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宽:丹心如炽的“共和国情结”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前宽,著名导演,我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总导演。李前宽的影片集中在重大革命题材领域,作为时代的歌手,他敢揽历史风云于电影镜头的聚焦点上,重构了新中国充盈着蓬勃生机的“当代历史镜像”。在5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他为观众留下了《佩剑将军》《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众多经典主旋律作品,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8月12日,这位在影坛耕耘一生的老艺术家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把镜头聚焦国家命运和民族沧桑
   1941年,李前宽出生于辽宁大连,因受到父兄姐姐热爱艺术的熏陶,李前宽自幼养成了两个兴趣点:爱画画与泡电影院。好电影他会多次连场观看。在父亲买给他的一块小黑板上,他画的第一幅画就是天安门。这或许是命运的一种预示与巧合吧,他后来拍摄的一系列影片都是以天安门为蓝本。
   1959年,李前宽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专业。他的志向是:努力拍好革命历史故事和新中国的故事。如其自述:“为的是让我们以一颗红旗下长大的赤子之心,为历史说几句公道话,为社会主义电影画廊增添新形象,以启迪人民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民族、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国家。”
   1964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1981年,李前宽和当时同在长影厂的导演、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肖桂云首次携手,合作执导了以描写淮海战役序幕为背景的影片《佩剑将军》。此后,李前宽与肖桂云这两个名字,便紧紧地连在一起。
  
   《开国大典》成为经典之作
   在李前宽和肖桂云合作执导的众多影片中,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要数《开国大典》。李前宽曾回忆说:“当知道《开国大典》的本子给我们之后,心情非常激动,随之而来的就是特别大的压力。我们的创作时间总共只有一年,一开始我们试图搭建一个开国大典的场景,这就需要一年,成本高达500万元,等于当时拍一部电影的成本。除了展示开国大典的庄严仪式,还要同时展现东北战场、平津战役、淮海战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重大战役。有好心人劝我不要自讨苦吃,但我觉得这个题材就像一种无形的磁力在吸引着我。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片子拍好,为共和国40周年献礼。”于是李前宽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历史资料片参与创作。将历史的真实与电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变成新的镜头语言,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真实性与假定性、纪实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纪实美学风格,赋予影片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令人耳目一新。
   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是影片最重头的一场高潮戏。李前宽在这场戏中“以静制动”,用庄严神圣的“静场”突出毛主席率众开国元勋健步登上城楼的形象,逆光拍下他们的身影铺洒在台阶上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新中国诞生的宏大主题。
   该片一举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作为红色电影的经典之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部影片放到今天仍不会过时,年轻观众依旧可以通过这部作品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被片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领袖的智慧风采所感染。”
  
   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开国大典》开创了主旋律影片的先河。如何突破人物塑造的藩篱,是非常考验导演功力的。影片众多人物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物塑造得如何,关系著全片的成败。《开国大典》对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物没有进行脸谱式的简单抑贬,而是将他们反历史潮流,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顺应历史的发展,所以不可能不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艺术的阐释。而表现毛泽东时,除了表现他指挥若定的一面,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毛泽东在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镜头里叶子龙推开门一看,毛主席打呼噜睡着了,胜券在握,也不知多少日子没睡觉了,那边还在打仗,他睡着了,坐在地图下边睡着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开国大典》获得成功后,李前宽和肖桂云又导演了《决战之后》《重庆谈判》《七七事变》《星海》等影片,从中都可以看到导演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越是严肃的历史题材影片,越要注重人物塑造,注重表现人物情感,努力拍得大气潇洒;同时,非常注意捕捉生动的细节,通过许许多多的闪光点,来刻画人性,增强影片的魅力。
  
   以德为先的人格魅力
   李前宽导演生前回忆起北京电影学院章泯院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章泯院长说:“先贤为我们留下一句话叫‘德才兼备’,为何把‘德’放在‘才’的前面?因为德比才更重要,没有德再有才也得不到人民的尊重,也成就不了艺术家。”李前宽导演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比如,有一次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去香港的活动,李前宽知道这些活动对演员会有一些帮助,就注重一老一少的搭配,尽量给大家机会。
   除了提携新人,李前宽导演还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他曾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和国际文化交流,多次担任国内外电影节评委和主席。他建言献策建立了“电影频道”和 “中国电影博物馆”,促成了由国务院出台的九号文件“关于繁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十项措施”。李前宽曾说,只要能推动中国电影发展,他都愿意摇旗呐喊,出力助威,共同打造中国电影大国,积极迈向电影强国。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在50余载与光影相伴的流金岁月中,李前宽导演以独特的史诗风格、情真意切的笔触描绘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行者,关照民族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为社会奉献出大量有思想、有温度、有筋骨的精品力作。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精神品格,将永远铭记于中国电影的史册。
  李前宽精彩语录
   1.一个电影人要他的梦想成功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必须要有巨大的付出。电影人就是要用作品说话,让作品体现你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情怀。
   2.我是按照艺术规律塑造历史人物,这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追求。
   3.很庆幸自己的一生选择了电影,而导演就是要以极大的热情,把创造历史的主体和电影艺术庄严地融合,让创作银幕辉煌成为一种自觉,以极大的才情调动一切手段,这样才能在银幕上点燃精神的火把。
其他文献
我一直觉得,南方的海和北方的雪一样,充满了无限的文艺色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话题。家乡处在不南不北的中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它们心向往之。那时的冬天,也有机会遇到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而去远方看海,对于家境普通的我来说,始终是遥不可及的。   家门口的右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泛着金色的涟漪。一到夏天,我喜欢悠闲地躺在河边,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我幻想自己躺在金黄的沙滩上,将双脚伸进河里用力拍打。溅起的水花
期刊
一个朋友问我,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特别关键的时刻,做对了关键的决策?   我想了想,想起高二暑假的事。   我记得,暑假前公布成绩,我的数学是29分,满分150分。暑假开始,有一次补课,我借后座男生的作业抄,他只有一個最终答案,问他解题过程,他当着很多人的面笑了:“说了你也听不懂。”   那就是少女的至暗时刻。   我直到今天都记得那一瞬间的难堪、崩塌、自卑、惭愧、无能为力、无法反驳。  
期刊
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各式各样的绘画和雕塑。这些作品只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小部分,但足以显示出艺术家们艺术风格上的千差万别。  围绕着艺术,人们展开了持久不断的争论——如何创作艺术、艺术应该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要有艺术。比如说,有些人认为画作应该忠实于生活,但还有很多艺术家想要创作更有想象力的作品——特别是今天我们可以用照片来记录事物的外貌。  在过去,艺术家们通过法庭诉讼,甚至通过决斗来捍卫自
期刊
女儿阿尔姗娜难得度过一个休闲的暑假,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翻闲书,或者一个人摆弄玩具。我看她无聊,问她想不想像别人家孩子那样,暑期学学跳舞、唱歌或者钢琴?她立刻回我:“妈妈,我什么也不想学,我就想看书。”说完又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天天待在家里,不出门玩儿?”我说:“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想出去,外面那么吵。”她立刻接过去:“妈妈,我也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   我笑起来,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她果然
期刊
马丁准备在西雅图巴拉德北街开发一座五层商用楼,早就设计好了图纸,没想到拆迁的时候,却遇到了钉子户梅斯菲尔德。   梅斯菲尔德住的这座两层小楼建于1900年,90多平方米。本来是梅斯菲尔德母亲的房子,照顾老人离世后,她便住到了这里。   梅斯菲尔德的固执,让马丁很头疼。他先是耐心劝梅斯菲尔德搬离,因为随着城市的改造,房子的附近有垃圾车,总是发出轰隆隆的噪音,这地方已经不适合居住。梅斯菲尔德却说:
期刊
那是在我读高二的时候。我忘了是哪个影院也忘了是哪部电影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爸爸那天所做的事。  一群人在排隊,等着买票。我本能地寻找着队伍的后面,然后朝那个方向走去。但是爸爸呢?他直接绕过他们向前走!我停了一下,以为他会看到,然后回来和我一起排队。但爸爸朝我挥了挥手,继续往前走。  我不情愿地跟着。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皱眉和指责的目光。我们一路走过时,排队的人都用谴责的眼光瞪着我们。我真的是太尴尬了。
期刊
好像只有一個词能和“永恒”这个词语紧紧地绑在一起——“爱”。唯有真爱能够永恒,那些物质的、虚假的,都会被时间侵蚀,最后化成云烟。   “你真的爱我吗?”   时间是一切的答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会知晓,我对你的爱是永恒的存在。   真的爱,不会在时间的河流里被泥沙磨损;真的爱,会酿出世上最香醇的酒,睡前品尝后与美梦相伴;真的爱,我不说出口,你也能感受到;真的爱,我若说出口,那全世界必定在绽放烟
期刊
阅读一本好书,像浸泡在温泉中,酣畅淋漓,心醉神迷,带给我这样感受的,唯有《围城》。  一方面,我赞叹作者刻画人物一针见血,又不至于夸张;另一方面,我为自己某些人性的弱点或多或少遭到作者赤裸裸地披露而惶恐不安,这得益于作者用高超的技巧来记叙事情,却不评论,从而触发读者的心理反应,使读者自己生出批判的意义来。  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买红薯的举动,这件事总让人揣测他自私、吝啬的性格,却又惊觉,若这是当时
期刊
我们村有很多树,大风天,暴雨倾盆,母亲披上一块塑料布,迎着风雨出门。风雨摇曳,有一些镜像总能在心中瞬间复原。母亲捡来的柴火一直堆在家门口,杨树、柳树、苦楝树的枝条,被乡间来来去去的风风干,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升起我家袅袅不绝的炊烟。     在村庄的《柴薪谱》上,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可以拿来当柴烧。再早些,可以到收割后的麦田里割麦茬,人蹲在地上,沿着长长的田垄。一行行,一棵棵,也算是物尽其用。  
期刊
土豪是初冬的时候来我家的。朋友家附近的流浪狗生了一窝小狗,它是其中一只。   对于一只土狗来说,有趣的名字是件好事儿,给它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晚上出门遛它,一路上净遇见“熟人”跟它打招呼:“你都在外面玩一天了,还没玩够呀?”“带你出来玩,你开心吧!”那些人是它一只“朋友”的主人,我们都不认识。   土豪平时睡在门口的地垫上,门铃一响或者有人敲门,它就跳起来叫一声,恨不得自己去开门。每天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