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心理视角浅析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图书“走出去”战略是跨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加之通讯领域的媒介革命,使时空距离大为缩减,世界变身“村落”。在这个村落,各类文化,不分强弱,无论贵贱,都主动被动地进入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洪流,形成绝无仅有的跨文化时代。置身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语境,中国出版业,无论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还是出于意识形态需求,都应树立全球视野观,充分发挥出版的跨文化传播效应,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利益双丰收。
  “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正是上述目标的实效努力。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多重扶持、鼓励,特别是2005年7月出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促使中国图书在市场调研、版权输出、合作出版、境外直接出版等全方位多层次升级,“走出去”步伐显著加快。
  世界现代化进程说明,一国之崛起绝非单纯的GDP衡量法则,须有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和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综合构成。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日渐突出。相应地,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对提升中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出版业,必须在理念深处明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以极强的责任意识去实现自身价值,并将这种努力长效化、动态化。
  这一要求的实现,缺不了跨文化语境的依托,也就离不开对跨文化心理学的了解,少不了跨文化理念在我们头脑中的建立。
  二 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定义与研究目标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见解各异。一般认为,这是一门通过文化变量来考察人类心理行为异同的心理学分支科学,“通过研究和比较不同文化和种群心理机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评估心理机能的变化,或明或暗地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和行为,力图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学”。
  参照Berry和Dasen的说法,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可划为三大目标:①“移植和检验”,即将在某一文化中得出的心理学结论归置于异质文化,在后者环境中检验结论并探究其效用;②探究异质文化心理与行为。试图发现研究者自身在有限文化经历中未曾出现的心理与行为,强调特定行为在特定文化中的意义;③整合前两者目标,将其融入原有文化体系,以便形成更广泛的普适心理学。
  掌握了以上内容,我们发现该学科最大的特质在于检验现有理论、推广更具普遍价值的心理学,同时还探讨特定文化内部特殊心理表现与行为现象。
  (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
  跨文化心理学基本采用了“科学主义立场观点,坚持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归因主义”。落实到具体研究层面,两大方法论历来是重点:一是非位性与本位性(emic—etic)的区别;二是建立等值关系的问题。
  非位性与本位性,代表了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前者指运用特定文化自身的方式方法、结构概念来阐释,遵从地方性标准,结合其自身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本土心理问题,不具备普适性涵义。后者追求统计效力,多多益善地对各类文化行为进行概括分析,以期寻得普遍的价值存在。显然,跨文化心理学倾向于本位性研究,即通过对多种文化的概括分析,找寻普适性价值。但这必须基于非位性研究,考量特定文化中的特定心理表现。这意味着,如何整合两种研究路径是实践的关键。
  另一重要问题是等值关系的建构。具体包括了功能的等值、概念的等值、语言(或翻译)的等值、公制的等值四大点,这些是跨文化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无疑,跨文化心理研究在方法上充满复杂性、多重性,这就对研究者提出更高要求,进行文献整理与实践操作时要有足够的批判性思维。
  三 全球化时代呼唤跨文化心理视角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全球化
  不同于过去,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本主义扩张较为柔和。尤其以“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使信息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显征,不仅成功将世界融合成“地球村”,更大大推进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力度。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海量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生产者的世界观、价值取向及判断标准不断传递给接收者。
  以好莱坞为例,动画版《花木兰》并不充分尊重“替父从军”模式,而是大胆改编,消解木兰身为中国古代女子的矜持与娇羞,幻化成大胆率真、情感直白流露的女性。这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兰,而是迎合西方审美趣味的产物。这对中国人,尤其是对认同与接受这一经典女性形象的中国孩子们,起到的恐怕只是负面作用。
  经济全球化作为历史趋势,并不可逆,这也意味着文化全球化的不可逆。肩负传播中国文化重任的出版业,必须牢固树立发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理念,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地位。
  (二)树立跨文化心理视角的必要性
  美国人类学家乌格朋(Ogburn)指出:“文化累积的原因由于两个性质,一是旧文化的保存,一是新文化的增加……所谓文化的累积,就是新文化并入已存文化的数量之内。”这里,文化积累是在文化经由交流的基础而促使文化发展创新的一种结果。跨文化时代,没有哪种文化能孤立存在,它要么积极学习而前进,要么主观吸收而发展。无论前进还是发展,都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发生。
  然而,文化全球化带来文化交流的同时,却也带来文化的碰撞,乃至冲突。这种现象在当下尤为明显。很多年轻人迷恋西方情调、快餐文化,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不愿了解,甚至嗤之以鼻。更有人热衷西方洋节日,对圣诞节、情人节如数家珍,倒不明中秋之含义,不晓春节“年”的传说。这值得我们再三深思。因此我们出版人要有足够强烈的忧患与危机意识,重视文化融合的作用,要明白融合即是创新。
  (三)出版从业者应构建良好的跨文化心理视角
  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预示出版国际化势在必行。尤其在加入WTO,出版业市场化属性日渐明晰的情状下,中国出版业既面临世界性的广阔市场,又必须准备接受国外企业的冲击。这充分要求出版从业者构建良好的跨文化心理视角。
  1.注重文化差异性,做好图书市场调研。确定出版意向后,需聘请熟悉当地市场状况的人做可行性报告,掌握效益区间。报告要有多层次针对性,如对普通读者和出版专业人员分卷调研,并涉及该文化与市场问的认知现状。对调查人的选择要注重权威性与多级性,一般选用版权代理人,当地经销商或图书编辑等。
  2.选题开发要注重本土文化,又要关注世界文化。据笔者统计,近些年中国出口图书以传统文化为主,例如中医、武术、民俗等,然而细究起来,此类图书目的地集中在东亚各国或港澳台地区,基本同属儒家文化圈。那么到了西方,是否就符合别人的阅读趣味呢?事实上,西方人对“需要太多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图书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他们只想了解中国现 状。可见,一厢情愿地以为传统文化图书一定大受欢迎,实质只注重了本土文化,却没有扩开到世界文化。
  3.区分市场的差异性。首先,在世界性层面。美国人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8大文化圈,包括西欧、中国、伊斯兰、东正教等。显然,西欧市场与伊斯兰世界有着决然区分,在实践“走出去”战略时,必须加以重视。其次,在文化圈内部。比如,同属中国文化圈的有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但针对不同国家,还要做进一步分析。第三,是内部的区域层面。比如在西欧市场,即使都是说英语的国家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四 以跨文化思维打造更多“走出去”图书
  1.合作出版。即与外国知名出版机构直接合作。例如,中国摄影出版社与澳大利亚凯文威尔顿洲际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画册《中国——长征》,由国内研究者提供基本素材,然后邀请安东尼·劳伦斯执笔。现已出版了包括中、英、法、德、日、西班牙等版本,其中外国出版机构直接负责海外发行工作,已取得总计10万册的销量。这类图书由于是合作双方共同选题开发,有较强的读者针对性,因而无论编辑质量还是市场铺开度都有相当的保证,易受读者认可,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
  2.参与国际出版计划。如著名的“重述神话”项目,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编辑杰米·拜恩发起,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它要求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风格创作,赋予神话新的意义。中国参与到这个国际出版计划的是重庆出版集团,推出作品有苏童《碧奴》、叶兆言《后羿》、李锐《人间》以及阿来《格萨尔王》等。由于坎农格特的优良营销体系,项目一经推出就获益颇丰。
  3.注重翻译人员的选择。以往,不管是汉译外,还是外译汉,我们多选择熟识该外语的专家教授,但对异质文化的素养不足或欠缺,使翻译工具化,存在这样那样的语言或文化问题。聘请目标市场的、且精通两国文化的学者是较明智的选择。长篇小说《狼图腾》被企鹅出版集团买下后,找的正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做翻译。葛浩文是中国通,翻译过老舍、巴金、王朔等一大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中国文学有很好的把握,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阅读此书,他还特意在译文中添加备注,使小说英文版读起来原汁原味,富有灵动的美感。
  4.打造跨国出版。它让中国有实力和一定规模的出版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海外,或并购国外公司或直接成立驻外分社,从出版选题策划到销售物流都采用中国式操作。举凡知名跨国大社,如德国贝塔斯曼、日本讲谈社,无不是在目标市场设立出版分社和分销售中心,以良好的本土化模式运作。2007年4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英国投资设立伦敦分社,这是第一家在英国注册的,专注外文出版的中国企业。此举带来的效益非凡,翌年,分社就在伦敦书展上斩获码洋200万英镑。
  中国图书“走出去”,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艰巨任务。身为出版人,我们既要明白其中含义,更应激励自我,提升素质,注重跨文化心理视角的能量效益。唯有此,“走出去”战略才能不断深化,真正发挥它“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阅读中国”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中国教辅类报刊的发展已过而立之年。30多年来,随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许多报刊社凭着对中国教辅类报刊发展前景的敏锐判断,及时作出反应,结合教辅类报刊市场实际和目标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出版内容,整合出版资源,完善发行机制,提升产品竞争力,创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由综合性、单一性到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最终成为全国教辅类报刊界品种多、学科全、质
“如果说过去海王星辰的管理水平是大学本科水平,我们希望借助新的ERP系统将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到研究生水平。”
扫叶山房是一家有着浓厚知识分子传统的出版机构,重视经史子集类的书籍出版。晚清至民国年间,该书坊的笔记小说出版,由注重出版符合书坊宗旨的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到力图实现笔记
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社会主义学院所担负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要使学院的各项工作能够适应跨世纪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抓领导班子建设。几年来,云南社
像亚迪集团信息中心的情况很多部门都遇到过。他们的问题可能出在:扩建网络时没有规划仔细,可能导致生活区网络容量没有达到最低要求:在具体建设时可能没有派人全程跟踪,资料可能
新版《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颁布以来,注释、参考文献的规范问题受到我国社科类期刊的关注,学术期刊规范化要求起到的积极作用也
信息安全对于企业而言就像防火防盗一样,不能心存侥幸,并不是大型企业才需要灾难备份,再小的企业都应该跟上来。
(一)限予当时陕西关中的地理、气候和产业等特征,在“周革殷命”前后,周文周武特别是周公父子继承和总结发挥了周族长期在黄土高原以农立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尔后几千年政治、经
如果你正为前途的暗淡无光而心存疑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一生的路将会走出多少光耀;如果你不知道努力干事业会有多少成就;如果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你能给自己的一生交上一份什么样的
大家都知道,决定一家报刊社长久发展、报刊行天下的关键在于产品质量,而决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精益求精的基石在于编辑。然而,对于服务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辅报刊社来说,编辑不仅仅要从事教育行为和出版活动,还要把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资源注入、融入到今天的教育出版生活中去,从而追求一种高品位的教育生活和出版目标。当前,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辅产业和教辅文化,如何编辑一份高质量的报纸、期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