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的困惑和悖论

来源 :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100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惧感还会持续多久?
  非典型肺炎带来的却是典型的恐慌
  检索一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成长似乎永远难以挥别瘟疫的阴影,天花、流行感冒、疟疾、麻疹、霍乱、肺结核……这些疾病幾乎战据了人类文明的每个时期,而这些瘟疫又带来的是更可怕的病毒——心理恐慌。
  13、14世纪时,欧洲出现了大量的精神病患者,一些人赤身裸体地走上街头鞭打自己,内心惊惧地等待着来自上苍的最后的审判,最终演变为鞭笞教派。
  “由于情况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变坏,人们对待流言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导致了恐慌心理的加速传播,与病毒不同,这种恐慌的传播的效用是叠加递增的。”北京大学教授心理学家王登峰说。
  “你们经历的,正是我们经历过的。”一些广州人现在如是对北京人说。他们也许忽略了一个常识:恐惧一般会伴随着经验而消失。但是这一次,似乎是常识忽略了北京。
  身处瘟疫中的人们感到迷惑:为什么这种恐慌会再次出现,并且以复制粘贴的速度扩散到其他城市和地区呢?
  “心理非典的传播比非典的传播速度快得多,非典病毒的传播毒性也许是递减的,而非典心理的传播是效用递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夏学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种集体行为的特点就是盲目性、突然性和非理性,一般情况下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毕竟它不是严密组织和策划的行为,当受众在发现事实真相之后,就会自动修正非理性的做法。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心理上的集体行为不会造成后遗症,它不同于长久性的心理伤害,比如一个人的自尊心经常性地受到打击或者长期的自卑心理等,随着病情的减缓,人们的心理会很快地恢复如常。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噩梦,但是它不会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侯静波表示。
  
  公众为何用恐慌回应政府的透明?
  政府已经给予透明,但还是远远不够
  很难搞清楚,是北京人的恐慌导致了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还是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导致了北京市的全民恐慌。
  从事情经过来看,似乎是伴随着信息的公开,公众开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政府告诉人们真相,人们仍然会感到恐慌呢?
  心理学家们也许可以给出答案,“至今人类仍然不知道如何战胜这种瘟疫,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带来了恐慌。”北京大学教授心理学家王登峰说。
  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社会学家比较了北京和新加坡对危机的反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北京社会的力量介入太晚了。
  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陆建华说:“简单地对比一下国内外的NGO(非政府组织),会发现新加坡和香港的NGO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一切的责任都落到了政府身上,政府资源是有限的,类似NGO的居委会又非常微弱,对付非典谈何容易。”
  香格里拉集团中国区公关总监王宏玲提出了她的想法:“这次事件是否说明公众会害怕真相呢?或者说,公众恐怕还未对充分透明做好准备?”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和媒体的透明和公开是错误的,相反,虽然政府已经给予了透明,但是“还是远远不够,我就经常被学生们问得哑口无言。”王登峰教授说。
  近几天,很多北大之外的人会问王,是不是北大已经病死了十几个了?他说,北大的情况,他可以负责任地说,总共发病的人,也没有超过10个。
  为了澄清事实,北大现在把患病者的情况,全部上了校园网,每天一一公布。
  
  非典时期,医生有权辞职吗?
  也许我们正在用一种权利来否定另一种权利
  “瘟疫时期的医生,有如战争时期的士兵”,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这样评价医生职业的神圣。但是,如同每场战争都有逃兵一样,我们仍然看到一些医务工作者,以各种理由在这个时候,暂时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甚至辞职。在非典时期,医生有权提出辞职吗?“这得分为两方面讲。”协和医科大学生命伦理中心副主任翟晓梅说。
  “从伦理学上讲,他绝对是没有这样的伦理权利的。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这个职业的风险,这个职业的崇高性就在于此。我们古代的‘大医兢诚’从来都是强调,一切出发都是为病人谋利益,没有说在关键时刻,要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社会上,公众对这个职业的心理期待,都比一般的职业要高得多。一个医生要是见死不救,舆论上、伦理学上,都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从法律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第28条规定:‘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危胁人民生命健康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所以如果不服从调遣,就是违法行为。”
  但是,如果把医生作为一个公民来讲,他有没有选择的权利?茅于轼认为:“也许我们正在用一种权利来否定另一种权利。”
  美国总统委员会生命伦理委员会前任主席、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伦理学教授丹尼尔·威克勒(Daniel Wikler)应翟晓梅之约,特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威克勒说,在美国,很少有人同意医生可以拒绝医治艾滋病毒携带者。1997年一次民意测验中,只有20%的人同意医生有权拒绝。在美国的一些地方法庭,曾经做出过裁决:医生不能拒绝为AID阳性者治疗,他们的依据,是关于禁止歧视残疾人的法律。
  
  学生逃遁跟道德有关吗?
  “对那些离开的人,我表示理解,但从内心中,我是多么希望看到他们留下”
  “现在回家(的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啊!”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出现在北大BBS非典型肺炎讨论区。
  在北京被WHO列为疫区之后,关于北大学生是否应该回家的问题,已经成为BBS中讨论的焦点。
  “我非常反感把回不回家和一个人对国家的感情联系起来,并且因此鄙视人家。”
  “回家的人:不思为国分忧,但求一己安全逃之夭夭,是为不忠;不念年迈双亲可能被自己传染,一心回家逃难,是为不孝;不顾家乡可能因此成为疫区,给家乡带去恐慌,是为不仁;不顾中小城市及农村医疗条件,将乡亲的生死置之度外,是为不义;不知北京首善之区,防治得力,处理及时,原地不动最为安全,是为不智;不承认胆小如鼠,传播谣言,制造恐慌,为临阵脱逃行为百般狡辩,是为不信。”
  针锋相对的辩论,在BBS上随处可见。
  一些人回家事实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看到很多同学都回家了,自己也就不多想,跟着一起回了。一位已经回家的同学称,在家中采取了“自我隔离”,害怕自己成为传播SARS的“罪人”。
  翟晓梅认为,这些学生绝对不该跑。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公众。这种跑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我们已经知道,有一个北方交大的学生,到了山西长治,给长治带去了非典的第一例输入性病例。”
  一位叫做兰海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在一篇题为《让我们留下》的文章中,是这样表达她的看法的:
  “逃离北京,成为大多数人的话题。我没有走,更没有准备逃离,虽然我具备所有离开的条件。理由实际上非常简单,我不愿把潜在的危险带给别人。”
  “也许,因为无意的离开,这种潜在的危险已经触摸到了你远在家乡的父母,中学老师,小学同学,你的邻居,你家附近杂货店的老奶奶,还有更多的你所不认识的人。”
  “对于那些离开的人,我表示理解,但从内心中,我是多么希望看到他们能够留下。” ■
其他文献
男,1950年7月生于上海市。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在目前财政体系下,农村基层的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撑,基层单位确实很为难。像农村教育等公共服务,不搞,农民不满,搞就加重农民的负担。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公共财政制度,进行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才是根本出路    上世纪整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凡是涉及到农村问题的会议或文件,几乎都离不开减轻农民负担问题。  到1997年,
期刊
28个婴儿被人贩子装在旅行袋里长途贩运。“3·17”贩婴大案震惊全国。贩婴案件在西南地区屡屡出现原因何在?贫困是罪恶根源,还有那些丧尽天良的贩婴罪犯……    3月17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高速公路收费站。晚上20时40分左右,一辆车牌号为“皖S02099”的长途客车,驶入早已守候在这里的广西高速公路交警的视线。    一辆偷载婴儿的客车    大约6个小时前,一个未具姓名的人用手机向广西高速公路管
期刊
1994年夏天,安徽发大水。为了能听到更多的打口带,我终于辞去了每月120块的服装厂消防民警工作,南逃到了广州。在那里,我第一个月薪水一下子翻了4番,当时感觉终于盼来了第二次生命。现在想想都乐。  我在广州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音乐杂志社的编辑。一年半后,离开了那家单位,去了北京、天津,本来想在那边和一个朋友开一家“打口”带店,但是谁料到那个朋友半路开服装店去了,这实在很讽刺。他怎么能走上我的老路呢?
期刊
主讲:叶自成  时间:2003年4月10日19:00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报告厅  如果像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力量如此强大的国家,都无法觉得自己是安全的,那么中国的国家安全要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称之为安全了呢?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障碍、最容易中断其成长过程的,还是国内问题    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但它最终能否成为世界大国,还取决于今后怎样做、做什么。  所谓世界大国的定义有三个
期刊
孙氏三兄弟都被羁押,相关票据也被查抄。记者要求采访徐水县公安局局长,他以“案件正在侦察阶段”为由谢绝。7月5日晚刚刚被取保候审的大午集团财务处处长卢志英也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记者还就此问题询问了其他相关人员,终因人言人殊而未能得到明晰的答案   7月2日上午9点,朱久虎律师再一次来到河北省徐水县看守所,要求会见他的当事人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    见不到当事人    朱久虎仍然没有见到他的当事人。
期刊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等待的画面。无论对这场战争持何种立场、何种判断的人,都需要从美军攻入巴格达的真实信息中,验证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北京时间4月9日晚,号称一直在进行“新闻大战”的CCTV-1、CCTV-4与凤凰卫视三家屏幕上,同步出现了巴格达街头萨达姆雕像轰然倒塌的镜头。充满戏剧性又极富象征性的漫长过程,通过公共信号同时在三家的屏幕上展现。自开战以来一直各尽所能、花样迭出的三家突然“休战”,呈
期刊
我们之所以关注“孙大午案”,是由于我们一向关注民营企业家,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命运。  资金匮乏导致的“供血不足”,是民营经济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命门”。但任何“输血作业”,都应当、也必须在法律准许的框架内进行。学会尊重和遵守法律,是民营企业家摆脱“草台班子”形象,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进步力量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们关注“孙大午案”,还由于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辟更
期刊
4月28日,在北京月坛南街附近,一位发高烧的青年跳出救护车的窗户逃走了。本刊记者正好目睹了警察和身穿隔离衣的医生们拉网搜寻未得的一幕。卫生当局通过媒体多次呼吁这位可疑患者“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尽快主动到医院接受检查”。  4月30日,又有报道称一名疑似患者从香山附近医院逃出后不知所踪。    移动的定时炸弹  以上两例可能只是“非典”大战中戏剧性的插曲,但他们逃走的后果和原因都值得我们担忧。也许
期刊
一个人得了非典,就像一块石头“砰”的一声落入水面,瞬间颠覆了湖面的平静。这看似危险的波心荡起一圈圈涟漪,以飞快的速度波及到朝夕相处的家人,平日谈笑的亲友,点头之交的邻人,素未谋面的千万北京人,乃至上亿国人。  非典的涟漪,活像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在中心,是被感染的非典病人;其外,是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再外,是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非典病人,会立刻被送进标明高度污染区的病房;密切接触者,会被强制隔
期刊
特立独行显然是法兰西民族的特质。    就在美国副总统切尼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取消中国行程后,法国总理拉法兰却乘坐专机,于4月25日清晨准时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开始为期两天对中国的访问。当天,WHO对全球公布的SARS疫情,中国占2601例,居世界之首。其中,拉法兰到访的目的地——北京877例,更为“疫中之重”。    这位事前就申明“不会带口罩”的总理,4月26日上午10:30,在北京王府饭店,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