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戌岁杪,一位朋友问我,明年是萧乾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你不写点什么?我说我想写的都写过了。说来也巧,就在此后的不久,我在一页没有报眉没有日期、发黄发脆的旧报纸上,读到萧乾20世纪50年代初的两则轶事,觉得十分新鲜:一则是当时某英文报刊约老舍写篇短文,老舍当时手边事多,委托萧乾代笔。文章发表后,老舍收到二十元稿费,转给萧乾。萧乾婉谢璧还。后来老舍留下一半,将另一半再送萧乾,萧乾收了。另一则是某年巴金进京开会,曹禺请客。曹问巴金还想请谁作陪,巴金点名萧乾。酒足饭饱,俟曹禺去柜台买单时,发现萧乾已悄悄地把账结了。曹禺当时颇尴尬,后来与人提起萧乾时,说了个“滑”字。这“滑”有据,“反右”时,曹禺曾在一篇文章中批评萧乾说:“过去,他曾在浑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条泥鳅。”走笔至此,我忽然想起1996年萧乾在我册页上的题词:“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记得我当时向他讨教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说假话是没良知,但有些真话说了又要掉脑袋,我不干。”相映成趣的是,文洁若给我题的是唐·孙樵句:“道人所不道,到人所不到。”我想萧乾說的是心里话,是真话,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萧乾幽默,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自撰的墓志铭:“死者是度过平凡一生的平凡人。平凡,因为他既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个坏蛋。他幼年是从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受过鞭笞、饥饿、孤独和凌辱。他有时任性、糊涂,但从未忘过本。他有一盏良知的灯,它时明时暗,却从没熄灭过。他经常疏懒,但偶尔也颇知努力。在感情漩涡中他消耗—浪费了不少精力。中年遭受过沉重打击,如晴天霹雳。他从不想做官,只想织一把丝,酿一盅蜜。历史车轮,要靠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人来推进,他希望为此竭尽绵力。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志向。他是微笑着离去的,因为他有幸看到了恶霸们的末日。”行文款款,自白真真,今日读来,意味深深。
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结识萧乾、文洁若夫妇的,近三十年来我为他们编辑、出版过五本书。24年前为他们伉俪编了本散文合集《旅人的绿洲》,书名是我起的,萧乾说“雅而当”,24年后我又为他们编了本合集《砚田内外》,书名也是我起的。去年岁末,我登门送样书,文洁若十分高兴。时下,文洁若先生已是寿登九二的老人了,精神相当矍铄,思维清晰,说话中气仍然很足,大概因常年伏案所累,背有点弯,行走须用助行器了。一双儿女均在国外,她仍坚持独居,坚决不用保姆,笔耕不辍;然而,还需应付慕名而来的书友签名和索字者,有点苦不堪言。她对我多次说过,她之所以不喜欢用阿姨,因写作要静心,“不习惯有人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文先生淡泊名利,当年她把与萧乾辛苦数载译就的《尤利西斯》的稿费全部捐给了萧乾先生倡办的《世纪》杂志,而他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的俭朴,在物质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只求饱暖足矣。记得她米寿那年,我想组织几位朋友写一组文章,在我主持的民刊《百家湖》上热闹一下,因她坚决反对作罢。她说自己没有多大本事,但有自知之明。她对我说,有一年过生日,友人送来一个大蛋糕和一大堆水果,她一人吃也吃不了,又舍不得扔掉,不得不花钱打的送朋友。她历来认为浪费是犯罪。这让我想起1995年她来南京搞签售,我送她一只花篮到宾馆,次日一早她要到上海,舍不得把花篮丢下,就把花篮捧到上海,以我的名义送给巴金,以便代我向巴金组稿。
近年,文洁若喜欢用毛笔写字,修身养性。我去送《砚田内外》样书时,她主动提出为感谢编辑部几位同志辛劳,用毛笔写唐诗宋词以赠。字是写在花笺上的,一律竖写繁体,当她写到“華”字时,忘记繁体写法,我说就写简体算了,她说那怎么行,不合规范了,非搬出大词典来查一下不可。因她边写边与我说话,在题上款时一不小心,将一个字笔画多写了一横,我请她加粗“二横合一”得了。她说那多难看,对人又不尊重,非用修正带将多写的一横消去;可她手边偏偏没有可用的修正带,在抽屉里翻出使用过的残带,粘来粘去,至少用了两分钟才把页面弄整洁。她那种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令我想起当年读她《旅人的绿洲》原稿,全是手写,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偶有笔误必用修正液更正,或挖补剪贴得天衣无缝。殊不知刻下她用的写字台很小,我印象中还是当年萧乾翻译《尤利西斯》时用的那张,台面堆满书报、文稿和笔墨纸砚,好在写字台上有只类似放电脑键盘用的可以推拉的抽屉,她用一块木板铺在抽屉上,那几首唐诗宋词就是伏在那块小木板上写就的。我见她桌上物件较乱,表示要帮她理一下,她摇摇手:“不用不用,你一理我要找的东西就找不到了。”
当我告别时,她忽然说:“张昌华,慢走。送你一件萧乾的遗物作纪念。”说着从柜中取出一顶她当年为萧乾织的深蓝色西瓜皮似的毛线绒帽。我郑重地接过,马上戴在头上,她看了笑了笑说:“挺好看,挺好看!”又幽默地说:“这可不是右派的帽子。”
回家后,我戴着这顶帽子照了张相寄给她,并写信告诉她:“我很喜欢这帽子,有温度,有念想。”
丹青难写是精神。
2019年元旦
(作者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
萧乾幽默,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自撰的墓志铭:“死者是度过平凡一生的平凡人。平凡,因为他既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个坏蛋。他幼年是从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受过鞭笞、饥饿、孤独和凌辱。他有时任性、糊涂,但从未忘过本。他有一盏良知的灯,它时明时暗,却从没熄灭过。他经常疏懒,但偶尔也颇知努力。在感情漩涡中他消耗—浪费了不少精力。中年遭受过沉重打击,如晴天霹雳。他从不想做官,只想织一把丝,酿一盅蜜。历史车轮,要靠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人来推进,他希望为此竭尽绵力。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志向。他是微笑着离去的,因为他有幸看到了恶霸们的末日。”行文款款,自白真真,今日读来,意味深深。
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结识萧乾、文洁若夫妇的,近三十年来我为他们编辑、出版过五本书。24年前为他们伉俪编了本散文合集《旅人的绿洲》,书名是我起的,萧乾说“雅而当”,24年后我又为他们编了本合集《砚田内外》,书名也是我起的。去年岁末,我登门送样书,文洁若十分高兴。时下,文洁若先生已是寿登九二的老人了,精神相当矍铄,思维清晰,说话中气仍然很足,大概因常年伏案所累,背有点弯,行走须用助行器了。一双儿女均在国外,她仍坚持独居,坚决不用保姆,笔耕不辍;然而,还需应付慕名而来的书友签名和索字者,有点苦不堪言。她对我多次说过,她之所以不喜欢用阿姨,因写作要静心,“不习惯有人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文先生淡泊名利,当年她把与萧乾辛苦数载译就的《尤利西斯》的稿费全部捐给了萧乾先生倡办的《世纪》杂志,而他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的俭朴,在物质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只求饱暖足矣。记得她米寿那年,我想组织几位朋友写一组文章,在我主持的民刊《百家湖》上热闹一下,因她坚决反对作罢。她说自己没有多大本事,但有自知之明。她对我说,有一年过生日,友人送来一个大蛋糕和一大堆水果,她一人吃也吃不了,又舍不得扔掉,不得不花钱打的送朋友。她历来认为浪费是犯罪。这让我想起1995年她来南京搞签售,我送她一只花篮到宾馆,次日一早她要到上海,舍不得把花篮丢下,就把花篮捧到上海,以我的名义送给巴金,以便代我向巴金组稿。
近年,文洁若喜欢用毛笔写字,修身养性。我去送《砚田内外》样书时,她主动提出为感谢编辑部几位同志辛劳,用毛笔写唐诗宋词以赠。字是写在花笺上的,一律竖写繁体,当她写到“華”字时,忘记繁体写法,我说就写简体算了,她说那怎么行,不合规范了,非搬出大词典来查一下不可。因她边写边与我说话,在题上款时一不小心,将一个字笔画多写了一横,我请她加粗“二横合一”得了。她说那多难看,对人又不尊重,非用修正带将多写的一横消去;可她手边偏偏没有可用的修正带,在抽屉里翻出使用过的残带,粘来粘去,至少用了两分钟才把页面弄整洁。她那种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令我想起当年读她《旅人的绿洲》原稿,全是手写,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偶有笔误必用修正液更正,或挖补剪贴得天衣无缝。殊不知刻下她用的写字台很小,我印象中还是当年萧乾翻译《尤利西斯》时用的那张,台面堆满书报、文稿和笔墨纸砚,好在写字台上有只类似放电脑键盘用的可以推拉的抽屉,她用一块木板铺在抽屉上,那几首唐诗宋词就是伏在那块小木板上写就的。我见她桌上物件较乱,表示要帮她理一下,她摇摇手:“不用不用,你一理我要找的东西就找不到了。”
当我告别时,她忽然说:“张昌华,慢走。送你一件萧乾的遗物作纪念。”说着从柜中取出一顶她当年为萧乾织的深蓝色西瓜皮似的毛线绒帽。我郑重地接过,马上戴在头上,她看了笑了笑说:“挺好看,挺好看!”又幽默地说:“这可不是右派的帽子。”
回家后,我戴着这顶帽子照了张相寄给她,并写信告诉她:“我很喜欢这帽子,有温度,有念想。”
丹青难写是精神。
2019年元旦
(作者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