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人才机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l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新型人才机制对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意义,针对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人才资源现状,提出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方案。
  关键词 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人才机制;川中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 C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49-03
  
  川中丘陵地区是指四川中部的中、低丘陵地形地区。其行政区包括遂宁、南充、内江等地。从川中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川中丘陵耕地面积175.1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57%,其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45.36%,是四川省粮、棉、油等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如1998年该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34.21%,商品率达37%;花生的播种面积与产量占全省的46%和51%;油菜是除川西平原外的第二大集中主产区[1]。但川中丘陵地区的农业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投入品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环境破坏等问题,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根据川中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循环型现代农业将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农民增收、农村环境的改善。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循环型现代农业,如何将各产业之间的相关技术以及技术转换、提高科技转换率,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关专家提出了循环型现代农业的技术集成机制。该技术集成机制在近几年来有了初步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如何建立起一个适应当地循环农业的人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并直接影响当地农业、农村的发展。
  
  1 新型人才机制对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意义
  
  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简单来说是通过优化配置将循环农业模式中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的动态过程。而人才是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建立长效适用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是发展循环型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型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普遍提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践证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技术集成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整合都离不开人力的支持与推动,都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将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各个链条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起到加快技术集成速度的作用。运用人才将某种循环农业模式中适用的先进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则需要更多的人力将循环农业模式中所需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生产实践各环节有机链接起来,实现物质、信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反馈调节。因此,建立一个长效适宜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是发展循环型现代农业的题中之义,更是加快技术集成的迫切需要。
  
  2 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人才资源现状
  
  随着川中丘陵地区农村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的有效开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但总体来看,目前川中丘陵地区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与人才资源匮乏并存,现有各级各类人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机制发展的需要。分析目前川中丘陵地区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2.1 广大农村劳动者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
  由于大部分家庭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的思想更加保守,文化知识、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农业大户。
  2.2 政府、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政府基层、企业近几年来也吸纳了不少的大学、大专毕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其竞争力,但总体上从业者素质不高,且严重缺乏管理人才。
  2.3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组织机构,技术人员分散在企业和少数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才不仅缺口大、技术素质低,而且农村科技人才的结构与分布不合理。
  
  3 循环型现代农业的人力需求结构
  
  循环型现代农业人力需求结构如图1。
  
  4.1 人才培养机制
  4.1.1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技术培训规划。应根据循环型现代农业的目标,将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各主体应在充分调查摸清底细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技术培训规划,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实施方案,尤其要着重做好专业合作社的基础广泛培训工作。
  4.1.2 明确各个主体在技术培训中的职责。①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训。专业合作社作为循环型现代农业关键“联结点”,在人才培训和技术推广上的作用也是关键所在。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是大众的、广泛的人才培养基地,应逐步强调并突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因此,专业合作社应根据实际情况,作为牵头部门集体组织参与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农户进行专门培训。以专业合作社代替政府部门、企业进行的短期零散培训,这种培训机制的特点:一是普遍性。凡是自愿参与循环型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都有权利进行培训,培训可涉及的范围也十分普遍,基本上能达到“每家每户”的效果。二是集中性。专业合作社一般采取集中的方式给广大农户进行有效的培训,地点集中、技术集中、人员集中等。三是长期固定性。作为一种长期的机制运行,技术培训也应当是一种长期的培训过程,以逐步提高农户的技能。四是灵活性。合作社可根据特定的情况,如紧急防疫等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五是专业性。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都是由各种专业人员传授专业的技术知识。②高校人才培养。各个高校应始终把坚持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特别是广大农业院校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服务“三农”,加大力度培养各种农业人才,加强农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重视教学质量,重视学生的实践。针对循环型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人才缺乏的现状有目的地培养出各种人才。③企业技术人才培训。要把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重点,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灵活、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适应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大力发展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培训。
  4.1.3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激励措施。①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建立长效适用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丰富培训内容。如果让农民自己支付培训教育费用,其很可能会放弃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这就需要在引导农民重视培训教育意识的同时,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该资金应由政府政策扶持,专业合作社通过内部运营的资金或利润投入培训,形成专门的培训资金项目。并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农村人才的职业教育。应建立起以专业合作社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人才培训教育投入机制[2]。②进一步营造农村人才培养环境。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的奖励力度,为优秀农村人才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的特点,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渠道。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人才培养政策及农村优秀人才成才和创业的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培养农村人才、使用农村人才、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③积极提供人才培养、教育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不同的受培训主体,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比如面对农民工返乡高潮时,应采取相应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优惠政策,使农民工返乡后能迅速就业。又如对家庭困难的农户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或对农户在读子女的教育优惠政策等,都应纳入循环型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优惠政策中。
  4.2 高校产学研模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
  从高校方面来看,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根据这一目标,高校应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新体制,注重教学质量,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创新体系有四方面:一是知识创新系统;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三是技术传播系统;四是技术应用系统。高校将培养出的各种专业人才输送到不同的环节中,即可实现循环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全面引进,实现高校人才的自身价值[3]。
  从政府、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方面来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应积极推进能上能下的机制建设,加快形成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破除身份限制。允许破格提拔、大胆提拔、大胆使用,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时按照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只管一段、不管终身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以柔性方式引进的人才给予本地同类人才同等的待遇。对于现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力度抓好落实,对不合时宜的应予以废止,对尚不完善的予以修订,并抓紧制订一系列人才政策法规,使人才政策、制度保持公开性、权威性,并实施有效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4]。
  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人才引进机制中,突破性地建立高校产学研模式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机制中的一大特色。农业高校可建立“专家 学生”的产学研模式,即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可跟同专家一起进行科研、实践的模式。根据学生学历不同可分为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如图3)。
  
  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学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将一大批农业高校人才与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联系在一起。同时,该种机制也应当是长期有效的。
  4.2.1 社会实践、实习引进方法。将高校最普遍的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同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联系起来,每年高校通过多种社会实践、实习的形式(如村官挂职锻炼、寒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将大学生人才输送到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基层部门,如政府基层、专业合作社以及企业等进行锻炼,同时给基层部门带来更多、更新鲜的人才备用。虽然该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短期的,但它从整体上看具有长效性和连续性。该种引进方式具有灵活性,既给大学生人才特别是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创业选择,让其所学知识得到发挥,同时也给循环农业各部门带来了选拔、培养人才的机会。
  4.2.2 科研基地引进法。该种引进方法,主要是将农业院校的科研项目、教学任务的实践与循环型现代农业人才机制相结合起来的引进方式。据笔者走访了解,在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地区,建立了不少的实验基地,如射洪县西山坪果园规模化循环基地、广兴猫儿坝村生态猪业家园户内循环基地等,这些基地与农业院校也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但人才方面的互动却很少。如果将这些基地同时发展成为科研基地,既可以吸引一部分高素质人才、科研人才为当地循环农业建设服务,同时可将基地的科研成果运用、推广到循环农业中去,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人才引进方式。
  4.2.3 专家大院(技术顾问)引进方法。所谓专家大院,就是根据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机制的要求,将循环型现代农业模式中所牵涉的各种技术方面的专家集中起来,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技术难题。专家大院的专家主要来自各个高校和技术科研单位。对于高校专家而言,就是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运用于循环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将各种专家学者引进到循环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种人才引进方式,并且该种方式是长期且惠民的。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善而又有效的人才机制对川中丘陵地区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循环农业的各个主体明确自身在人才机制中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不断加快循环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任万军,杨文钰.川中丘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J].作物杂志,2001(2):7-10
  [2] 赖李明.浅议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4(12):136-137.
  [3] 冯英丽.加强农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20,22.
  [4] 陆啸峰.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的路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7)105-106.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中用力肺活量(FvC)替代指标的选择.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PD)患者304例,其中男197例,女107例;平均
阴茎癌患者阴茎部分切除尿道移位乳头缝合法预防尿道外口狭窄(附14例报告)洪伟平,袁子彦(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湛江524001)阴茎癌患者阴茎部分传统切除术尿道残端与皮肤直接原位缝合
研究36侧成年人下肢标本的吻合血管的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复合瓣表明:复合组织瓣以腓血管及其比目鱼肌外侧支以及伴行的胫神经比目鱼肌外侧支为吻接的血管神经蒂。腓动脉的比目
介绍了粳稻新品种九稻65号的选育经过、参试结果及其特征特性,并指出该品种主要栽培要点,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CR4)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ccRCC患者(53例)
现行考试的考生身份验证,都是靠人工肉眼识别方式,存在着错判、露判和其他人为因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开性。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和视频技术,智能化的验证考生身份的真实性,可从源头上避免替考和假证等现象,大大提高考生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136例临床分析林桂珍(茂名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茂名525000)产程进入活跃期的持续性枕后位(POPP)是胎头位置异常中最常见的胎方位,占头位难产的首位。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导致产
南阳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支系,代表了中国中原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变迁。近年来,关于南阳方言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部分相关研究集中于语音或单个词汇等方面。据此,本文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