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揽全貌、交叉研究、透视本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z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蒲亨强教授主编的学术专著《江苏地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本著作是近几年关于中国区域音乐研究的典范之作,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对于同样研究此类领域的民族音乐理论学者,在方法论和写作上具有很大借鉴价值。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本著作的特点。
  关键词:地域音乐  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  江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08-02
  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观会有所差异,因而我国各地的传统音乐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近几十年来始终以“研究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文化”为标榜的民族音乐学来说,地域音乐本身就已然成为其标榜的一个天然文化语境。因此,对地域音乐及其文化的研究,不但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而且以地域全貌为研究视角,也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并无法被取代的学术资料。
   在全国的音乐课题研究中,一些先行者已经从区域性的角度切入,并证明了从此角度研究音乐遗产是很有成效的。如武汉音乐学院的杨匡民教授,将湖北省的民歌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进行“三音腔”的色彩研究,再作整体审视。其研究方法与成果在民族音乐界起到了典范作用。杨教授对湖北民歌的区域划分研究成果,甚至被省气象台所采用,分五区预测预报天气。可见,只要研究方法或研究角度正确合理,音乐学科的结论还可以为其他学科所用。
   目前在学术界,关于地域音乐专题研究的专著几乎没有,蒲亨强主编的《江苏地域音乐文化》(以下简称《江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为开此领域的先河,弥补了空白。江苏省一直以文化大省的身份傲立于华夏,其民间音乐遗产同样引人注目,品种丰富、众多杰出民间音乐家、艺术水平高超。《江苏》一书的基本思路正是“对江苏区域性口传音乐进行创新性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实地调查,从音乐学宏观研究角度概括总结出江苏音乐的地域特色和稳态风格形态,以及稳态中体现出的区域性差异,使音乐形态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文化”是该书的重心,本书重点研究了江苏音乐所依存的文化因素,探寻江苏音乐与其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并揭示江苏音乐特色风格之文化机制。
  一、自成体系的内容布局
   纵观《江苏》全书,音乐本体与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构建方式直指全书。该书从苏南、苏北、苏中三大色彩区域的代表乐种以及音乐特色进行论述,其中各区域音乐的审美风格单独列为一篇,一共分为四大篇总共24章,内容之丰富,自成体系。根据该书的写作体例,又可将其大致分为“概况”“特色乐种”“音乐特色”“音乐特色与文化”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概况”,概述本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形式、音乐分布等基本情况,使读者对该区域的音乐环境有一个宏观的综合印象。例如苏南篇的概况中,先从地理学的角度介绍了三大区域的划分原则,苏南指“长江南部富庶的三角洲平原一带”,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接着介绍苏南包括的城市,语言上属于吴语方言区,地势特色等。最后总体介绍了该区的音乐情况——“职业化雅集型乐种特别盛行”,如吴歌、苏州弹词、江南丝竹、十番锣鼓、天宁寺佛乐、茅山道乐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此“概况”虽然只有短短一页的篇幅,却让读者对苏南区域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基本印象,更容易理解后文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特色乐种”,概述该区域音乐品种的基本面貌,并着重分析了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乐种的艺术特色、传承方式、运用场合、音乐功能、流传范围等内容,并透过典型曲例深层剖析其音乐的构成本质。如苏北篇中就全面介绍了徐州赵庄唢呐班音乐,其中旋律特色部分,引入音乐形态学比较前沿的分析法“核腔”概念,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学术深度,更靠近旋律本质;在传承特点部分,也提出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民间音乐传承方式,即“偷学”(剽学)。
   第三部分“音乐特色”,将各乐种的音乐特色加以概括综合,从形态(调试、结构、旋法、装饰音、词曲关系等)和审美风格角度作宏观分析并抽象出全区域的音乐特色。《江苏》第四篇“苏北音乐特色”一章,作者从该色彩區的93首民歌为例作统计分析,先从音阶、调式入手,再从调性、旋法方面分析,最后宏观抽象出苏北音乐“兼具有北方音乐的某些特点,只不过是南音为主还是北音为主的区别罢了”。
   第四部分“音乐特色与文化”,将音乐特色与文化的依存关联进行跨学科研究,找出了与区域音乐特色有内在关联的各文化因素,分析生成关系与具体途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区域音乐特色形成机制和背景原因。书中第四篇“苏南音乐特色与文化”一章,从苏南区域的自然经济地理环境、吴语方言、城镇工商经济、民俗活动、古代诗词、乐种相互影响六大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分析中寻求了与音乐有关联的因素,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了苏南音乐特色形成的背景以及文化机制。
  二、学术团队的写作方式
  《江苏》一书除了主编蒲亨强教授以外,其他撰写人都是他的一批学生。这其中有教授、博士、硕士,因而形成了一个老、中、青共同组成的学术合作梯队。他们当中几乎已经在传统音乐的个案研究中颇有建树,更是民族音乐学领域的新兴动力。这样的群体合作写作方式也提高了《江苏》的学术品位与层次。
  吴祖胜博士撰写的二胡音乐部分,从苏南的民间二胡和专业二胡为切入点,并对苏南二胡与地域民间音乐的渊源进行了思考。梁江歌博士撰写的江苏古琴部分,从苏南拥有的众多古琴流派入手,详细叙述了琴派的历史及传人,最后抽象出各流派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王洁硕士撰写的南通通剧(僮子戏),以“上僮子”仪式的“九表十三圣”为分析重点,还原了耗时三天三夜的祭祀仪式全过程,再将仪式中的特殊执事做了详细的“戏曲音乐因素”分析,寻找了戏曲音乐从祭祀仪式中脱胎独立而成的原因及过程,等等。    《江苏》全书的几位撰写人均分别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以具体的实践成果证明了地域音乐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呈现出了蒲氏团队宏观理论到微观个案的研究路径。
  三、多元视角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种音乐品种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产生的环境、经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多方影响。江苏民间音乐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不同区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也是随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发生变化的。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现状。因此,要想将整个江苏省的民间音乐研究的全面透彻,仅靠单一的研究视角显然是不能胜任的。
  学科间的高度综合,是当今学术研究发展到新的高度的显著标志。《江苏》就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研究。这种内容的丰富性和认识结构的整体性,是使用單纯的学科方法研究所无法比拟的。
   从音乐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发展角度交叉解读江苏民间音乐,无疑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与突破,这是本书不同于以往民间音乐研究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书的标题可以看出,著者对江苏地域音乐的个案调查是置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的,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入手,在研究对象的特色本质、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发生的过程以及发生的环境做了根本性的努力,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宏观范式。
  四、结语
   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江苏民间音乐整体面貌、特点的学术著作,关于内部区域性特征也缺乏系统的考证,至于江苏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更是空白点。这些空白与不足正是《江苏》一书的研究重点。
   《江苏》以敏锐的学术视角、严密的逻辑结构布局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为江苏民间音乐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考究论证,为地域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做出了新的尝试与实践。随着此类专著的不断出现,必将引领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由此看来,《江苏》不但体现了较大的学术价值,鼓舞了更多学人对中国民间音乐遗产研究的热情,更为民族音乐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为学界成就中国地域音乐体系之学术理想树立了一个典范。
   笔者认为本书缺乏与民间艺人的交流,使其略显美中不足。民族音乐学研究较之一般的理论研究具有某种鲜活的特性,即进行“田野工作”获得一手资料来进行解读,一般的音乐理论研究很难具备这种实地调查的条件。正是鉴于江苏地域音乐研究具备一定的当代性,笔者认为,本书应该多一些著者与民间艺人的沟通与交流,聆听当事人对一些观点、事件、现象等方面的真实感受,增添口述历史资料和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增强本书的说服力。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地区的山水美景:地区风景独具特色、山水美景,感受少数民族独有的艺术魅力,体验历史传承的艺术文化;以广西地区山水风景为实物,以意笔为创作手法,开展对景创作研究:确定描绘对象、探索实景与艺术的关联性、总结对景创作的流程与重点内容,试图为对景创作提供思路,促进对景创作以意笔为绘画手法,获取良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意笔 描绘对象 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期刊
摘要:向新中国70年国庆献礼,“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艺术化地诠释了新中国成立的70年的伟大历程,运用特殊的展览视角和新颖的展示手法再现“开国大典”,把观众情景带到1949年10月1日庄严的时刻。向观众讲述开国大典展览的立意,就当下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关键词:展览 空间 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一代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学其法而不拘泥于形,潛心专研,成自家风貌,他将诗、书、画、戏融为一体,其作品气势磅礴、独树一帜,堪称为一代写意画大师。李苦禅的艺术思想在今天有着重要地位,他作品中充满着新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气概,以及传统哲学思想,其书画艺术中蕴含的文人精神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李苦禅 大写意 笔墨 艺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5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民族音乐的和声技法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探索,通过一些作曲家和理论家的努力,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桑桐便是其一,他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和声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发表了大量关于民族和声技法的文章,本文以其1963年创作的《春天之歌》为例,研究其在该作品中和声技法的运用。  关键词:民族和声技法 桑桐 《春天之歌》 五声纵合性和弦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标志性追求,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一个绝佳路径选择。课堂教学是培养综合素养的主阵地,课前以“课程使命立魂”,课中以“教学策略化形”,课后以“探究反思寻路”,如此三要素优化整合,演绎着“高中音乐教育”的实施路径,共同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学使命落地生根。  关键词:艺术素养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在推动和见证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集体记忆作为这段历史的文化产物,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崛起,国内的政论型文献专题片也逐渐从小众范畴进入大众视野。本文从《我们走在大路上》中的多元修辞、大政方略的微观体现、社会话题的具体分析以及跨媒体传播策略探讨政论片建构集体记忆的和塑造国家认同的全新样式。  关键词:政论片 集体记忆 国家认
期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我国城市和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社会中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向往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充实。现阶段加强我国城市中环境的视觉美,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强调在美育时代背景下,研究艺术美育与设计美育之间的区别,文中首先分析了美誉建设对社会影响的意义,然后探索了当前美育时代背景下我国美育环境中出现的相应问
期刊
摘要:19世纪以来瓦西里·康定斯基的绘画是最接近于音乐的。康定斯基在理论著作中研究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在绘画创作中实践这种结合。欣赏康定斯基的绘画,我们能感觉到一种与音乐相通的气质。康定斯基是在画音乐。他打破了音乐和绘画之间的障碍,离析出了纯粹的感情。康定斯基将有形而又虚幻的声响以绘画造型的方式呈显于世人。他成为了热抽象艺术的先驱和大师,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  关键词:康定斯基 抽象绘
期刊
摘要:接触即兴,它强调舞者之间的接触与互动,通过舞者彼此之间的接触所引发的感知与动力来进行即兴舞蹈,它没有固定的动作和姿势,专注于舞者间身体和心灵的沟通,在接受与传递信息的你来我往中,身体呈现出了开放、平等、专注、交流的多重样貌。并在与他人身体的交流与对话,向内求索,获得身体的真实感悟。  关键词:接触即兴 身体 交流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在数字媒介、电子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以它独有的影像手段以及高速、范围广的传播方式在众多传播媒介中拔得头筹,同时,全球化的经济互通在给各国带来可观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文化多样性增添了阴霾,世界各国为挽救文化遗产做出不懈努力,在多个领域展开有效的活动,其中影视领域取得了不俗之效,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为人们丰富精神世界做出极大贡献,在这其中有着较高的社会认证价值、文献史料保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