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生活之美
  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
  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碗窑村的建水陶惊艳亮相。一钵、一壶、一杯……或古拙、或文雅,无不展示着数千年历史积淀下,能工巧匠所赋予器物的精湛工艺和博大文化内涵。
  相传,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泥陶后,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鹅卵石磨光后,烟斗质地温润、细腻光滑,从而开创建水陶特有的无釉磨光新工艺。民国年间,张妤、王定一在湿胚上直接濡墨绘画,然后根据书画线条,以阴、阳两种刀法交叉雕刻,形成的凹处填进调制好的各色陶泥,将唐诗宋词、名碑名帖以及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传统书画艺术移植于花瓶陶坯并烧制成功,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
  “无釉磨光“和“刻坯填泥”的独特工艺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建水陶重新焕发了生命,形成了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技艺。至今,碗窑村的工匠们依然坚守着百年前的手工传奇,在深邃巷子的尽头,急速转动的车盘、深入浅出的足刀,一丝不苟延续着建水紫陶的传说。
  据碗窑村的工匠介绍,传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可以分为制泥、拉胚、绘制、刻胚、填彩、精修、烧制和磨制等八道工序。碗窑村烧了数百年窑火的龙窑,一般一个家族合烧一个窑,很多都以家族的姓命名,如陈家窑、袁家窑、杨家窑、潘家窑、洪家窑等。这与建水紫陶的传承方式有关,建水紫陶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
  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建水也被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
  “建水紫陶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说。1998年他因负责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改制,从此与建水紫陶结缘。成立于1954年的云南省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建水紫陶生产企业,鼎盛时期,工厂拥有600多名员工,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定位不清等原因,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不得不于2007年停产。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的‘狮头牌’紫陶汽锅曾两度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谢恒说。陶汽锅是建水紫陶代表性的产品。千百年来,建水的陶工创作了丰富的器物:茶具茶器类、文房用器类、陈设器物类、餐饮用器类及人物圆雕等陶艺作品。从满足吃的口腹需求到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建水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4年的时候,生产建水紫陶工厂作坊,一共只剩下7户。”谢恒说。建水紫陶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流失。
  2004年10月,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县旅游局、建水县经贸局、建水县文联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建水县紫陶研究会,成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当年年底,建水紫陶年产值约8亿元。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约400户,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1名、“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6名,省中级工艺美术师76名,助理工艺美术师163名。“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
  建水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紫陶产业被确定为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建水当地陶坊遍地开花。2015年,为了让建水紫陶技艺得以传承延续,建水建立了4个紫陶烧制技艺传承点。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了生活之美和人生之善,工匠的智慧使建水紫陶传承数千年。从神秘的山村走出,建水紫陶正愈来愈为人们所熟知。
其他文献
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东南坡的拉市海湿地,地处横断山系高山峡谷区的三江并流地区及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系生物地理区域。其低纬度高原地貌和气候,以及完整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以森林为依托的内陆高原湖泊湿地。  这一片神奇的乐土,是我国重要的迁徙水禽鸟类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天约有数万只候鸟在此处过冬。由北往南的候鸟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降落在这里。除了湿地里的丰美水草、小鱼小虾的
期刊
十几年前的拉市海,湖边没有一个游客。但美丽湖泊的后面并不平静,生态变迁正在给它带来无序和动荡。丽江古城的水主要来自黑龙潭,黑龙潭的水来自玉龙雪山下的茫茫林海。20多年来森林减少的同时,水源也在干涸,丽江的旅游业却急剧升温,1999年丽江接待游客的人数超过300万。为了确保古城的小桥下有流动的 “景观用水”,地方政府做出跨流域从拉市海调水的决定。  1993年调水工程始筑围堰,到1999年1月全部完
期刊
波多罗村——位于拉市海最高的山上,在整个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中,波多罗彝族山区的生态恢复和减贫是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小村庄至今珍藏着一幅特别的照片:漫山怒放的杜鹃花前面,老村长刘文坤和村民们正向拍摄者挥手告别。他们身后,老树上的松萝在风中飘动。如果没有时间的参照,照片说不上经典,只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彝族老乡集体照。但多年以来,每当回溯这个村庄的历史,它总是最先被捡出来。  照片记录了一个海拔3000
期刊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决策层将其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早已走向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五分之一。但是,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却只有21个。因此,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必须推动中
期刊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它象征纯洁,是“人之初”,无污染的形态,而一生的经历又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与希望,如同扎染,由白至蓝再至青,每染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白族扎染在大理的周城村已传承千年。张仕绅家的三代人都开染坊。染坊的命运,无疑是白族扎染百年沉浮的缩影,也是一种古老的边缘文化,走向现代化、商业化的历险的注脚。  周城在洱海的北端,苍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峰脚下,沿着洱海向北,走到“山穷水尽
期刊
1928年3月,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木里出发,穿越稻城、亚丁等地,深入贡嘎岭地区,他撰写的关于此次探险的文章和沿途拍摄的珍贵照片后来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轰动一时。1933年4月,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洛克的文章和照片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将小说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称之为“香格里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寺庙等等,洛克的探险路上汇聚了最美的景色,这
期刊
2016年5月4日,“迈向生态文明—向环保先锋致敬”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傅雯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以及相关专家和50家媒体出席,环保爱心人士、知名主持人刘芳菲主持。在启动仪式后,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会见了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
期刊
“工匠精神”,在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一个被疏忽已久乃至于渐要淡忘的词。经过时间的检验、洗礼,“工匠精神”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制造工业的反思,传递了对传承与创造的渴望。在奔向“创造大国”“智造大国”的奋斗进程中,当中国产品的身影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工匠精神”,都更加深情地呼唤“工匠精神”,以期为急需突破的“中
期刊
APEC上的中国“锦绣之冠”  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及配偶们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统一亮相一起拍摄"全家福"。他们穿的宋锦"新中装"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宋锦这个已经十分陌生的古典名词穿越千年时光又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宋锦,中国的“锦绣之冠”  宋锦,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主要产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
期刊
广东省珠海市以创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系统工程,全面、系统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补短板、调结构、提升整体效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新空间,率先实现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在反哺共享中增强城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壮举中,探索出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