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价值有很多要素,比如新、短、快、活、强;再比如及时、贴近、实用……等等。但是,首先要好看,有人读,这是1,其他要素都是后面的0,没有可读性这个1,再多的0也是白搭,经济报道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研究怎样提高可读性的问题。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在媒体竞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经济报道枯燥乏味,报道几乎是一种模式的简单重复,可读性差。经济报道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 有人认为这是个形式问题,如文笔要好、写得要生动;把可读性简单地等同为趣味性、生动性。其实,研究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首先要清楚经济报道不可读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这里既有新闻报道的共性规律,也有经济报道的个性特征。
不可读的表现:
经济报道不可读的表现有很多,但比较突出的是,读者看后仍然不明事理。事者,事情(非动态报道)、事件(动态报道)。理者,条理(事物的发展过程)、道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事无理。
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只罗列事实,没有分析;或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或信息不全面,或者信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我们的报道仅限于就事论事,给读者说不清市场变化的来龙去脉,讲不清市场变化的发展规律,读者肯定是不会满意的。
2.有理无事。
在一些经济报道里,读者只看到生硬的政策措施,看不到落实政策措施过程中出现的生动的新闻事件。只看到抽象的经济理论,看不到经济理论指引下实践者丰富多彩的创造,看不到理论是从什么实践中总结处理的。只看到空洞的市场预测,看不到支撑这些预测的丰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3.有事无人。
我们这里讲的人,是指做事的人,说事的人,看事的人。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只有对经济工作、经济事件的叙述,看不到做工作的人,见不到经济事件的主人公。只有记者在那里说事、议论、抒情,看不到权威人士的信息发布,听不到业内人士的切身感受,更看不到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4.有理无文。
文者,文采。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强调政治性、指导性,语言生硬,读者只能硬着头皮阅读;忽视实用性、服务性,工作味、宣传味、广告味太重,鲜活的事实、生动的语言太少,没有文采,结果读者不能悦读。
5.生搬概念。
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常常只看到一些经济学概念、术语,但多数读者不清楚其准确含义;只看到一些经济组织的简称,但多数读者不清楚这些组织是干啥的;甚至只能看到一些英语字母的缩写,但多数读者不懂英语,或者是一知半解。
6.堆砌数字。
在经济报道里,数据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一些经济报道里,一篇千字文会有上百个甚至更多的数字,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数字的新闻价值表达的不清楚。或者游离主题,或者相互矛盾,或者关系不清,总之是让人看不懂、不想看。
存在问题的原因
经济报道不可读的表现有很多,深藏其后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有的在操作层面体现,有的是采编人员整体素质的原因。归纳一下,列出以下几个方面。
1.不掌握大局。
胸中无大局,笔下难有理。我们讲的大局应该包括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各类市场的情况等。经济报道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编人员不掌握大局,所以把握不了新闻价值,就写不出可读性强的经济报道来。
2.不了解下情。
这里说的下情,是指基层的工作动态,市场的微观变化,各类市场主体的运行状态等。由于采编人员的作风问题或者能力问题,造成采访不深入,事实不清楚,长期下去,对基层、对企业、对市场一线的情况就不了解。由于不了解下情,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就采写不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读性强的经济报道。
3.不关注市场。
我们的一些采编人员,眼睛盯着领导,脚步远离市场。殊不知,国家的经济政策落实的如何,最终要在市场上得到检验,各类经济问题的形成最初是在微观市场上显现。但是,我们的一些采编人员就是不关注市场,所以,就不能见微知著,就不能生动活泼,所写的经济报道就不能让须臾离不开市场的读者喜闻乐见。
4.不关心群众。
事实上,我们的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不可读,不受广大读者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采编人员心中没有群众,不关注群众的喜怒哀乐,听不到群众的呼声,看不到群众的需求,你不关心群众,自然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5.不善于表达。
除了内容制造这些原因,还有个方面就是不善于表达,在稿件的包装上没下多少功夫。标题制作、谋篇布局、语言锤炼、字句推敲、图表使用、图文互补,包括版面安排,发稿时机等等,这些因素不能综合起来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吸引读者眼球。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习政策、把握大局。深入采访,掌握下情。学习理论、掌握方法。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这个问题另文研究。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在媒体竞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经济报道枯燥乏味,报道几乎是一种模式的简单重复,可读性差。经济报道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 有人认为这是个形式问题,如文笔要好、写得要生动;把可读性简单地等同为趣味性、生动性。其实,研究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首先要清楚经济报道不可读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这里既有新闻报道的共性规律,也有经济报道的个性特征。
不可读的表现:
经济报道不可读的表现有很多,但比较突出的是,读者看后仍然不明事理。事者,事情(非动态报道)、事件(动态报道)。理者,条理(事物的发展过程)、道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事无理。
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只罗列事实,没有分析;或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或信息不全面,或者信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我们的报道仅限于就事论事,给读者说不清市场变化的来龙去脉,讲不清市场变化的发展规律,读者肯定是不会满意的。
2.有理无事。
在一些经济报道里,读者只看到生硬的政策措施,看不到落实政策措施过程中出现的生动的新闻事件。只看到抽象的经济理论,看不到经济理论指引下实践者丰富多彩的创造,看不到理论是从什么实践中总结处理的。只看到空洞的市场预测,看不到支撑这些预测的丰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3.有事无人。
我们这里讲的人,是指做事的人,说事的人,看事的人。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只有对经济工作、经济事件的叙述,看不到做工作的人,见不到经济事件的主人公。只有记者在那里说事、议论、抒情,看不到权威人士的信息发布,听不到业内人士的切身感受,更看不到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4.有理无文。
文者,文采。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强调政治性、指导性,语言生硬,读者只能硬着头皮阅读;忽视实用性、服务性,工作味、宣传味、广告味太重,鲜活的事实、生动的语言太少,没有文采,结果读者不能悦读。
5.生搬概念。
在一些经济报道里,常常只看到一些经济学概念、术语,但多数读者不清楚其准确含义;只看到一些经济组织的简称,但多数读者不清楚这些组织是干啥的;甚至只能看到一些英语字母的缩写,但多数读者不懂英语,或者是一知半解。
6.堆砌数字。
在经济报道里,数据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一些经济报道里,一篇千字文会有上百个甚至更多的数字,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数字的新闻价值表达的不清楚。或者游离主题,或者相互矛盾,或者关系不清,总之是让人看不懂、不想看。
存在问题的原因
经济报道不可读的表现有很多,深藏其后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有的在操作层面体现,有的是采编人员整体素质的原因。归纳一下,列出以下几个方面。
1.不掌握大局。
胸中无大局,笔下难有理。我们讲的大局应该包括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各类市场的情况等。经济报道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编人员不掌握大局,所以把握不了新闻价值,就写不出可读性强的经济报道来。
2.不了解下情。
这里说的下情,是指基层的工作动态,市场的微观变化,各类市场主体的运行状态等。由于采编人员的作风问题或者能力问题,造成采访不深入,事实不清楚,长期下去,对基层、对企业、对市场一线的情况就不了解。由于不了解下情,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就采写不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读性强的经济报道。
3.不关注市场。
我们的一些采编人员,眼睛盯着领导,脚步远离市场。殊不知,国家的经济政策落实的如何,最终要在市场上得到检验,各类经济问题的形成最初是在微观市场上显现。但是,我们的一些采编人员就是不关注市场,所以,就不能见微知著,就不能生动活泼,所写的经济报道就不能让须臾离不开市场的读者喜闻乐见。
4.不关心群众。
事实上,我们的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不可读,不受广大读者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采编人员心中没有群众,不关注群众的喜怒哀乐,听不到群众的呼声,看不到群众的需求,你不关心群众,自然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5.不善于表达。
除了内容制造这些原因,还有个方面就是不善于表达,在稿件的包装上没下多少功夫。标题制作、谋篇布局、语言锤炼、字句推敲、图表使用、图文互补,包括版面安排,发稿时机等等,这些因素不能综合起来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吸引读者眼球。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习政策、把握大局。深入采访,掌握下情。学习理论、掌握方法。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这个问题另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