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告诉我: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字、词、句、段,篇的指导练习,而且还要把书本中及生活中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知识教给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的最佳方法。
一、知识贴近生活,体现素质教育
课本中有许多生活常识,这些字里行间的生活常识也正是作家们丰富阅历的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本上丰富生活常识传授给学生呢?让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也要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诠释课本,教与学生。但这些生活常识在教学中常常会被教师忽略。例如《社戏》一课,文中有一段写孩子头双喜带领孩子们在船上“偷吃”完罗汉豆后,把“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的情节。这里写的“豆荚”、“豆壳”有否区别?如果是同样的东西,是否鲁迅先生没注意到,重复写了呢?不!鲁迅的文章历来严谨,他没写错!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我简单解释道“罗汉豆即俗称的蚕豆。大家见过蚕豆吗?”课堂上一阵哄笑“老师,你太小看我们了,蚕豆不就是我们常吃的,用来做怪味豆的,指节般大小的豆子吗!”一个学生抢答。我见学生对蚕豆不甚了解,便想还是让他们通过直接感官去获得知识吧,于是不急于解释,只说:“现在市场上正有新鲜蚕豆卖,希望有条件的同学明早能与家长一同上市场了解一下蚕豆的原始面目。”第二天我果然发现好几个学生出现在早市上。其中一个男生见到我,立刻从他身边母亲自行车篮框中拿出蚕豆兴奋地说:“原来蚕豆外面还有一层毛毛的‘外壳’呀!”我看到他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长了生活的知识,一种教育的成功感油然而生。为了让所教的学生都能了解蚕豆的本来面目,我请这位男生上学时带上一串蚕豆,让大家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早读课前,教室里特别地热闹,几个学生拿着带荚的蚕豆在“讲演”呢!我一了解大家对蚕豆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课堂上,我请昨天快语抢答的学生总结,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见到的蚕豆原来是已经剥掉豆荚(壳)的,现在懂得了原来它外面还有一层毛毛的豆荚。”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我补充说:“鲁迅先生在这里写的豆荚实际上是指豆荚壳,抛到河水里的当然也就是豆荚壳和蚕豆豆仁外层的豆壳了。正因为鲁迅先生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所以他的文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读起来极富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写作的方向,”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方杨朔写的《荔枝蜜》中的“蜜蜂为什么一蜇人,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蜂蜜为什么用‘割’,而不用‘取’?”等等。这样的教学可以在极少的单位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极为丰富的知识。目的当然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诱发学习兴趣,丰富知识,增强写作素材积累的意识。
二、融进生活,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
有些词语粗略看来并没什么好讲解,似乎普通极了,但细心一分析里面可蕴藏许多生活常识呢!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是星期日,我们全家一早就来到鼓山脚下准备登山。望着曲折延伸的楼梯,我心里特别激动……”这位学生将“台阶”误为“楼梯”了,叫人看了好别扭。
现代文中的词语有的还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某些词语一时不理解还可以通过手边现有的工具书查阅。但在古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古诗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填上的。它在相应的诗词环境中常根据诗词的意境有更深层的含义,要让学生理解这深层次的含义,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让诗词形象化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什么是诗词形象化呢?也就是利用美术绘画的原理,让学生边理解诗词内容,边在头脑里构图,画面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连环画形式。
做为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大人了解起这些似乎并不太难,但做为的初中生,虽然他们也年年见过梅雨,甚至也见过春雨中的花,可这时就很难将朦胧的生活经历与诗中的意境串接起来。为了让学生懂得怎样将现实生活与诗的意境接轨。我利用正是梅雨季节的有利时机,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春夜喜雨》中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区,花重锦官城。’的‘重’字用得太传神了,结合你观察到的春雨特点,试谈‘重’写得如何的妙?”出题之后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作答,鼓励他们认真观察梅雨及梅雨中花的特征,将现实的梅雨、花与本诗与朱自清《春》中写春雨的语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结合起来思考、分析。
出题的目的是为了拉近学生有限的生活知识与充满奥妙的书本知识的距离。用生活知识诠释书本知识;用书本知识观察生活知识。增加学生的生活乐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学生初步了解春雨中花的特征。有的学生甚至点出:春雨是极细的、极密的,触及到花上不应该用“滴”,而应该用“蒙”;花上聚集的雨水不应该用“流”到花瓣里,而应该用“渗”……思路打开了,兴趣激起了,就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也谈起了自己的“高见”。最后同学们相互补充,圆满地完成了答案:“杜甫在诗中所写春雨是春天成都一带的梅雨,它既细又密。众所周知花是娇嫩的,如果下的是大雨,花早就被打落了,而春雨是慢慢地蒙在花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越聚越多,慢慢地聚成水珠,渗入成瓢状的花瓣中,由于无撞击力,花瓣承受住了雨水的重量,加之轻风的作用,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所以杜甫用‘重’字表达,足见其传神之处了。”学生的准确回答是给我的最好回报,我从中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无限生机。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深入生活,了解学生。
一、知识贴近生活,体现素质教育
课本中有许多生活常识,这些字里行间的生活常识也正是作家们丰富阅历的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本上丰富生活常识传授给学生呢?让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也要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诠释课本,教与学生。但这些生活常识在教学中常常会被教师忽略。例如《社戏》一课,文中有一段写孩子头双喜带领孩子们在船上“偷吃”完罗汉豆后,把“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的情节。这里写的“豆荚”、“豆壳”有否区别?如果是同样的东西,是否鲁迅先生没注意到,重复写了呢?不!鲁迅的文章历来严谨,他没写错!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我简单解释道“罗汉豆即俗称的蚕豆。大家见过蚕豆吗?”课堂上一阵哄笑“老师,你太小看我们了,蚕豆不就是我们常吃的,用来做怪味豆的,指节般大小的豆子吗!”一个学生抢答。我见学生对蚕豆不甚了解,便想还是让他们通过直接感官去获得知识吧,于是不急于解释,只说:“现在市场上正有新鲜蚕豆卖,希望有条件的同学明早能与家长一同上市场了解一下蚕豆的原始面目。”第二天我果然发现好几个学生出现在早市上。其中一个男生见到我,立刻从他身边母亲自行车篮框中拿出蚕豆兴奋地说:“原来蚕豆外面还有一层毛毛的‘外壳’呀!”我看到他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长了生活的知识,一种教育的成功感油然而生。为了让所教的学生都能了解蚕豆的本来面目,我请这位男生上学时带上一串蚕豆,让大家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早读课前,教室里特别地热闹,几个学生拿着带荚的蚕豆在“讲演”呢!我一了解大家对蚕豆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课堂上,我请昨天快语抢答的学生总结,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见到的蚕豆原来是已经剥掉豆荚(壳)的,现在懂得了原来它外面还有一层毛毛的豆荚。”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我补充说:“鲁迅先生在这里写的豆荚实际上是指豆荚壳,抛到河水里的当然也就是豆荚壳和蚕豆豆仁外层的豆壳了。正因为鲁迅先生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所以他的文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读起来极富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写作的方向,”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方杨朔写的《荔枝蜜》中的“蜜蜂为什么一蜇人,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蜂蜜为什么用‘割’,而不用‘取’?”等等。这样的教学可以在极少的单位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极为丰富的知识。目的当然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诱发学习兴趣,丰富知识,增强写作素材积累的意识。
二、融进生活,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
有些词语粗略看来并没什么好讲解,似乎普通极了,但细心一分析里面可蕴藏许多生活常识呢!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是星期日,我们全家一早就来到鼓山脚下准备登山。望着曲折延伸的楼梯,我心里特别激动……”这位学生将“台阶”误为“楼梯”了,叫人看了好别扭。
现代文中的词语有的还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某些词语一时不理解还可以通过手边现有的工具书查阅。但在古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古诗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填上的。它在相应的诗词环境中常根据诗词的意境有更深层的含义,要让学生理解这深层次的含义,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让诗词形象化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什么是诗词形象化呢?也就是利用美术绘画的原理,让学生边理解诗词内容,边在头脑里构图,画面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连环画形式。
做为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大人了解起这些似乎并不太难,但做为的初中生,虽然他们也年年见过梅雨,甚至也见过春雨中的花,可这时就很难将朦胧的生活经历与诗中的意境串接起来。为了让学生懂得怎样将现实生活与诗的意境接轨。我利用正是梅雨季节的有利时机,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春夜喜雨》中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区,花重锦官城。’的‘重’字用得太传神了,结合你观察到的春雨特点,试谈‘重’写得如何的妙?”出题之后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作答,鼓励他们认真观察梅雨及梅雨中花的特征,将现实的梅雨、花与本诗与朱自清《春》中写春雨的语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结合起来思考、分析。
出题的目的是为了拉近学生有限的生活知识与充满奥妙的书本知识的距离。用生活知识诠释书本知识;用书本知识观察生活知识。增加学生的生活乐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学生初步了解春雨中花的特征。有的学生甚至点出:春雨是极细的、极密的,触及到花上不应该用“滴”,而应该用“蒙”;花上聚集的雨水不应该用“流”到花瓣里,而应该用“渗”……思路打开了,兴趣激起了,就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也谈起了自己的“高见”。最后同学们相互补充,圆满地完成了答案:“杜甫在诗中所写春雨是春天成都一带的梅雨,它既细又密。众所周知花是娇嫩的,如果下的是大雨,花早就被打落了,而春雨是慢慢地蒙在花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越聚越多,慢慢地聚成水珠,渗入成瓢状的花瓣中,由于无撞击力,花瓣承受住了雨水的重量,加之轻风的作用,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所以杜甫用‘重’字表达,足见其传神之处了。”学生的准确回答是给我的最好回报,我从中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无限生机。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深入生活,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