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对于人文地理教学尤为重要。人文地理的最大特点是更多地阐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并在不断更新变化中对。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仍保持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观念,学生将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难以真正学会地理和会学地理。为此,笔者尝试将乡土地理调查案例引入和贯穿到高中地理必修2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有学生劳动的成果,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一、准备阶段
1 布置调查小课题
在高一第一学期末结合教材、新课标要求提出学生调查问题,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进行调查。这一环节笔者有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调查时间;二是学生进行调查的可行性;三是问题围绕学生最接近、最熟悉的乡土地理提出,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茂名风俗的调查,茂名人口基本情况(数量、分布、性别比例、增长状况等)调查等。
2 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调查
(1)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便于学生进行调查,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喜好进行选题,然后再作适当调整,每小组控制在5~6人。
(2)教师给学生讲解进行地理调查的一般过程、基本方法和资料处理方法,并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各环节的进展情况,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同时要做好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
(3)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或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查找资料,再通过资料的处理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以上内容在寒假中完成。
二、课堂上地理调查案例的运用
1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的探究活动提供一个案例,笔者要求学生在展示成果时要简明扼要。学生的表达形式会是多种多样的,如小论文、网页或课件演示、实物演示等,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课题的内容选取表达形式。
2 交流补充
正所谓集思广益,仅以一个小组的调查作为案例考虑的因素会不够全面,故其他同学或教师可加以补充。
3 探究原理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将学生调查项目及结论作案例进行探究。在学生展示调查成果或对结论作补充时,教师将一些要素、内容在黑板上记下,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4 验证原理
当学生学会基本原理后,可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指导生活实践或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在讲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后给出以下案例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下是我国某农村的基本资料:A.地处我国南部沿海21°N附近;B.该地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南部有少量平原;C.30公里处有一座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根据资料,为该农村作出简装的规划并说明理由。如你认为该村适合发展的农作物是什么?农业生产应以种粮为主还是种植水果为主?为什么?如果在丘陵地区种植果树,需要首先考虑什么因素的发展变化?为作进一步的决策。你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懂得评价一个农场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还须有何改善;懂得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机场的选址、公交车站的定位;懂得对人类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
三、实施体会
通过一年的实践,地理调查案例与人文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是取得一定成效的,主要表现在:
1 教与学有了质的转变
过去的填灌式教学,学生无法感知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无法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视学习为考试服务,死记硬背,缺乏积极性。但运用调查案例教学,教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真实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调查和原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学习从而变得积极、主动,积极调查、主动探究。
如《茂名农业发展现状与成因调查》的组员在心得中提到:“这是我第一次做市场调查,第一次访问,第一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在我才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是如此有用的。”
2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地理调查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心得中写到:“我们会尝试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获取资料、信息;我们的资料力求可靠、翔实、内容力求丰富;我们的总结报告形式力求新颖、独特,语言力求准确。这份总结是我们团结、努力的结晶,虽然我们有过许多分歧,产生过许多矛盾,但我們最终能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排除困难获得最后的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赏识他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合作,真正体会到团结的可贵,合作的力量。
这种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对于人文地理教学尤为重要。人文地理的最大特点是更多地阐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并在不断更新变化中对。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仍保持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观念,学生将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难以真正学会地理和会学地理。为此,笔者尝试将乡土地理调查案例引入和贯穿到高中地理必修2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有学生劳动的成果,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一、准备阶段
1 布置调查小课题
在高一第一学期末结合教材、新课标要求提出学生调查问题,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进行调查。这一环节笔者有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调查时间;二是学生进行调查的可行性;三是问题围绕学生最接近、最熟悉的乡土地理提出,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茂名风俗的调查,茂名人口基本情况(数量、分布、性别比例、增长状况等)调查等。
2 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调查
(1)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便于学生进行调查,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喜好进行选题,然后再作适当调整,每小组控制在5~6人。
(2)教师给学生讲解进行地理调查的一般过程、基本方法和资料处理方法,并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各环节的进展情况,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同时要做好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
(3)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或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查找资料,再通过资料的处理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以上内容在寒假中完成。
二、课堂上地理调查案例的运用
1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的探究活动提供一个案例,笔者要求学生在展示成果时要简明扼要。学生的表达形式会是多种多样的,如小论文、网页或课件演示、实物演示等,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课题的内容选取表达形式。
2 交流补充
正所谓集思广益,仅以一个小组的调查作为案例考虑的因素会不够全面,故其他同学或教师可加以补充。
3 探究原理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将学生调查项目及结论作案例进行探究。在学生展示调查成果或对结论作补充时,教师将一些要素、内容在黑板上记下,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4 验证原理
当学生学会基本原理后,可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指导生活实践或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在讲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后给出以下案例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下是我国某农村的基本资料:A.地处我国南部沿海21°N附近;B.该地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南部有少量平原;C.30公里处有一座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根据资料,为该农村作出简装的规划并说明理由。如你认为该村适合发展的农作物是什么?农业生产应以种粮为主还是种植水果为主?为什么?如果在丘陵地区种植果树,需要首先考虑什么因素的发展变化?为作进一步的决策。你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懂得评价一个农场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还须有何改善;懂得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机场的选址、公交车站的定位;懂得对人类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
三、实施体会
通过一年的实践,地理调查案例与人文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是取得一定成效的,主要表现在:
1 教与学有了质的转变
过去的填灌式教学,学生无法感知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无法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视学习为考试服务,死记硬背,缺乏积极性。但运用调查案例教学,教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真实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调查和原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学习从而变得积极、主动,积极调查、主动探究。
如《茂名农业发展现状与成因调查》的组员在心得中提到:“这是我第一次做市场调查,第一次访问,第一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在我才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是如此有用的。”
2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地理调查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心得中写到:“我们会尝试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获取资料、信息;我们的资料力求可靠、翔实、内容力求丰富;我们的总结报告形式力求新颖、独特,语言力求准确。这份总结是我们团结、努力的结晶,虽然我们有过许多分歧,产生过许多矛盾,但我們最终能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排除困难获得最后的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赏识他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合作,真正体会到团结的可贵,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