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与老师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lovey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是文化的开拓者,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全身心地默默无闻地培养下一代,他们用自己崇高无私的品格影响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尊重的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伟人,而在任何一个伟人身上,无不留下老师深深的烙印。
  今天,我们发表这组“伟人与教师,”,就是想从这一个角度来阐述和印证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毛泽东鲜为人知救过其一命的老师——武绍程
  
  1917年,武绍程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思想比较开明,倾向进步,在全国亦颇负盛名。当时,毛泽东正在一师读书,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学校和一批爱国热血青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极端仇视,多次想对毛泽东等下毒手,武绍程不顾个人安危,多方加以维持,以让毛泽东的革命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一天,武绍程正在仔细阅读毛泽东激昂慷慨的革命檄文,突然接到湖南省政府的一封密令,打开一看,武绍程大吃一惊,密令上竟然要求学校立即羁押毛泽东!眼看自己最热爱和关注的得意门生马上可能发生意外,遭敌毒手,武绍程心急如焚。他焦急地在自己办公室里来回踱着步,思谋着对策。此时,他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即一定要尽量设法使毛泽东尽快脱离危险万分的一师。下定决心后,他立即推开办公室的门,心急火燎地到一师各处寻找毛泽东。但找遍全校各个角落,都未见毛泽东的踪影。武绍程急得满头大汗,此时,一个突然的念头闪现在脑海里,他马上回到自己办公室,拿出了一张纸,一边擦着自己额上的热汗,一边奋笔写着一张“开除”毛泽东学籍告示:“查学生毛泽东,在校不务学业,违反校规,聚集学生,反对政府当局,特决定开除其学籍,以儆效尤。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而且他老练地故意将“开除告示”的落款日期向前推移了10天。写完“开除告示”,盖上一师的公章,他立刻趁黑夜亲自悄悄将其贴到“公示栏”最显眼的地方,这才稍微放心地走回自己的宿舍,此时,已是深夜,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第二天,毛泽东却突然出现在武绍程面前。他刚从校外开完一个秘密会议回来。武绍程还来不及向毛泽东说他眼前极其危险的处境,一个学生已气喘吁吁满脸大汗地跑来报告:“报告武校长,一伙军警已经全部子弹上膛持枪冲进我们校园!”面对这危险万分的突发情况,武绍程来不及思索,立即以不容违抗的命令的口气对毛泽东说:“润之,快,快到我卧室的衣柜里躲一下!”毛泽东刚刚走进武绍程的卧室,只听见室外叫嚷声、拉枪栓声响成一片。毛泽东隔着门缝一看,只见一伙军警气势汹汹地冲到武绍程面前,武绍程蔑视地扫了他们一眼,十分沉着地缓声问道:“此乃教学之地,不知诸位如此荷枪实弹地来到敝校,有何贵干?”只见一个军官模样的警察双脚一并,“咔嚓”一个立正。向武绍程行了一个军礼,说:“报告校长,我们是奉上峰急令,前来捉拿贵校不轨学生毛泽东!”武绍程不慌不忙上下打量了一下身前这位气势汹汹的年青军官,长叹了一口气说:“唉!你们来得不巧呀!”军官十分不解地问:“为什么?”武绍程二话没说,拉着这位年青军官便往学校布告栏走去,走到布告栏前,指着布告栏上“开除毛泽东学籍的告示”。煞有介事地感叹着对他说:“唉!唉!可惜!可惜!你们来迟了一步,你们看,”武绍程用手重重地敲着布告,“这布告上白纸黑字写得一清二楚,毛泽东毛润之不务学业,违反校规,聚集学生,反对政府当局,图谋不轨,为严肃校规,我校早在十几天前就将其开除。诸位既然来了,不妨在我校到处找找,看他是否还在校内。”青年军官听了武绍程的话,一声令下:“搜!”军警在一师翻了个底朝天。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就藏在武绍程的卧室里。
  待军警们灰溜溜地走了以后,毛泽东立刻从武绍程的卧室里走了出来,紧握着武绍程的双手,十分感激地说:“谢了。武校长!”武绍程连连摆着手说:“这是应当做的!”说着,从衣柜里拿出10块大洋,塞到毛泽东手里,轻声说道:“润之,快到乡下躲一躲,这里实在太危险!稍一不慎,就会出事。”
  毛泽东接过武绍程递过来的大洋,感激地点点头,立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周恩来与对他一生影响较大的老师——高戈吾
  
  1910年,周恩来12岁,来到他父亲周劭纲工作的东北铁岭,人铁岭小堂上学。6个月后,随父到沈阳读书。他在沈阳读书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开放的学校,师生思想比较活跃。在此校读书期间。有一位进步的历史老师名叫高戈吾。这位高戈吾老师思想进步,充满革命激情,具有强烈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革命党人。祖籍山东,他是全校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全校师生都十分敬重他,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少年周恩来,更是对这位高戈吾老师充满了崇敬之情。高戈吾老师对这位眉清目秀、思路敏捷、强烈要求进步的学生也充满了关爱之情。
  高戈吾老师常常找周恩来个别谈心。
  他问周恩来:“恩来同学,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回答:“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你认为我国目前的状况怎么样?”
  “内忧外患,千疮百孔。”
  “你认为应当怎样才能改造它?”
  “团结一志,抱成一团,不畏险阻,全力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新中国!”
  高戈吾老师紧握着周恩来的双手,激动地说:“恩来同学,你讲得太好了!我们灾难重重的祖国,正需要你这样的青少年来改造来建设!”说着他从自己内室里搬出一摞厚厚的书刊和报纸,放在周恩来面前,说:“这是光复会领袖章太炎先生写的一系列革命的檄文。章先生是你的老乡浙江人,他思想进步,时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常常将革命理想付之行动。他的文章建议你仔细研读,并尽量消化,使其成为你革命思想的一部分。”
  周恩来虔诚地从高戈吾老师手里接过章太炎的文章和著作,回到教室以后,便仔细反复研读起来。他深深地被章太炎崇高的革命理想,激越的革命檄文所感动、所教育,他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像章太炎一样的革命党人!他将自己的理想告诉了高戈吾老师,高戈吾老师得知周恩来长大以后要做一个革命党人,十分感动,说:“这么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宏大的志愿。实在难得!我希望你的愿望将来得以实现!”
  接着,高戈吾将章太炎主办的更为激进的《国粹学报》拿给周恩来看。在《国粹学报》上,章太炎全力介绍了具有强烈民族思想的顾亭林和王船山的爱国主义学说。高戈吾也逐一向周恩来介绍了这两位爱国主义者的生平与著作,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使周恩来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和教育。同时,高戈吾还向周恩来详尽地介绍了革命先驱者邹容率领的“革命军”和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高戈吾不 断向周恩来介绍的这些革命思想和革命人物,使周恩来在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使其深刻认识到:要革命,不仅要有革命的理论,革命的理想,更重要的要有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武装。
  周恩来在其后来的回忆中写道:在我这一生中。对我影响大的老师之一高戈吾老师,使我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初步懂得了革命应走的道路。他对我谆谆的教导,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他是我这一生最尊重的老师之一。
  
  朱德和他最敬重的老师——蔡锷
  
  1911年春,年轻的朱德正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一间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在看着书。这时讲武堂的总办(校长)李根源领着一位年轻英俊的军官向他走来,李根源指着这位年轻的不到30岁的军官向朱德介绍道:“这是到我们云南省的蔡松坡先生,现在住在我们讲武堂里,以后,他就是你们的老师了。”
  朱德立刻站起身来,向蔡锷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自我介绍道:“学生朱德,字玉阶,特别班步科生。”
  李根源拍了拍朱德厚实的肩膀,微笑着向蔡锷介绍道:“这位朱德同学,是我们讲武堂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进入我校,是冒名顶替进来的,差点被除了名,还是您保下来的。”说完哈哈大笑。蔡锷也笑道:“朱玉阶同学既然如此果敢机智。想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朱德望着蔡锷,十分诚挚地说:“蔡先生过奖了,学生只是为了救国救民,才下决心到讲武堂来学习军事的。”蔡锷高兴地回答道:“回答得好!青年人就要有这样的志气!”分别时,蔡锷握着朱德的手说:“玉阶同学,似后有空,请常到我那儿坐坐。”朱德连连说道:“好!好!以后我一定常来蔡先生处请教。”
  后来,朱德从其他教官那里打听到蔡锷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时,成绩极其优异,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回国后,先后在多个军官学校任教,深受学生欢迎。蔡锷只比朱德大4岁,但思想进步,极力倡导“军事救国”,是一位爱国的青年军官。
  从此,朱德常常出入蔡锷在讲武堂居住的小院,和蔡锷畅谈救国的道理。蔡锷还常常将自己珍藏的军事书籍借给朱德阅读,并让他写读后心得,让其批阅。朱德从蔡锷借给他的进步书刊里,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进一步认识到了救国的大道理。
  一天,朱德来到蔡锷的寓所,见蔡锷正在伏案疾书,便好奇地问道:“蔡先生,您这样不顾一切地在写,到底在写什么啊?”蔡锷说:“我正在编写一篇训练部队的讲话。我将曾国藩、胡林翼的著作中关于治兵的重要言论记录下来,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按语。曾、胡二位前辈对兵家之事见地十分独到精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朱德向蔡锷借阅了这篇讲话,对蔡锷独到精辟的分析,感到由衷的敬佩。后来,他当了八路军的总司令,还常常将这篇讲话放在身边,用以指挥战斗。
  不久,蔡锷被任命为协统(相当于旅长),去外地任职。朱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敬爱的老师。
  接着,辛亥革命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云南。蔡锷等人一同举起了推翻清王朝的义旗。此时,朱德已从讲武堂毕业,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担任军官。在激烈的战斗中,朱德率领突击队,在蔡锷的指挥下,率先攻入总督衙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蔡锷带领朱德等人将云南各方面搞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可是,不久,冷酷的现实打破了蔡锷、朱德的幻想。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担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专制政治,继续和满清王朝一样盘剥和欺压人民。最后发展到自己要重新当“皇帝”。此时,一件使朱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自己最敬爱的老师蔡锷却去了北京,甘心为袁世凯“效力”。正在朱德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位老朋友将其匆匆拉人一个破庙里。这位老朋友从怀里取出一块旧布悄悄交给朱德,朱德一看。就知道是蔡锷写的,只见旧布上写道:我已回滇,将于25日宣布独立,反对帝制,讨伐袁世凯,要朱德届时务必率部回昆明,参加起义。朱德读完蔡锷的来信后,疑团顿消,高兴万分。朱德回部队,立即着手从事起义准备,并于25日清晨,率部向师部发起进攻,帝制派军官早已作鸟兽散,朱德集合敌部队。言明讨袁大义,他的讲话得到全体官兵热烈拥护,接着起义部队登上火车,开赴昆明。朱德走进护国军司令部时,见到老师蔡锷,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蔡锷面色苍白,两颊深陷,说话极其困难,原来蔡锷此时已得了严重喉疾和肺结核。病况已十分严重。
  朱德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被蔡锷任命为第六支队队长,作为全军后卫,于1916年1月22日向四川疾进。6月25日接到蔡锷电令,令他任三支队长,拼命夺回了失去之阵地,并且极其顽强地顶住了滇军多次进攻。在40多个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在蔡锷的率领下,朱德等护国军和滇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蔡锷、朱德的护国军在兵力、装备上,与袁世凯的征滇军悬殊极大,却十分成功地阻止了袁世凯北征滇军的南下。6月6日,袁世凯见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悲愤交加,猝然暴亡。朱德由于作战勇敢屡立奇功,受到蔡锷颁令嘉奖。护国战争大获全胜。蔡锷的病却日益恶化。朱德为此担心不已,常劝蔡锷多加注意。此年8月,蔡锷辞去一切职务,准备赴日治病,行前,专程至朱德处,与朱德告别,此时,蔡锷说话十分吃力,朱德全力细心予以照料。
  蔡锷行前,在码头上紧拉着前来送行的朱德的双手。声音低沉嘶哑地说:“此行日本,费钱且费时,能否治愈,还很难说,恐怕是凶多吉少。古人云,武将不惜死。我能够看到护国战争胜利,也算心满意足了。”
  朱德静静地立在码头上,望着远去的轮船,望着自己老师蔡锷瘦弱远去的身影,心中升起一股深深的悲痛。
  后来,朱德得到自己恩师蔡锷在日本逝世的消息,不禁失声痛哭。在为蔡锷举行国葬时,朱德沉痛地写了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
  勋业震寰区,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河山谁与问?
  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罪太难言。
  
  刘少奇的老师贺民范
  
  贺民范于1920年担任长沙船山学校校长,是有名的教育家,又是湖南著名的进步人士,是湖南邵阳人。邵阳旧名宝庆。由于宝庆人生性耿直,热心助人,所以湖南称宝庆人为“宝古佬”。贺民范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宝古佬”,待人非常热情和诚恳。
  1920年,刘少奇从长沙《大公报》读到一则消息,说湖南成立一个名为“俄罗斯研究会”的团体,提倡留俄勤工俭学。会长就是闻名遐迩的贺民范。刘少奇看到这一则消息后,异常兴奋,因为作为一个热血的湖南青年,对青年的楷模和导师贺民范先生仰慕已久,并且又可以去俄国勤工俭学。于是,决定立即去找贺民范。
  刘少奇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长沙船山学校一间极其普通木房里,见到了心仪已久的贺民范先生。刘少奇仔细地略带着点好奇地望着身前的这位长者,只见他穿着一件普通粗布对襟衣,与其说他像一个学者,不如说他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您是贺民范先生吗?”刘少奇有点怯生地问。   “是呀!”贺民范笑着对刘少奇点点头,“请坐吧。”贺民范指着身旁一把陈旧的木椅,和善地说。说着,便去给刘少奇倒了一杯热茶。贺民范上下打量了一下刘少奇。问道:“你是宁乡人吧?”
  刘少奇有点奇怪:“您怎么知道?”
  贺民范笑了:“我在宁乡做过事,是半个宁乡人,宁乡话我一听就听得出来。”
  贺民范几句普通诙谐平易近人的话。立刻将刘少奇和贺民范的距离拉近了。
  “找我有事吗?”贺民范仍然微笑着问。
  “贺老师,’刘少奇有点拘谨地说,‘我找您确实有事。”
  “那就直说吧!”贺民范点了点头,“我们宝庆人历来喜欢直来直去。”
  “我想到俄罗斯去勤工俭学,去寻求救国之道。”刘少奇终于向贺民范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听说贺老师是这方面负责人,所以就直接找您来了!”
  “好呀!”贺民范高兴起来,“青年人就应当有这样的志向,就应当把救国当成己任。”顿了顿,贺民范问道:“不过,你学过俄语吗?”
  刘少奇老实回答道:“我刚从保定留法预备班毕业回来,只懂得法语,不懂俄语。不过,考虑到俄国是十月革命的故乡,我更愿到俄罗斯去寻找救国之道。”
  “这太好了!”听了刘少奇的话,贺民范异常高兴,“我们中国太需要你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了!”说着,贺民范站起身来,走到书桌旁,拿起笔墨,对刘少奇说:“我替你给上海外国语学校的负责人杨明斋先生写一封推荐信。到那儿先学一个时期俄语,然后由那里统一组织赴俄勤工俭学,好么?”
  “太好了。”刘少奇高兴得不断搓着自己的双手,“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
  “好。”于是,贺民范低头匆匆写起推荐信来。写完信,将信交给刘少奇时,贺民范十分郑重认真地说:“俄罗斯是一个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当权的国家,在去俄罗斯前,我有一个建议。”贺民范停顿了下来,望着刘少奇。
  刘少奇问道:“什么建议?请贺老师明示。”
  贺民范此时放低了声音,轻声地说:“我建议你去俄罗斯前,最好先在国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太好了!”刘少奇高兴得紧握双拳,站了起来,“可到哪里找人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呢?”
  “我就可以。”贺民范果断地说。
  “谢谢您的信任!”刘少奇紧握着贺民范的双手。
  就这样,刘少奇在贺民范老师的全力介绍和推荐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赴俄勤工俭学,走上了全心全意投身革命之道。
  
  董必武的恩师——刘静庵
  
  1905年,董必武考入湖北省的重点中学——文普中学堂。1910年,经过勤奋艰苦的5年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在该校毕业。在文普中学的5年里,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朴素自发的“恨官吏”、“恨洋人”、“恨地主豪坤”,逐渐发展到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推动中国社会前进之路的理智行动。这个时期内,湖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日知会及其领导人也就是他的老师刘静庵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日知会的前身是1904年7月3日正式成立的科学学习所,所址设在武昌宝寺街,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宋教仁等在此校担任总干事等。该所名义上是一个文化补习学校,其实是一个以“革命排满”为主的革命秘密团体。刘静庵就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老师。
  1905年。董必武在武昌文普中学读书期间,租了一间私人楼梯间,经常到日知会阅报室阅读书报,从而结识了思想进步的老师刘静庵。通过刘静庵,董必武进一步结识了革命党人宋教仁等。刘静庵常和董必武等谈论怎样救国等革命大道理。
  刘静庵经常组织日知会成员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举行演说。每次,刘静庵都及时通知董必武前去参加。演讲人大多是日知会的革命党人,有时做领队的老师刘静庵也亲自登台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演说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耻莫大于国丧”这一重大主题。听众有时多达千人。董必武听了老师刘静庵对当时形势精辟透彻的分析后,逐渐对世界大势、中国的危机和当前的救亡之道都有了比较清醒的了解。一次,刘静庵亲自登台讲说。他激昂慷慨地讲道:“中国醒!中国醒!我中华大国,外国人要瓜分了,我们同胞要做双重亡国奴了!……慈禧太后常言:宁将中国亡于外人,不可失于家奴。此满清亦自认中国也要亡了!我汉人四万万同胞,被满清压迫愚弄,多有不知的。现在迫在眉睫。应该醒来,应该觉悟早想挽救之法,以免永为人之奴隶牛马,我们要救中国危亡,成立新中国,使黄帝子孙不复为亡国奴,惟同志之幸,亦中国四万万同胞之幸!”这极具爱国精神的呐喊,道出了爱祖国、爱自由的四万万同胞的心声,也道出了董必武的心声。会场上刘静庵说着放声大哭,听者无不落泪,董必武激动得彻夜不眠,他和自己老师刘静庵的心贴得越来越紧了。
  刘静庵为了进行革命宣传,还和董必武一起,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用普通话编了三首军歌。在武昌军队和学生中进行传唱,不久便风靡全国各学校。歌词中悲壮写道:“愿同胞,团结个,英雄气,唱军歌,一腔热血按剑摩。怎能够,坐视国步蹉跎。准备指日挥戈,好收拾旧山河。”“救国千钧担一肩挑,新中国能够造故里更坚牢,便是绝代人豪,浩然气,薄云宵。”
  接着,刘静庵更主动给董必武介绍和提供“违禁”的秘密书刊,董必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激动人心的革命书刊。
  1906年10月,孙中山派人与刘静庵联系,让湖北策动起义,刘静庵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际,由于叛徒告密,刘静庵等人不幸被捕,为逼刘静庵供出革命党人。反动派动用各种刑具对刘静庵施以种种酷刑,打得他血肉横飞,肉尽骨见,死而复生数次,自首至踵趾无寸完肤,但刘静庵坚不吐实,被人誉为“铁汉”,最后被整死于狱中。把刘静庵当做自己“启蒙恩师”的董必武激愤万分,老师刘静庵忠贞救国和坚韧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加速了董必武向忠贞的无私无畏的爱国者转化。刘静庵成了董必武心中的一块永远不倒的丰碑。
其他文献
李先念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主持和经历了许许多多中外往来事务的活动,期间,有不少国际友人赠送给他一些精心选作、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美艺术珍品或稀世活物留作纪念。这些珍贵的国礼可谓五彩缤纷、寓意深刻,它们是新中国外交大事的历史物证。有的价值连城,有的礼小情深,是各国民俗风情、艺术风貌的生动体现,件件镌刻着新中国外交的辉煌,件件蕴藏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最能象征勇敢和力量的礼品—
期刊
有人说过,一部湖北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看,即是荆楚儿女与水的斗争史。  十年之前,长江流域发生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经过数百万军民的严防死守。英勇奋战,终于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诞生出伟大的‘抗洪精神’。  在纪念98’抗洪胜利10周年之际,作者采访了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巡视员、十七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不仅了解到不久前他在四川绵竹地震灾区当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而且谈及了十年前他在武昌解放闸抗
期刊
近几年来,我校以战略眼光,审视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确立了“打造农村初中一流品牌,建设农村初中一流名校”的办学思路,把教育创新落实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的新路子,以“优化两个环境”为基础,以健全“两个机制”为手段,以规范“两个行为”为内容,以实施“两个工程”为动力,以实现“两项绩效”为蓝图,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
期刊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是继1954年长江洪水后,长江流域出现的最大洪涝灾害。进入汛期,长江流域气候异常,特别是6月11日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后,长江流域暴雨不断,强度大,面积广,主雨带长期徘徊于长江流域,使得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相继发生大洪水,并发生恶劣遭遇。与1954年相比,1998年的湖北长江特大洪水具有如下特征。    一、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1998年的长江洪水是全流域型的组合洪水,干
期刊
情况变化了    1957年春季整风时,有少数右派跳出来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对形势的分析。于1957年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说:“几个月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青年团员就更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毛泽东在估计了左中右三种力量对比后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
期刊
董必武是湖北省红安县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董老是清末秀才,自幼饱读诗书,毛笔习字。他的格律诗曾得到毛泽东的赞赏。董老三次回故乡红安,我都有幸参加接待。其中,董老有两次在故乡参观、视察途中,看到家乡的变化,禁不住诗兴大发,以诗抒发他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为故乡红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回故乡期间,我曾为董老铺纸、磨墨,亲眼目睹了董老为故乡挥
期刊
毛泽东一向以足智多谋、以少胜多、处事泰然等著称于世。在古今中外一些闻名遐迩的军事家中,毛泽东称得上是活学活用兵书“三十六计”之最了。尤其是军事谋略中的“空城计”一计,他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地信手拈来,胸有成竹而应用自如,乘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渡(黄)河东征中毛泽东两施“空城计”    在1936年的渡河东征战役中,毛泽东就在险情下机动灵活地两次“导演”过“空城计”。
期刊
8月15日 晴 30℃-38℃    上午得知,在黄冈市黄州区搞防汛督查的张孺芝副厅长病倒了,发烧高过了39℃,查堤又不能没有厅级干部带队,文化厅原有王建刚、吴方才、吴宪、徐永胜、邢光等在守堤,沈、彭二位在监利,在家的胡、周、阮三位都比我年岁大,宋丹娜虽年轻,但是个女同志。我只好将守武昌“黄花矶”的任务托付给她。下午6点,和黄定虎、张防从武汉出发,8点多抵黄州区设在南湖的防汛指挥部。一下车,我们就
期刊
编者按: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的王生铁同志,曾任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政协主席。多年来,倾心湖北省的防汛抗旱事业。此文是王生铁同志1998年任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总结’98抗洪时写下的一首长诗,对整个’98年大洪水的来龙去脉是一个最好的总结,读后令人感动、沉思。    省防指今天议定,翌日未时,总结虎年抗洪,部署灾后重建。静坐斗
期刊
长江流域连续不断的大范围降水,尤其是长江第一次洪峰的形成,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兼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一行。从江西九江抗洪第一线飞抵湖北荆州市。一下飞机,即在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的陪同下,直抵长江荆江大堤的郝穴、观音矶等重要地段视察。下午,朱镕基总理到达武汉时,正值长江第一次洪峰通过武汉。他冒着酷暑连续察看了武汉市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