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讲话,我似乎直到2000年悉尼才有了一些相对清晰的记忆。虽然也置身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现场,但是居然啥也想不起来了。其实,何止1996年啊,年代更近一些的雅典,也没有痕迹了。开闭幕式上的讲话很讲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开幕式致辞不得超过3分钟,其内容必须提及顾拜旦先生等等。闭幕式讲话无非是感谢和感动吧,最直接的功效是为奥运会给出评语,东道主很在意的。
悉尼,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救赎之地,萨马兰奇慷慨地给出了“the best”这个最高级评价。也许这就是我记住悉尼闭幕式讲话的原因吧,萨马兰奇甚至在讲话中模仿澳大利亚人浓重的口音说出了一句赢得全场热烈回应的问候——“Good day!”2000年,一届夏季奥运会的成功让国际奥委会可以暂避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给个“the best”完全值得,悉尼奥运会也真的很棒。
2008年,北京。罗格先生为奥运会作结时使用的评语是“These were truly exceptional Games!”英文表达面向世界,我们需要一个中文语义。国际奥委会遵循惯例与我沟通,这是个好词,直接翻译可以是“真正的与众不同”,显然没有气势,几经沟通之后,“无与伦比”这个中国式的表达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了。13亿中国人的诚恳努力配得上这个词,皆大欢喜。
这一次轮到伦敦了,闭幕当天上午,国际奥委会照例举行发布会,罗格先生表达感佩之情,与世界分享非常个人化的奥运感受。因为要解说闭幕式,我格外关心罗格先生会选用怎样的词语评价伦敦,英国报章的标题几乎一致,大家提取出了“absolutely fabulous ”,直译就是“绝对难以置信”。罗格先生还有另外一句话,认同伦敦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注入的新内容和新活力。这就是国际奥委会对于伦敦的正式评价吗?我们好像和英国人一样都很在意的。开幕式前3小时,我拿到了罗格以及科勋爵闭幕式讲话的文本,我先翻看了罗格的讲话稿,像北京时的文稿一样,评价是单起一行,句式也基本一致“These were XXXXXXXX games!”的确,我手中的文本就是在最关键处打上了一连串的“X”,评价要等到最后一刻的。
坐在评论席上,我始终有些小小的不安,还是那个评价的事情在困扰我。按照翻译好的稿子可以稍慢两拍跟着两位发言者给观众中文意思,可是那些XXXXX怎么办啊?如果罗格先生说出一个微妙的词语,一时无法在现场准确表达,我是无法躲闪的。绚烂的歌唱终于暂告段落,致辞时刻来临了。我竖着耳朵,听着每一句话,格外小心看是不是有临场增加的即兴之词。一句句向前推进着,几乎每一个无形的感叹号后面都是掌声应和。
终于到了XXXXX这一行,罗格先生明显沉吟了片刻,我那一刻居然没有了丝毫紧张,happy and glorious games,我就像是一个担心听力考试的学生遇到了难度不大的题目一样,如蒙大赦,脱口而出,“欢乐与荣耀的奥运会”,紧接着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同事,肯定的回应化作鼓励状的竖起的大拇指。
没有最高级,只是淡淡的“欢乐与荣耀”,如此的定义存留到最后一刻,想必国际奥委会还是会征求伦敦奥组委意见的,达成一致并不难,也无需在翻译上多费周折。我清晰地记得四年前,北京奥运会闭幕当日,伦敦市长伯瑞斯站在鸟巢前特意说过一段话,英国人要一个轻松氛围的奥运会,这是相对于北京而言的。4年后,他们实现了这份心愿吗?只有亲自在伦敦体验过后才能给出答案的,站在东道主立场上“欢乐”和“荣耀”一并拥有了。
本以为英国人很在意国际奥委会的评价,闭幕第2天的报章头版上还不纷纷使用这一关键词。居然,没有一家引用这一评价,《泰晤士报》的标题是《通向里约之路》,用闭幕当天的男子马拉松比赛行过伦敦街头的照片盛赞这座奥林匹克城市,并引用了1948年伦敦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博格利勋爵的一段名言,“奥林匹克精神曾经在此短暂停留,再一次向世界表达了,凡是从伟大的运动节日中被感染的人们,今后将继续被运动激励”。《每日电讯报》的大标题是《感谢,已经是一场大爆炸》,配发的评论是《两个星期的盛况远远超过我们的最狂野的梦想》。《独立报》的标题很像我们时下的语风,《就这样结束,亲们!》。
不再一一例举,罗格先生的评语被彻底淹没在英国人欢乐的情绪之中,他们不遗余力地用五十年间的音乐文明向世界表明,这里是英国,一个至今还在深深影响世界的国度,哪怕经济正处在80年来最为困顿的危机之中;哪怕开幕前若干天安保出现惊天漏洞,部队匆忙补台;哪怕为了金牌也会穷尽所有手段,被人指摘。
这是一届被经济学家预测只能给经济增长带来不过0.2%拉升作用的奥运会;这是一届门票销售存在重大漏洞的奥运会,以至于里约都会表达,有办法可以让体育场坐满;这是一届执着于要将混乱的伦敦东区改天换日的奥运会;这是一届要让英国的孩子们重新爱上竞技体育的奥运会,因此才有了“奥运遗产大使”这个不设薪水的政府新职位,科勋爵担此重任,卡梅隆称其最有与之相配的“内心和大脑”;这也是一届显示隔阂与对立的奥运会,在奥林匹克精神普照之下,这个世界中的任何影子都会投射在奥运会之中,不必大惊小怪,奥运会就是世界的映照,在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无数次地回到现实之中。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悉尼,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救赎之地,萨马兰奇慷慨地给出了“the best”这个最高级评价。也许这就是我记住悉尼闭幕式讲话的原因吧,萨马兰奇甚至在讲话中模仿澳大利亚人浓重的口音说出了一句赢得全场热烈回应的问候——“Good day!”2000年,一届夏季奥运会的成功让国际奥委会可以暂避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给个“the best”完全值得,悉尼奥运会也真的很棒。
2008年,北京。罗格先生为奥运会作结时使用的评语是“These were truly exceptional Games!”英文表达面向世界,我们需要一个中文语义。国际奥委会遵循惯例与我沟通,这是个好词,直接翻译可以是“真正的与众不同”,显然没有气势,几经沟通之后,“无与伦比”这个中国式的表达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了。13亿中国人的诚恳努力配得上这个词,皆大欢喜。
这一次轮到伦敦了,闭幕当天上午,国际奥委会照例举行发布会,罗格先生表达感佩之情,与世界分享非常个人化的奥运感受。因为要解说闭幕式,我格外关心罗格先生会选用怎样的词语评价伦敦,英国报章的标题几乎一致,大家提取出了“absolutely fabulous ”,直译就是“绝对难以置信”。罗格先生还有另外一句话,认同伦敦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注入的新内容和新活力。这就是国际奥委会对于伦敦的正式评价吗?我们好像和英国人一样都很在意的。开幕式前3小时,我拿到了罗格以及科勋爵闭幕式讲话的文本,我先翻看了罗格的讲话稿,像北京时的文稿一样,评价是单起一行,句式也基本一致“These were XXXXXXXX games!”的确,我手中的文本就是在最关键处打上了一连串的“X”,评价要等到最后一刻的。
坐在评论席上,我始终有些小小的不安,还是那个评价的事情在困扰我。按照翻译好的稿子可以稍慢两拍跟着两位发言者给观众中文意思,可是那些XXXXX怎么办啊?如果罗格先生说出一个微妙的词语,一时无法在现场准确表达,我是无法躲闪的。绚烂的歌唱终于暂告段落,致辞时刻来临了。我竖着耳朵,听着每一句话,格外小心看是不是有临场增加的即兴之词。一句句向前推进着,几乎每一个无形的感叹号后面都是掌声应和。
终于到了XXXXX这一行,罗格先生明显沉吟了片刻,我那一刻居然没有了丝毫紧张,happy and glorious games,我就像是一个担心听力考试的学生遇到了难度不大的题目一样,如蒙大赦,脱口而出,“欢乐与荣耀的奥运会”,紧接着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同事,肯定的回应化作鼓励状的竖起的大拇指。
没有最高级,只是淡淡的“欢乐与荣耀”,如此的定义存留到最后一刻,想必国际奥委会还是会征求伦敦奥组委意见的,达成一致并不难,也无需在翻译上多费周折。我清晰地记得四年前,北京奥运会闭幕当日,伦敦市长伯瑞斯站在鸟巢前特意说过一段话,英国人要一个轻松氛围的奥运会,这是相对于北京而言的。4年后,他们实现了这份心愿吗?只有亲自在伦敦体验过后才能给出答案的,站在东道主立场上“欢乐”和“荣耀”一并拥有了。
本以为英国人很在意国际奥委会的评价,闭幕第2天的报章头版上还不纷纷使用这一关键词。居然,没有一家引用这一评价,《泰晤士报》的标题是《通向里约之路》,用闭幕当天的男子马拉松比赛行过伦敦街头的照片盛赞这座奥林匹克城市,并引用了1948年伦敦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博格利勋爵的一段名言,“奥林匹克精神曾经在此短暂停留,再一次向世界表达了,凡是从伟大的运动节日中被感染的人们,今后将继续被运动激励”。《每日电讯报》的大标题是《感谢,已经是一场大爆炸》,配发的评论是《两个星期的盛况远远超过我们的最狂野的梦想》。《独立报》的标题很像我们时下的语风,《就这样结束,亲们!》。
不再一一例举,罗格先生的评语被彻底淹没在英国人欢乐的情绪之中,他们不遗余力地用五十年间的音乐文明向世界表明,这里是英国,一个至今还在深深影响世界的国度,哪怕经济正处在80年来最为困顿的危机之中;哪怕开幕前若干天安保出现惊天漏洞,部队匆忙补台;哪怕为了金牌也会穷尽所有手段,被人指摘。
这是一届被经济学家预测只能给经济增长带来不过0.2%拉升作用的奥运会;这是一届门票销售存在重大漏洞的奥运会,以至于里约都会表达,有办法可以让体育场坐满;这是一届执着于要将混乱的伦敦东区改天换日的奥运会;这是一届要让英国的孩子们重新爱上竞技体育的奥运会,因此才有了“奥运遗产大使”这个不设薪水的政府新职位,科勋爵担此重任,卡梅隆称其最有与之相配的“内心和大脑”;这也是一届显示隔阂与对立的奥运会,在奥林匹克精神普照之下,这个世界中的任何影子都会投射在奥运会之中,不必大惊小怪,奥运会就是世界的映照,在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无数次地回到现实之中。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