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由此便可得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亲历获取知识、能力、技能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加强对学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培养、身心的点化与人格的润泽。
【关键词】培养 数学 素养 实现 价值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130-01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
众所周知,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绝种应特别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可以先创设一个这样的数学情境:小明今年已经10岁了,却只过了2次生日。让学生看见这样的问题之后觉得非常惊讶,为什么呢?过生日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明到底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出生的呢?这里有什么数学奥秘吗?……学生脑海里的诸多问题就是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再适时引导,请学生在小组中观察日历,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逐一发现每张日历上隐藏着的很多数学的知识,最后揭开课前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中的秘密,获取新知。
二、重视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去分析、比较。实际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使之思维随着操作活动而展开,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培养实践能力,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沿着任意的一条高剪开,然后通过平移,拼成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这样学生就在剪、移、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操作,在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起“转化” 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提高教学艺术,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不仅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更会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布下“陷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不仅能激活思维,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A4纸。分别以长和宽作高,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并配上相应的底,最后在以长为底的圆柱标上甲,在以宽为底的圆柱标上乙。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甲乙两个圆柱体装满沙子,装的沙子是同样多还是不同样多?
生1:同样多。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两个圆柱都是用同样大的A4纸卷成的,也就是侧面积相等,所以装的沙子是同样多。
生2:虽然乙圆柱比甲圆柱更高,但是它的底比甲圆柱更小,所以同样多。
师: 对吗?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先在甲圆柱中慢慢地倒满沙子,然后再将甲圆柱里的沙子慢慢地倒入乙圆柱,当乙圆柱装满沙子时,甲圆柱里还有很多沙子没有倒完。
此时,学生有点抓耳饶腮,有人皱起眉头,依然疑惑不解。
师追问:实验结果与大家的猜测不同,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内容。这样极大程度激起学生的求知心理欲望。
2.巧设练习、引发冲突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精心设计以下问题:
师:有一个三角形装在信封里,从这幅图中,请你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生1:我想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见露出来一个锐角。
生2:我觉得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里也有锐角。
生3:我认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中的一种都有可能。
因为这三种三角形里至少都有两个角是锐角,它只是露出其中一个锐角,所以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都有可能。
以上的案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答案遭到他人一致反对时,教师选择的不是施展权威一票否决,而是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完全融合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冲突之上,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不挫傷自信心,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3.适时鼓励、胜过表扬。
表扬是评判式的,教师成了评判的权威,从而使学生的自我观念无法很好的形成。鼓励跟表扬不同,它是以肯定学生的努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接纳自我、引发他们自身内在的动力。因此,鼓励比表扬更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数学人文素养,回归数学课堂生活的人文性,需要教师以辩证科学的眼光,重视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使情感对认知起到促进作用,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人文载体。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培养 数学 素养 实现 价值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130-01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
众所周知,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绝种应特别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可以先创设一个这样的数学情境:小明今年已经10岁了,却只过了2次生日。让学生看见这样的问题之后觉得非常惊讶,为什么呢?过生日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明到底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出生的呢?这里有什么数学奥秘吗?……学生脑海里的诸多问题就是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再适时引导,请学生在小组中观察日历,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逐一发现每张日历上隐藏着的很多数学的知识,最后揭开课前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中的秘密,获取新知。
二、重视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去分析、比较。实际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使之思维随着操作活动而展开,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培养实践能力,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沿着任意的一条高剪开,然后通过平移,拼成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这样学生就在剪、移、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操作,在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起“转化” 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提高教学艺术,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不仅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更会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布下“陷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不仅能激活思维,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A4纸。分别以长和宽作高,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并配上相应的底,最后在以长为底的圆柱标上甲,在以宽为底的圆柱标上乙。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甲乙两个圆柱体装满沙子,装的沙子是同样多还是不同样多?
生1:同样多。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两个圆柱都是用同样大的A4纸卷成的,也就是侧面积相等,所以装的沙子是同样多。
生2:虽然乙圆柱比甲圆柱更高,但是它的底比甲圆柱更小,所以同样多。
师: 对吗?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先在甲圆柱中慢慢地倒满沙子,然后再将甲圆柱里的沙子慢慢地倒入乙圆柱,当乙圆柱装满沙子时,甲圆柱里还有很多沙子没有倒完。
此时,学生有点抓耳饶腮,有人皱起眉头,依然疑惑不解。
师追问:实验结果与大家的猜测不同,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内容。这样极大程度激起学生的求知心理欲望。
2.巧设练习、引发冲突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精心设计以下问题:
师:有一个三角形装在信封里,从这幅图中,请你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生1:我想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见露出来一个锐角。
生2:我觉得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里也有锐角。
生3:我认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中的一种都有可能。
因为这三种三角形里至少都有两个角是锐角,它只是露出其中一个锐角,所以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都有可能。
以上的案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答案遭到他人一致反对时,教师选择的不是施展权威一票否决,而是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完全融合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冲突之上,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不挫傷自信心,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3.适时鼓励、胜过表扬。
表扬是评判式的,教师成了评判的权威,从而使学生的自我观念无法很好的形成。鼓励跟表扬不同,它是以肯定学生的努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接纳自我、引发他们自身内在的动力。因此,鼓励比表扬更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数学人文素养,回归数学课堂生活的人文性,需要教师以辩证科学的眼光,重视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使情感对认知起到促进作用,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人文载体。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