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七年云谦刻本〈校正刘向说苑〉考略》补正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刊有程翔先生《元大德七年云谦刻本〈校正刘向说苑〉考略》(以下简称"程文"),指出元大德本《校正刘向说苑》"与黄丕烈藏‘校正说苑’本实为同一版本",并认为"黄丕烈所说的‘北宋本’很可能就是北大残本”,程文所附版本传承表又记“海源阁藏本(下落不明)”、“北大残本(黄丕烈本?)”云云。拜读数过,颇觉有补正的必要。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壁注《王荆文公诗》宋刻残本等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大致梳理出是书编撰、刊刻和流传的过程,并认为,李壁不但是“补注”的撰者,也是“庚寅增注”的作者;刘辰翁删节、评点李壁注《王荆文公诗》元大德五年王常刊本,保存了宋本的主要内容,其价值不可轻易贬低;大德十年毋逢辰刊本等试图复原宋本原貌,于注文内容一无所增;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朝鲜活字本虽相当忠实地保存了宋“庚寅增注”本的原貌,但宋本有而朝鲜本无的注文,并不在少数;至于朝鲜本只保留刘辰翁评语中正面评价王安石诗和李壁注的内容,而将带有
宋、元之际是我国古代文章学由成立到蓬勃发展的时期。文章的认题、立意理论,是这时期文章学研究中的重要收获之一。本文探讨宋元文章学家提出的认题法、立意法,以及他们在文章评点中表现出来的认题与立意观念,肯定了他们可供操作的认题、立意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文章学意义,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不足。
江湜是晚清时期首开“同光体”先河的重要诗人,艰难的时事和多舛的命运玉成了其以清刚见长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致力于从内容和形式层面展示江诗清刚风格的构成要素和呈现方式,并从时代和个人际遇的角度探讨了形成江诗清刚风格的诸种因缘。
陶渊明的名和字,是东晋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宋书》本传既云。陶潜字渊明”,又引“或云渊明字元亮”之说,遂启后人辨议纷纭。近年许逸民说:“经过数百年的考辨,关于陶渊明的身世也有一些可以作为结论性的意见。”结论之一,即是“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前言,中华书局1986年版),则不绝武断。这个问题前哲朱自清尝归结为“十说”,至今未见突破。兹省枝蔓,厘眉目,
检索是使用数字化资源最基本的功能。检索的原理是,用户输入一字符串,计算机在数字化资源(如网页、WORD文件、数据库等等)中以匹配的方式来搜索,如果匹配上,就可以显示出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我输入的是简体,计算机能否找到繁体甚至异体、通假字。从理论上讲是不可以的,但是很多程序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程序员先做个对照表放到程序的内部,计算机读到一个字,就先到这个表中查,
孔尚任一生著述颇丰,其诗文著作在长期的流布过程中有很多已散佚不传,在袁世硕先生所列的诸种诗文集中,如《宫词百首》、《绰约词》、《会心录》、《石门集》、《祖庭新记》“未见”,《岸堂文集》“今佚”(《孔尚任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7-15页)。按照孔尚任作诗时间的先后,可考或可见的诗文集流传情况如下:较早的应是《鳢堂集》,此集当是孔尚任到淮扬治河之前所作诗文集,早于《湖海集》,邓汉仪《诗观三集》中所收作品当自《鳢堂集》选出。
“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2006--2007年度)的评奖工作,已于7月28日结束。经过本届评委会的投票评选,选出四篇文章获“优秀论文奖”,两篇文章获“优秀论文提名奖”。名单如下:
近些年来,有关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已逐渐成为百年文学史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普遍超越了既往对此期文学史著作出简单的价值评判的惯性,而深入到产生这些史著背后的图景和生态。其中一些学者常以“体制内”、“体制化”等词来描述此期文学史的生产模式。这些提法无疑具有很高的启发价值,但对于这种生产模式动态的演进历程,研究者则尚未予以清晰的揭示。事实上,“体制化”文学史生产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演练,方可能获取体制的认可。
《旧唐书》卷七二《刘孝孙传》云:"孝孙弱冠知名,与当时辞人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绍、庾抱、庾自直、刘斌等登临山水,结为文会。"其实,这里提到的文友"蔡君和",是"蔡君知"之误。
《柳宗元集》卷二有《愈膏肓疾赋》,但很多学者认为《愈膏肓疾赋》不是柳作,理由是"肤浅不类柳文",如何肺认为"其词气似柳少作,未谨洁奥峭耳"。《愈膏肓疾赋》内容正如题解所言,是就《左传》著名的"膏肓"典故而论治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