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危险的致死性疾病。临床研究证明,通过早期预防,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早识别、正确治疗,则可减少各种并发症,挽救生命。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出现了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部分患者仅仅出现轻微的肢体感觉、活动障碍,并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小中风”。
二、高危人群
1.高血压患者。8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2.糖尿病患者。10%~30%的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是健康人的2.8倍。
3.心脏病患者。心脏病会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发生患脑卒中的概率比健康人高5倍。此外,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过心脏手术、安装过心脏起搏器的人也易发生脑卒中。
4.大量吸烟、饮酒者。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每天超过60克就有可能脑卒中。吸烟可促使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并沉积在血管壁,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引发脑卒中。但吸烟对脑血管的影响是暂时的,戒烟2年以上可使脑卒中发生率大大下降。
5.脾气急躁者。研究表明,性格与脑卒中发生有一定关系。个性好强,遇事急躁,情绪紧张易患脑卒中。
6.有脑卒中家族史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脑卒中家族史者,患脑卒中概率较高。
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者。约1/3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死。
三、常见病因
导致脑卒中最直接的原因是脑血流中断。而脑血流循环障碍,既可以是脑血管的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脑部的表现。常见疾病诱因如下:
1.动脉硬化。常见的动脉硬化有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在脑部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可导致脑血管壁斑块形成,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在血流冲击下,斑块可发生破裂、溃疡、出血、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大脑供血障碍。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既可以使动脉管腔变得狭窄,阻滞血流而形成脑血栓,又可導致微小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动脉瘤可能破裂引起脑出血。
2.先天性脑血管病。包括先天性动脉瘤、先天性颅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这些脑血管病可导致脑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房颤、心房黏液瘤等。存在这些疾病的患者,如果心脏里面的附壁栓子脱落,随血流到达脑血管,就会引起脑血管阻塞。
4.血液高凝状态和高黏状态。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和高黏状态的疾病很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对于女性来说,人工流产、妊娠、长期服避孕药等也会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5.动脉炎。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到了脑动脉也可引起脑卒中,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钩端螺旋体病等。炎性因子作用于血管壁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增生,使血管狭窄或闭塞。
其他疾病如肿瘤栓子脱落、外伤性脑血管病变也可能引发脑卒中。
四、症状表现
脑卒中的症状因为大脑损伤区域不同而表现各异:①一侧肢体突然发麻、乏力,如手握不住东西、脚软没力气;②两眼发黑一段时间;③说不了话或听不懂别人的话;④有力气,但失去平衡、走不稳;⑤突发喝水、吃东西呛得厉害;⑥一侧眼睛看不见、重影或视野不全;⑦从来没有过的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⑧突然昏倒。
以下四个测试有一个表现异常,则可能患有脑卒中:①笑一笑,看嘴巴是否歪斜;②说话是否清晰流畅;③举起双手,是否有上肢无力;④伸出舌头,舌头是否弯曲或偏向一侧。
五、治疗
突发脑卒中千万不要自行用药。脑卒中有脑出血和脑缺血之分。温差大时,一些老年人血压控制得不好,在不知道是出血还是缺血情况下,贸然就吃抗血小板药,吃反了,选错了,可能加重病情,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所以,发生脑卒中要第一时间治疗。医院在明确诊断后,会根据相应症状选择介入动脉内溶栓、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方法治疗。
六、预防
脑卒中易复发,因此做好日常预防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持健康生活。戒烟戒酒,饮食清淡,适当锻炼,避免体重超标。
其次,要减少危险因素。针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基本病因进行防治,如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脑卒中者,应接受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不宜手术者可考虑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应做好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早期使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心脏病患者,如心房纤颤,可采取华法林抗凝治疗,防止心房血栓形成、脱落造成的脑卒中。
责编/斌子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出现了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部分患者仅仅出现轻微的肢体感觉、活动障碍,并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小中风”。
二、高危人群
1.高血压患者。8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2.糖尿病患者。10%~30%的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是健康人的2.8倍。
3.心脏病患者。心脏病会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发生患脑卒中的概率比健康人高5倍。此外,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过心脏手术、安装过心脏起搏器的人也易发生脑卒中。
4.大量吸烟、饮酒者。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每天超过60克就有可能脑卒中。吸烟可促使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并沉积在血管壁,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引发脑卒中。但吸烟对脑血管的影响是暂时的,戒烟2年以上可使脑卒中发生率大大下降。
5.脾气急躁者。研究表明,性格与脑卒中发生有一定关系。个性好强,遇事急躁,情绪紧张易患脑卒中。
6.有脑卒中家族史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脑卒中家族史者,患脑卒中概率较高。
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者。约1/3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死。
三、常见病因
导致脑卒中最直接的原因是脑血流中断。而脑血流循环障碍,既可以是脑血管的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脑部的表现。常见疾病诱因如下:
1.动脉硬化。常见的动脉硬化有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在脑部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可导致脑血管壁斑块形成,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在血流冲击下,斑块可发生破裂、溃疡、出血、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大脑供血障碍。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既可以使动脉管腔变得狭窄,阻滞血流而形成脑血栓,又可導致微小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动脉瘤可能破裂引起脑出血。
2.先天性脑血管病。包括先天性动脉瘤、先天性颅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这些脑血管病可导致脑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房颤、心房黏液瘤等。存在这些疾病的患者,如果心脏里面的附壁栓子脱落,随血流到达脑血管,就会引起脑血管阻塞。
4.血液高凝状态和高黏状态。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和高黏状态的疾病很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对于女性来说,人工流产、妊娠、长期服避孕药等也会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5.动脉炎。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到了脑动脉也可引起脑卒中,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钩端螺旋体病等。炎性因子作用于血管壁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增生,使血管狭窄或闭塞。
其他疾病如肿瘤栓子脱落、外伤性脑血管病变也可能引发脑卒中。
四、症状表现
脑卒中的症状因为大脑损伤区域不同而表现各异:①一侧肢体突然发麻、乏力,如手握不住东西、脚软没力气;②两眼发黑一段时间;③说不了话或听不懂别人的话;④有力气,但失去平衡、走不稳;⑤突发喝水、吃东西呛得厉害;⑥一侧眼睛看不见、重影或视野不全;⑦从来没有过的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⑧突然昏倒。
以下四个测试有一个表现异常,则可能患有脑卒中:①笑一笑,看嘴巴是否歪斜;②说话是否清晰流畅;③举起双手,是否有上肢无力;④伸出舌头,舌头是否弯曲或偏向一侧。
五、治疗
突发脑卒中千万不要自行用药。脑卒中有脑出血和脑缺血之分。温差大时,一些老年人血压控制得不好,在不知道是出血还是缺血情况下,贸然就吃抗血小板药,吃反了,选错了,可能加重病情,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所以,发生脑卒中要第一时间治疗。医院在明确诊断后,会根据相应症状选择介入动脉内溶栓、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方法治疗。
六、预防
脑卒中易复发,因此做好日常预防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持健康生活。戒烟戒酒,饮食清淡,适当锻炼,避免体重超标。
其次,要减少危险因素。针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基本病因进行防治,如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脑卒中者,应接受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不宜手术者可考虑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应做好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早期使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心脏病患者,如心房纤颤,可采取华法林抗凝治疗,防止心房血栓形成、脱落造成的脑卒中。
责编/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