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以慰别离
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相逢,都是冥冥中的因缘际会。缘分本不可言说,有时也会凭借具体的信物传递一份情意与承诺,一刹,或者一生。
“信”,《说文解字》中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也即人言为信,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祭祀上天和祖先时所说的诚实不欺的言语,必须俯仰无愧天地。“信”,作为礼仪之本,要重视它,许下的承诺要兑现。《贾子·道术》中也说:期果言当谓之信,诚信之言,当一诺千金。而“信物”便是“信”的凭证物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之间履行“信”的承载物,授者寄之以情,承者交之以心。
有情人之间的信物,最好是随身甚至贴身的,能够睹物思人,可以物我不分,只盼朝暮伴君,相期终始。汉代繁钦《定情诗》有云:“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说的是簪钗之物,既能结同心,又能慰别离。李渔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钗贴近于身体发肤,日夕耳鬓厮磨,沉醉柔乡,而其整体形制,又像是决绝的利器,有种“美人如玉剑如虹”的浓情缱绻与冷艳痴绝。《汉乐府》诗“有所思”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情相悦时,珍爱的簪钗如影随身,而“闻君有他心”,则“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这就是颇费思量的爱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簪与钗,虽然都起到贯连固定髻鬟的作用,其实是有区分的。简单地说,簪的本名叫做“笄”,一般作成一股。而发钗则作成双股或多股。古时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如此光明美好。簪钗本身就是实用与美的结合。
乾隆皇帝为母亲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簪子一项,就有日永琴书簪、梅英采胜簪、瑶池清供边花、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风雅的名称。感觉配簪钗的女子,芳华长驻,宠爱在身,永不老去。与世间灵秀女子最气息相近的饰物,也最接近爱情的信物,大概就是簪钗了吧。
钿合金钗寄将去
高濂的《玉簪记》里,有一支玉簪贯穿的姻缘前定的故事,十分美妙。南宋时候,潭州姑娘陈娇莲因战乱流落金陵,在女贞观当了道姑,改名妙常。书生潘必正考试落第,因其姑母为女贞观观主,便前来投靠,暂寓观中。一日,妙常在佛殿见到潘必正,便煮了香茗,邀潘清谈。妙常奏琴,潘以情挑之,你侬我侬。后来陈因相思在云房写出心事,偶然被潘看到,两人互通款曲。然而好事多磨,姑母发现后强行催逼侄儿再次赴试,并亲自送他登舟启航。妙常闻讯赶到秋江畔,而海天空阔,惶急无计。幸而遇到一位老艄公,得其帮助,坐上小舟追到江心得以相会。她当场以凤簪相赠订盟,潘生回赠鸳鸯扇坠,相泣而别。等潘生进士及第衣锦荣归,才知他的父亲曾替他订婚,妙常居然就是自己的未婚妻,凤簪和扇坠则是当初订婚之物。
另一个簪子的故事却那么清冷决绝。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于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并不喜欢她,两人虽是名义上的夫妻,却没有夫妻的情分。光绪甚至没有回头,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进退难安,光绪便回身推她出门,因用力过大,碰下了隆裕头上的玉簪,掉地摔成两半。这支头簪是乾隆的遗物,由慈禧传给隆裕。隆裕向慈禧哭诉,慈禧大怒,从此更是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喂凉汤,一支玉簪成为二人彻底决裂的导火索,也寄寓了各人的爱恨情仇。
比起单股的簪子,钗则有双股或多股,更容易成为聚散离合的见证。古时相恋双方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重逢时合一。诗词中常见这种深情浪漫又幽怨凄清的表述,如宋代吴潜《蝶恋花·吴中赵园》词:“镜断钗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绿”;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有“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纳兰性德词记“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等。分钗那一霎,定是柔肠百转,因为风云易变,前途未卜,君问归期未有期。也可能归来之日,春风依旧,而人面不知何处去了。
人生恍然如梦,有时幸福需要浓墨重彩的证明,连寄情的钿钗,也要用繁华绮丽的装饰来表现存在的价值。唐陆龟蒙《小名录》记载南朝时,少帝萧宝卷专宠淑妃潘玉儿,为玉儿建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用金壁加以装饰,窗户间都画着神仙。又命人将黄金锤揲成莲花贴在地上,让潘玉儿行走时步步生莲。玉儿出身市井,萧宝卷为让她重温旧梦,特意在皇宫中搭建市集,为了真实再现市井生活,动用了数千宫人。多情的少帝还曾为她购置一支极尽奢华的九鸾琥珀钗,价值一百七十万钱,作为定情的信物。这样一位历史上公認的红颜祸水,当南齐灭亡后,梁武帝萧衍打算将她许给大将田安时,玉儿竟说出了一番有气节的话,令人刮目相看:“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便自缢身亡。苏轼的一句“玉奴终不负东昏”,也给了她一个正面的评价。据说玉儿的九鸾琥珀钗辗转流传到唐朝时,归唐懿宗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所有,同昌公主年轻夭亡后,这支宝钗也就不知所终了。虽仅是一件俗物,却承载过无限浓情与唏嘘,这满目珠翠,见证过地久天长的誓言,也映射着冷冷的刀光剑影。
潘玉儿最终没有辜负信誓,为心中的爱人抛舍了性命。她也应该明了,一件信物的贵重与否,不在于表面的价值,而在于人心。元人柯丹邱所作《荆钗记》里,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寒碜的“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十朋。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坚拒万俟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终得团圆,共享富贵。而玉莲头上所戴的,一直是那枚作为最初信物的荆钗,从青春走到白发。
凤钗凤簪化烟云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描述了关于钿钗的最为伤情的结果:“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一时间物是人非,钿钗如昨,山盟海誓犹在耳畔,人却阴阳悬隔,再深沉的誓言便也幻作烟云字了。儿女私情抵不过家国运命,“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唯留一声叹息。
动荡时代中的浩瀚情爱,总令人动容。朋友云开曾在老银网站看到一个凤钗,觉得样子好看便和商家议定以95元包邮买下。然到手那一刻,并不喜欢,觉得黑古漆像是过了头,有点黑塑料的感觉,想退。卖家说他是广东厓山的渔民,捕鱼同时会带出些沉落在深海的东西。他特地拿了个出水的银钱币,以示包浆颜色一样。云开把它丢在盒子里,不多记挂。有天无意间和一位专业藏友说了下凤钗的样子,藏友忙让她拍个实物照片,看毕惊呼,这是个罕见的完美的宋钗啊,安徽博物馆也有类似的东西,且还是残的。
有幸看到了那支凤钗,钗头是凤穿牡丹的图案,构图凝练而飞扬,似乎穿越了无尽时空。细看团凤,从容优雅之中又有一种野性的狞厉之美,不似一般的气象。想当年,厓山一战,云压楼船,海浪如山, 陆秀夫背负小皇帝纵身跳海,冷却了赵宋的风烟。宋室将士及宫人十万余人纷纷赴海殉难。风雅的大宋,终结于平静的大海,这支凤簪,就此沉睡千年,谁也记不得它前生的故事,谁又会是它下一位主人呢?一切终如云烟过眼,拥有的一刻足当珍爱。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相逢,都是冥冥中的因缘际会。缘分本不可言说,有时也会凭借具体的信物传递一份情意与承诺,一刹,或者一生。
“信”,《说文解字》中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也即人言为信,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祭祀上天和祖先时所说的诚实不欺的言语,必须俯仰无愧天地。“信”,作为礼仪之本,要重视它,许下的承诺要兑现。《贾子·道术》中也说:期果言当谓之信,诚信之言,当一诺千金。而“信物”便是“信”的凭证物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之间履行“信”的承载物,授者寄之以情,承者交之以心。
有情人之间的信物,最好是随身甚至贴身的,能够睹物思人,可以物我不分,只盼朝暮伴君,相期终始。汉代繁钦《定情诗》有云:“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说的是簪钗之物,既能结同心,又能慰别离。李渔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钗贴近于身体发肤,日夕耳鬓厮磨,沉醉柔乡,而其整体形制,又像是决绝的利器,有种“美人如玉剑如虹”的浓情缱绻与冷艳痴绝。《汉乐府》诗“有所思”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情相悦时,珍爱的簪钗如影随身,而“闻君有他心”,则“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这就是颇费思量的爱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簪与钗,虽然都起到贯连固定髻鬟的作用,其实是有区分的。简单地说,簪的本名叫做“笄”,一般作成一股。而发钗则作成双股或多股。古时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如此光明美好。簪钗本身就是实用与美的结合。
乾隆皇帝为母亲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簪子一项,就有日永琴书簪、梅英采胜簪、瑶池清供边花、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风雅的名称。感觉配簪钗的女子,芳华长驻,宠爱在身,永不老去。与世间灵秀女子最气息相近的饰物,也最接近爱情的信物,大概就是簪钗了吧。
钿合金钗寄将去
高濂的《玉簪记》里,有一支玉簪贯穿的姻缘前定的故事,十分美妙。南宋时候,潭州姑娘陈娇莲因战乱流落金陵,在女贞观当了道姑,改名妙常。书生潘必正考试落第,因其姑母为女贞观观主,便前来投靠,暂寓观中。一日,妙常在佛殿见到潘必正,便煮了香茗,邀潘清谈。妙常奏琴,潘以情挑之,你侬我侬。后来陈因相思在云房写出心事,偶然被潘看到,两人互通款曲。然而好事多磨,姑母发现后强行催逼侄儿再次赴试,并亲自送他登舟启航。妙常闻讯赶到秋江畔,而海天空阔,惶急无计。幸而遇到一位老艄公,得其帮助,坐上小舟追到江心得以相会。她当场以凤簪相赠订盟,潘生回赠鸳鸯扇坠,相泣而别。等潘生进士及第衣锦荣归,才知他的父亲曾替他订婚,妙常居然就是自己的未婚妻,凤簪和扇坠则是当初订婚之物。
另一个簪子的故事却那么清冷决绝。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于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并不喜欢她,两人虽是名义上的夫妻,却没有夫妻的情分。光绪甚至没有回头,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进退难安,光绪便回身推她出门,因用力过大,碰下了隆裕头上的玉簪,掉地摔成两半。这支头簪是乾隆的遗物,由慈禧传给隆裕。隆裕向慈禧哭诉,慈禧大怒,从此更是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喂凉汤,一支玉簪成为二人彻底决裂的导火索,也寄寓了各人的爱恨情仇。
比起单股的簪子,钗则有双股或多股,更容易成为聚散离合的见证。古时相恋双方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重逢时合一。诗词中常见这种深情浪漫又幽怨凄清的表述,如宋代吴潜《蝶恋花·吴中赵园》词:“镜断钗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绿”;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有“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纳兰性德词记“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等。分钗那一霎,定是柔肠百转,因为风云易变,前途未卜,君问归期未有期。也可能归来之日,春风依旧,而人面不知何处去了。
人生恍然如梦,有时幸福需要浓墨重彩的证明,连寄情的钿钗,也要用繁华绮丽的装饰来表现存在的价值。唐陆龟蒙《小名录》记载南朝时,少帝萧宝卷专宠淑妃潘玉儿,为玉儿建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用金壁加以装饰,窗户间都画着神仙。又命人将黄金锤揲成莲花贴在地上,让潘玉儿行走时步步生莲。玉儿出身市井,萧宝卷为让她重温旧梦,特意在皇宫中搭建市集,为了真实再现市井生活,动用了数千宫人。多情的少帝还曾为她购置一支极尽奢华的九鸾琥珀钗,价值一百七十万钱,作为定情的信物。这样一位历史上公認的红颜祸水,当南齐灭亡后,梁武帝萧衍打算将她许给大将田安时,玉儿竟说出了一番有气节的话,令人刮目相看:“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便自缢身亡。苏轼的一句“玉奴终不负东昏”,也给了她一个正面的评价。据说玉儿的九鸾琥珀钗辗转流传到唐朝时,归唐懿宗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所有,同昌公主年轻夭亡后,这支宝钗也就不知所终了。虽仅是一件俗物,却承载过无限浓情与唏嘘,这满目珠翠,见证过地久天长的誓言,也映射着冷冷的刀光剑影。
潘玉儿最终没有辜负信誓,为心中的爱人抛舍了性命。她也应该明了,一件信物的贵重与否,不在于表面的价值,而在于人心。元人柯丹邱所作《荆钗记》里,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寒碜的“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十朋。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坚拒万俟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终得团圆,共享富贵。而玉莲头上所戴的,一直是那枚作为最初信物的荆钗,从青春走到白发。
凤钗凤簪化烟云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描述了关于钿钗的最为伤情的结果:“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一时间物是人非,钿钗如昨,山盟海誓犹在耳畔,人却阴阳悬隔,再深沉的誓言便也幻作烟云字了。儿女私情抵不过家国运命,“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唯留一声叹息。
动荡时代中的浩瀚情爱,总令人动容。朋友云开曾在老银网站看到一个凤钗,觉得样子好看便和商家议定以95元包邮买下。然到手那一刻,并不喜欢,觉得黑古漆像是过了头,有点黑塑料的感觉,想退。卖家说他是广东厓山的渔民,捕鱼同时会带出些沉落在深海的东西。他特地拿了个出水的银钱币,以示包浆颜色一样。云开把它丢在盒子里,不多记挂。有天无意间和一位专业藏友说了下凤钗的样子,藏友忙让她拍个实物照片,看毕惊呼,这是个罕见的完美的宋钗啊,安徽博物馆也有类似的东西,且还是残的。
有幸看到了那支凤钗,钗头是凤穿牡丹的图案,构图凝练而飞扬,似乎穿越了无尽时空。细看团凤,从容优雅之中又有一种野性的狞厉之美,不似一般的气象。想当年,厓山一战,云压楼船,海浪如山, 陆秀夫背负小皇帝纵身跳海,冷却了赵宋的风烟。宋室将士及宫人十万余人纷纷赴海殉难。风雅的大宋,终结于平静的大海,这支凤簪,就此沉睡千年,谁也记不得它前生的故事,谁又会是它下一位主人呢?一切终如云烟过眼,拥有的一刻足当珍爱。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