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这个与我们一海相隔的邻邦,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所做的一系列策划值得我们反思、借鉴。
日本在修订的《新编国语》以及《现代文》课程里面竟然大量使用了中国古代故事、古典诗歌和中国著名的成语、格言、警句、谚语……他们为何做出如此策划,这与我国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何差异,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比较。
日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
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亚洲国家的共同烙印。日本的传统文化既凝聚着日本民族独特的气质特征,也体现出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在日本教育改革中备受瞩目。2006年,日本政府对《教育基本法》实施全面修订,其中教育目标上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即“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传统文化的国家和乡土,并且尊重他国,培养贡献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态度。”这是日本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特别是2008年由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校教育课程的基准《学习指导要领》。须知日本大约每10年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一次修订,继1999年改订后,2008年2月公布的该《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并颁发《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对其进行详细解读。次年的修订报告中再指出“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同时,要加深理解家乡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必须充实继承与发展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各学科教科书的渗透内容,亦或作为独立的地方(或学校)特色课程,已经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和文化”之风。这充分反映了日本近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要求,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情感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造,其中蕴含着由单一到多元的文化指向性。
日本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策划与特点
为对日本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从课程目标、内容、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五个课程基本要素分析日本传统文化教育。
1.课程目标。日本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生存力”理念,明确“生存力”由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健全的体魄构成。新的教育理念以公共精神、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及相关的道德活动、体验活动。它强调了如下观点,“要贡献于世界,只有加深对自己国家和乡土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才能在全球化的社会中表达对异文化的敬意,才能与来自异文化的人们共存;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不仅是和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对话、加深自我理解也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与日本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对外发展战略,即要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以文化来强国;二是对内的任务,即提升国民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具有丰富心灵和完善人格的公民素养。但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少了日本“传统和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过去、现代和未来文化相联系的视野,缺乏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的追求。
2.课程内容。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在国家课程层面上以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传统文化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内容,并提出了若干课程实施建议,《学习指导要领》的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侧重人文素养的形成、文化内涵的积累、性格气质的陶冶,其内容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对中小学各学段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把这些教育内容融入五大课程:国语科,社会科,艺术、家庭和体育科,外语科,道德科。
从中日课程内容的文献对比我们可看出,我国在教育内容系统性、整体性还存在不足;各学段的课程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3.课程开发。为了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其理解,日本不但在国家层面制定了指导纲要,文部科学省也指定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这些地区和学校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此外,日本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介入到“传统与文化教育”研究之中。
在东京教育委员会所编辑和发行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材集》中,“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涵盖文化的多个层面。该教材集列举了31份教材,按照以下三大部分进行分类:
第一,基本单元(含10份教材)。色、形、纹—学习使用包袱布Ⅰ;折叠、包裹、打结—学习使用包袱布Ⅱ;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日本游戏;筷与碗;日本的住宅;作为文化的日本之音;漫步江户和东京;倾听和之声;节日的魅力。
第二,体验和创造单元的教材(含14份教材)。制作动漫画卷—从鸟兽戏画、北斋漫画到现代动漫;摩登城市东京的生活文化;身边的信息和媒体;探索出版文化的诞生;仪式中的音和音乐;世代相传的日本民歌;大相扑和现代生活;和服的着装;学“道”—花道、茶道;道具和工具;生活中保存的江户文化;学习武道;学习象棋;学习围棋。
第三,新文化单元(含7份教材)。事件、信息和媒体;现代艺术中隐含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折纸鹤—宇航员野口的“宇宙鹤”计划;来自“和”文化的日本品牌;体味日本式的感性—挑战手工制作和乐器;西式舞蹈与和式乐器的结合;举办日式晚会。
上述各单元中的每份教材都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点、相关知识的解说、学习课题(包括思考题、讨论题、调查作业等)和参考文献。有些教材还附有学生作业单和已经完成的学生作业案例。后两个单元的教材比“基本单元”教材多了一些创作类活动的提示。
基于“过去、现代和未来之文化联系”的视点而设计的东京都《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本国传统文化价值,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与国内外多种文化的比较、吟味和交流,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文化。
4.课程实施。日本教育界非常重视授课方式,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关于中小学课堂的指导方向中强调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能够增强对所在地区和社会的了解,体会劳动的价值、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日本的传统与文化》一则中学实践(“茶道·花道·书法”的体验、探究活动)为例: 概要:茶道·花道·书法这三项内容分别各学习三次,共计九节课。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在各门课上先进行说明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实践和课程:中学一年级综合学习课。
留意点:每班分成三组,在同一时间分别体验茶道·花道·书法这三项内容。
学生:通过初次的体验教学,不仅增加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心度,也学会了一些传统的礼仪规矩。每次花道课结束后,学生把花带回家装点房间,真切地感受到花道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师:通过指导以及和学生一起的体验式学习,越发体会到日本传统和文化的美好之处。
传统和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一般都是中小学共有的,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加强了地区间的教育合作,也加深了对指导内容的理解。除此以外,该实践案例还有学习三味线(日本古乐器)并举行演奏会;参观当地的一些社会机构;进行道德教育活动实践等。
5.课程评价。中日两国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呈现两种不同的取向。我国更注重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和督导,而《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评价更多针对学生的发展,基于“兴趣、意愿与态度”“思考与判断”“技能与表达”“知识与理解”四个方面,并参考学校设定科目的课程目标。以课程单元为标准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如评价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热情,评价对传统与文化理解的兴趣,评价发表、发言的方式,评价思考过程和体验过程;总结性评价如评价展示活动、交流活动的学习成果等。
课程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评价呈现出动态、持续、不断改进的特点。此外,通过学生展示的作品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了重视质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的新评价理念,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信表达,积极参与评价。
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启示
为了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野,将传统、现代和未来联系起来,设计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学习日本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注重多学科渗透,并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资源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形成隐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日本对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经验,把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分化和整理出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通过地方和校本课程,将青少年和所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打下良好基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投身社区服务;利用微课、慕课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中,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心灵,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代表性事物在培育学生的心灵和创造力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并研究开发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传统技艺;相关的专家学者应学习日本的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广泛领域,介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东区中学)
日本在修订的《新编国语》以及《现代文》课程里面竟然大量使用了中国古代故事、古典诗歌和中国著名的成语、格言、警句、谚语……他们为何做出如此策划,这与我国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何差异,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比较。
日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
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亚洲国家的共同烙印。日本的传统文化既凝聚着日本民族独特的气质特征,也体现出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在日本教育改革中备受瞩目。2006年,日本政府对《教育基本法》实施全面修订,其中教育目标上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即“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传统文化的国家和乡土,并且尊重他国,培养贡献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态度。”这是日本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特别是2008年由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校教育课程的基准《学习指导要领》。须知日本大约每10年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一次修订,继1999年改订后,2008年2月公布的该《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并颁发《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对其进行详细解读。次年的修订报告中再指出“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同时,要加深理解家乡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必须充实继承与发展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各学科教科书的渗透内容,亦或作为独立的地方(或学校)特色课程,已经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和文化”之风。这充分反映了日本近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要求,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情感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造,其中蕴含着由单一到多元的文化指向性。
日本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策划与特点
为对日本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从课程目标、内容、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五个课程基本要素分析日本传统文化教育。
1.课程目标。日本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生存力”理念,明确“生存力”由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健全的体魄构成。新的教育理念以公共精神、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及相关的道德活动、体验活动。它强调了如下观点,“要贡献于世界,只有加深对自己国家和乡土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才能在全球化的社会中表达对异文化的敬意,才能与来自异文化的人们共存;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不仅是和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对话、加深自我理解也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与日本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对外发展战略,即要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以文化来强国;二是对内的任务,即提升国民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具有丰富心灵和完善人格的公民素养。但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少了日本“传统和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过去、现代和未来文化相联系的视野,缺乏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的追求。
2.课程内容。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在国家课程层面上以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传统文化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内容,并提出了若干课程实施建议,《学习指导要领》的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侧重人文素养的形成、文化内涵的积累、性格气质的陶冶,其内容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对中小学各学段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把这些教育内容融入五大课程:国语科,社会科,艺术、家庭和体育科,外语科,道德科。
从中日课程内容的文献对比我们可看出,我国在教育内容系统性、整体性还存在不足;各学段的课程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3.课程开发。为了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其理解,日本不但在国家层面制定了指导纲要,文部科学省也指定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这些地区和学校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此外,日本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介入到“传统与文化教育”研究之中。
在东京教育委员会所编辑和发行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材集》中,“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涵盖文化的多个层面。该教材集列举了31份教材,按照以下三大部分进行分类:
第一,基本单元(含10份教材)。色、形、纹—学习使用包袱布Ⅰ;折叠、包裹、打结—学习使用包袱布Ⅱ;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日本游戏;筷与碗;日本的住宅;作为文化的日本之音;漫步江户和东京;倾听和之声;节日的魅力。
第二,体验和创造单元的教材(含14份教材)。制作动漫画卷—从鸟兽戏画、北斋漫画到现代动漫;摩登城市东京的生活文化;身边的信息和媒体;探索出版文化的诞生;仪式中的音和音乐;世代相传的日本民歌;大相扑和现代生活;和服的着装;学“道”—花道、茶道;道具和工具;生活中保存的江户文化;学习武道;学习象棋;学习围棋。
第三,新文化单元(含7份教材)。事件、信息和媒体;现代艺术中隐含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折纸鹤—宇航员野口的“宇宙鹤”计划;来自“和”文化的日本品牌;体味日本式的感性—挑战手工制作和乐器;西式舞蹈与和式乐器的结合;举办日式晚会。
上述各单元中的每份教材都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点、相关知识的解说、学习课题(包括思考题、讨论题、调查作业等)和参考文献。有些教材还附有学生作业单和已经完成的学生作业案例。后两个单元的教材比“基本单元”教材多了一些创作类活动的提示。
基于“过去、现代和未来之文化联系”的视点而设计的东京都《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本国传统文化价值,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与国内外多种文化的比较、吟味和交流,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文化。
4.课程实施。日本教育界非常重视授课方式,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关于中小学课堂的指导方向中强调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能够增强对所在地区和社会的了解,体会劳动的价值、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日本的传统与文化》一则中学实践(“茶道·花道·书法”的体验、探究活动)为例: 概要:茶道·花道·书法这三项内容分别各学习三次,共计九节课。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在各门课上先进行说明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实践和课程:中学一年级综合学习课。
留意点:每班分成三组,在同一时间分别体验茶道·花道·书法这三项内容。
学生:通过初次的体验教学,不仅增加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心度,也学会了一些传统的礼仪规矩。每次花道课结束后,学生把花带回家装点房间,真切地感受到花道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师:通过指导以及和学生一起的体验式学习,越发体会到日本传统和文化的美好之处。
传统和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一般都是中小学共有的,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加强了地区间的教育合作,也加深了对指导内容的理解。除此以外,该实践案例还有学习三味线(日本古乐器)并举行演奏会;参观当地的一些社会机构;进行道德教育活动实践等。
5.课程评价。中日两国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呈现两种不同的取向。我国更注重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和督导,而《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评价更多针对学生的发展,基于“兴趣、意愿与态度”“思考与判断”“技能与表达”“知识与理解”四个方面,并参考学校设定科目的课程目标。以课程单元为标准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如评价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热情,评价对传统与文化理解的兴趣,评价发表、发言的方式,评价思考过程和体验过程;总结性评价如评价展示活动、交流活动的学习成果等。
课程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评价呈现出动态、持续、不断改进的特点。此外,通过学生展示的作品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了重视质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的新评价理念,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信表达,积极参与评价。
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启示
为了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野,将传统、现代和未来联系起来,设计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学习日本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注重多学科渗透,并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资源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形成隐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日本对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经验,把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分化和整理出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通过地方和校本课程,将青少年和所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打下良好基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投身社区服务;利用微课、慕课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中,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心灵,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代表性事物在培育学生的心灵和创造力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并研究开发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传统技艺;相关的专家学者应学习日本的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广泛领域,介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东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