呢?抓住你的眼球,就抓住了你的钱袋。难怪《杂志编辑学》一再重版,影响巨大。
  3.2 《杂志编辑学》的意义
  《杂志编辑学》开杂志研究之先河。《杂志编辑学》是我国两岸三地第一本研究杂志编辑的书,它开杂志研究之先河。首先,从出版时间上看,这本《杂志编辑学》出版于1965年,13年后的1978年台湾才有了张觉明的《现代杂志编辑学》,26年后的1991年中国大陆才有了徐柏容的《杂志编辑学》,至于陈仁风的《现代杂志编辑学》(1995年)等则更晚。其次,从研究内容看,《杂志编辑学》是借对杂志编辑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的探讨,研究的是杂志编辑的编辑原理、原则和方法。如果说,当初李次民出版《编辑学》,开辟一门新学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那么,余也鲁的《杂志编辑学》也同样是“无心插柳”之举,开辟了编辑学研究的新领域——编辑学研究的分支学科——杂志编辑学。从它以后,编辑学研究的家族中才有了“杂志编辑学”的名分。
  作为编辑学创立以来第二本研究编辑学的个人专著,它推进了编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编辑学虽然起源于中国本土,具有很深的民族文化渊源,但它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时代是1949年。从1949到1965年,我国仅有李次民、余也鲁两本编辑学书出版,当时他们两位也不知道“编辑学”算不算“学”,至于学科能不能“立起来”,他们自己想都没有想过。但从中长时段的历史观进行回溯,《杂志编辑学》通过研究杂志编辑的工作流程、编辑实践、编辑技艺,探讨的是杂志编辑的编辑原理、原则、方法、理论,不但“成了一本编刊物的人的重要参考书;连教科书与报纸的出版人,也用它来训练新手”(初版自序)。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它一定程度改写了中国几千年来编辑行业师徒相传的“传帮带”方式,推进了编辑学实践的发展;从编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它作为编辑学创立以来第二本研究编辑学的个人专著,其对编辑“学理”的探讨,为后来编辑学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竟没有一砖一石就不会有宏伟的大厦,“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成熟……必须经过许多人前赴后继、长时间的努力奋斗”[5]。
  总之,全书既有理论论述,又有实践分析,既重“学”,又重“术”,虽以实用之“术”见长,但也不乏理论上的真知灼见。作为教科书,它生动、有趣,散文化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寓教于乐,诲人不倦。作为学术书,它是中文出版物中第一本讲杂志编辑的书,其在编辑学研究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开拓一门新学科的价值不容低估。
  (《杂志编辑学(第五版)》,余也鲁著,海天书楼1984年出版,487页,定价495元。)
  注 释
  [1]李志刚.怀念余也鲁教授:传理系之父善用恩赐传扬教理[N].基督教周报,2012-09-23
  [2]林观福,郭鹏飞,周志俊.花香满径:著名教会学者、传播学宗师余也鲁教授学术贡献概览[EB/OL].[2013-01-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af93301015nb0.html
  [3]王振铎.媒介交互视野中的比较新闻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2(5)
  [4]姬建敏.编辑学研究的现实路径探寻[J].河南大学学报,2013(3)
  [5]靳青万.编辑学应是一门独立学科:论刘杲先生的编辑学学科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2012(4)
  (收稿日期:2014-01-20)
其他文献
书目的基本功能,首先在于揭载所藏文献,便于人们此时此地的利用。当时过境迁,书目与它所反映的藏书之间,不再具有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这些脱离了藏所的书目,依然有它独立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它的文化记忆功能开始凸显,仿佛知识的形影,藉此去捕捉和描摹一个逝去时代的文化学术风貌。史家们在正史中,专门有艺文志和经籍志的爬梳撰述,绵绵不绝于途,意之所指,正是书目所寓含的学术史和知识史价值。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中
期刊
推荐理由 资中筠是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学术专长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精通英、法文,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自选集五卷分别为《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士人风骨》《不尽之思》《闲情记美》,收录的文章内容涉及中国发展道路、新闻媒体自由、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方向等问题以及追忆往事、读书随笔等。作者从深层次的历史、思想观念、文化心理诸因素展开分析,结合理论谈现实,或挖
期刊
[摘 要] 湖南的出版事业源远流长,正式开始刊刻图书的可靠年代是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湖南的出版事业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史料,对湖南近代乃至古代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湖南出版史料》及相关书籍注重革命史料的发掘、整理,同时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官方和民间出版史料也有关注。2010年代,《湖湘文库》中有10余种关涉湖南出版史料的文献,这些大部头的著作极为注重第一手资料的
期刊
书籍装帧,乃是一部书稿付梓之前,对书籍整体形态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中国古代的书籍虽也有装帧保护,但现代意义的“装帧”一词,是丰子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引入的概念。如今的书籍装帧,已不仅仅指封面设计,而是包括了整张书衣,以及书籍形态、用料和制作等各方面设计,但在民国时期,装帧主要是指封面设计。  南京藏书家金小明多年来致力收藏民国书刊,浸润日久,对民国书装那些事儿可谓信手拈来。近年来,有数篇关
期刊
[摘 要] 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为案例,结合其发展现状和办刊特点,分析和总结新形势下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成为高水平、高知名度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贴近重大现实问题,进一步突出期刊特色;从突出期刊优势、注重策划选题、发挥编委作用、制定优惠政策等环节入手,吸引高质量论文,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依托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办刊,提高期
期刊
所谓插图,也称插画,是指插附在书籍、报刊或文字中的图画。可以是线描图,也可是着色图。既具有对书籍内容上的从属性,又具有相对的艺术上的独立性。这种配合文字的附图,对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艺术解释、审美欣赏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自古以来,插图就是我国书籍形态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宋元以降印刷出版的书册,多有引人入胜的插图和与之相得益彰的整体版式设计,令人感叹古人通过创造书籍形态去体现书卷美的匠
期刊
[摘 要] 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和网上书店蓬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书店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已不再适应图书消费市场需求,亟须转型发展书店新模式。而阅读体验店以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优越的环境以及人性化服务,将会逐步占据图书及其他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图书出版社高校阅读体验店进行图书及其他文化活动的体验营销,最大的创新在于与高校合作,从而使其获得低成本经营、庞大读者群支持及稳定作者群来源等益处。  [关
期刊
今年是叶圣老诞辰120周年,叶圣老是我国近百年来的文化大家。他在文学教育和编辑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编辑工作上,花的时间是最长的,花的心血也是最多的。  关于叶圣老的编辑思想,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有许多概括,都是令人佩服的。1999年,我应邀参加纪念叶圣老诞辰105周年的“叶圣陶出版思想和实践研讨会”,不揣冒昧,就叶圣老的编辑思想作过一次题为《一切为了读者:叶圣陶编辑思想的核心》的发言。依我
期刊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世界范围内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也促进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其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国家文化产业安全不受侵害成为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的性质、对外开放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和现有法律规范的方式,提出保护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安全 对外开放 外资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为案例,结合其发展现状和办刊特点,分析和总结新形势下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成为高水平、高知名度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贴近重大现实问题,进一步突出期刊特色;从突出期刊优势、注重策划选题、发挥编委作用、制定优惠政策等环节入手,吸引高质量论文,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依托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办刊,提高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