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生活之美
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
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碗窑村的建水陶惊艳亮相。一钵、一壶、一杯……或古拙、或文雅,无不展示着数千年历史积淀下,能工巧匠所赋予器物的精湛工艺和博大文化内涵。
相传,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泥陶后,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鹅卵石磨光后,烟斗质地温润、细腻光滑,从而开创建水陶特有的无釉磨光新工艺。民国年间,张妤、王定一在湿胚上直接濡墨绘画,然后根据书画线条,以阴、阳两种刀法交叉雕刻,形成的凹处填进调制好的各色陶泥,将唐诗宋词、名碑名帖以及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传统书画艺术移植于花瓶陶坯并烧制成功,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
“无釉磨光“和“刻坯填泥”的独特工艺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建水陶重新焕发了生命,形成了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技艺。至今,碗窑村的工匠们依然坚守着百年前的手工传奇,在深邃巷子的尽头,急速转动的车盘、深入浅出的足刀,一丝不苟延续着建水紫陶的传说。
据碗窑村的工匠介绍,传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可以分为制泥、拉胚、绘制、刻胚、填彩、精修、烧制和磨制等八道工序。碗窑村烧了数百年窑火的龙窑,一般一个家族合烧一个窑,很多都以家族的姓命名,如陈家窑、袁家窑、杨家窑、潘家窑、洪家窑等。这与建水紫陶的传承方式有关,建水紫陶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
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建水也被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
“建水紫陶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说。1998年他因负责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改制,从此与建水紫陶结缘。成立于1954年的云南省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建水紫陶生产企业,鼎盛时期,工厂拥有600多名员工,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定位不清等原因,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不得不于2007年停产。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的‘狮头牌’紫陶汽锅曾两度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谢恒说。陶汽锅是建水紫陶代表性的产品。千百年来,建水的陶工创作了丰富的器物:茶具茶器类、文房用器类、陈设器物类、餐饮用器类及人物圆雕等陶艺作品。从满足吃的口腹需求到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建水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4年的时候,生产建水紫陶工厂作坊,一共只剩下7户。”谢恒说。建水紫陶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流失。
2004年10月,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县旅游局、建水县经贸局、建水县文联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建水县紫陶研究会,成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当年年底,建水紫陶年产值约8亿元。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约400户,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1名、“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6名,省中级工艺美术师76名,助理工艺美术师163名。“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
建水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紫陶产业被确定为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建水当地陶坊遍地开花。2015年,为了让建水紫陶技艺得以传承延续,建水建立了4个紫陶烧制技艺传承点。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了生活之美和人生之善,工匠的智慧使建水紫陶传承数千年。从神秘的山村走出,建水紫陶正愈来愈为人们所熟知。
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
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碗窑村的建水陶惊艳亮相。一钵、一壶、一杯……或古拙、或文雅,无不展示着数千年历史积淀下,能工巧匠所赋予器物的精湛工艺和博大文化内涵。
相传,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泥陶后,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鹅卵石磨光后,烟斗质地温润、细腻光滑,从而开创建水陶特有的无釉磨光新工艺。民国年间,张妤、王定一在湿胚上直接濡墨绘画,然后根据书画线条,以阴、阳两种刀法交叉雕刻,形成的凹处填进调制好的各色陶泥,将唐诗宋词、名碑名帖以及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传统书画艺术移植于花瓶陶坯并烧制成功,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
“无釉磨光“和“刻坯填泥”的独特工艺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建水陶重新焕发了生命,形成了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技艺。至今,碗窑村的工匠们依然坚守着百年前的手工传奇,在深邃巷子的尽头,急速转动的车盘、深入浅出的足刀,一丝不苟延续着建水紫陶的传说。
据碗窑村的工匠介绍,传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可以分为制泥、拉胚、绘制、刻胚、填彩、精修、烧制和磨制等八道工序。碗窑村烧了数百年窑火的龙窑,一般一个家族合烧一个窑,很多都以家族的姓命名,如陈家窑、袁家窑、杨家窑、潘家窑、洪家窑等。这与建水紫陶的传承方式有关,建水紫陶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
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建水也被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
“建水紫陶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说。1998年他因负责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改制,从此与建水紫陶结缘。成立于1954年的云南省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建水紫陶生产企业,鼎盛时期,工厂拥有600多名员工,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定位不清等原因,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不得不于2007年停产。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的‘狮头牌’紫陶汽锅曾两度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谢恒说。陶汽锅是建水紫陶代表性的产品。千百年来,建水的陶工创作了丰富的器物:茶具茶器类、文房用器类、陈设器物类、餐饮用器类及人物圆雕等陶艺作品。从满足吃的口腹需求到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建水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4年的时候,生产建水紫陶工厂作坊,一共只剩下7户。”谢恒说。建水紫陶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流失。
2004年10月,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县旅游局、建水县经贸局、建水县文联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建水县紫陶研究会,成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当年年底,建水紫陶年产值约8亿元。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约400户,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1名、“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6名,省中级工艺美术师76名,助理工艺美术师163名。“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
建水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紫陶产业被确定为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建水当地陶坊遍地开花。2015年,为了让建水紫陶技艺得以传承延续,建水建立了4个紫陶烧制技艺传承点。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了生活之美和人生之善,工匠的智慧使建水紫陶传承数千年。从神秘的山村走出,建水紫陶正愈来愈为人们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