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发〔2005〕35 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一)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
文章摘要:虹桥论坛云集海内外关心中国扶贫支教人士,讨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实践可行性。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实行“一学年三学每学期四个月”的新学制,分班轮换每学年在校学习两个学期,并在校内外参加生产一个学期。这种学制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地域条件限制,通过有志愿者精神志士和与海内外有爱心仁人竭成合作,实现“劳学结合,以劳养学”目标,从而救助农村成千上万的失学青少年,使其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新型;半工半读;志愿者;改革;可行性
在虹桥论坛同海内外朋友,热烈讨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可行性,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已经分别作了答复。只有小杨老师连续提出七个疑问,可见他作了多方面的思考,我也应该写一篇文章来作些说明。
关于“地利”问题,他说“失学生、贫困生不全部集中于某地,特别是中小学,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地广人稀”。我在给两会提出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为了解决“老少山边穷”地区,“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这些地区失学生、贫困生最多,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同时,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失学生和贫困生分布面很广,不可能就地建校半工半读,加之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差,实现自力求学谈何容易?也正是从这些情况出发,我们才提出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方案,实行“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四个月”的新学制,学生分班轮换每学年在校学习两个学期,并在校内外参加生产一个学期。这样,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就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地域局限,可以选择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而又靠近市区的地方建校,把附近甚至偏远的失学生和贫困生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劳学结合,以劳养学”,培养他们“互助合作”与“自理、自立、自治”的现代意识。我们称其为新型学校,其所以“新”就在于此,把贫困地区的“地不利”,人为地变成“地利”了。
谈到“天时”问题,他说“要办企业或者开展勤工俭学,就要有利润,无论农村合适的项目、城市合适的项目,都有一个企业性质的运作,要找到真正合适,且一定要营利的项目(用捐款或拨款来办,不能风险太高啊),非常困难,现在哪个地区不在努力发展经济?采用别人已经成功的项目还是开发新的项目?”这是一个寻找商机的问题,从宏观来讲,我国不仅正在形成市场,而且已经进入“WTO”,外资纷纷进入国内,各类企业争先面向海外,应该说是商机无限呀!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只看见脚下一小块地方,而要把眼光看得高一些远一些,将近处的资源优势,同远处的资金和市场连接起来,那就会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巨大商机。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把全中国全世界都连接起来了;我们教师与农村企业家相比较,具有知识和文化的优越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比他们干得更好一些呢?农村教师有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能够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加速器。何况社会各界都关心扶贫支教,政府对贫困地区和校办企业,也会制定相关减免税政策,难道现在不是历史上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最佳“天时”吗?
至于“人和”问题,他说“这个学校的领导机构倒好办,企业的机构就不一定了,以营利为目的,而营利不是个人的,谁能为之全力付出努力发展?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益,这个机构的人员会不会象复兴学校那样,最终流失?”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思考的问题,社会上纸醉金迷,许多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可是,君不见广西田阳的周忠民和巩玉新,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到贫困山区扶贫支教有什么报酬?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类从低到高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等级,其发展规律是“先低后高、高低并存”,但高级需要一旦形成,就会对低层次需要产生制导和代偿功能,于是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在虹桥论坛参加讨论的朋友,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会员,那一位想在全力付出之后个人得利?所以我认定志愿者是中国的脊梁,如周忠民、巩玉新等等朋友,正在汇聚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将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创建,要依靠有志愿者精神的朋友来办,既不能高薪聘名师,也不能个人求发财,大家同心同德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有志愿者精神的朋友不仅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且他们还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更加辉煌的新境界!
“天时、地利、人和”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原则上已经证明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可行性。但小杨老师还从现实出发,提出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初中课程已经重了,如果减少课程量而花时间做工,如何与其它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我本来应该回答:“新型半工半读学校不搞应试教育!”但有人因此会说:“你看,搞’半工’就会降低’半读’的质量,到底还是不行嘛!”其实无论中外,所有搞半工半读的,过去都曾经受到同样的批评;因为旧的的半工半读学校,与普通学校采用同样的教材,却只有一半的教学时间,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要求,他怎能与“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对此,我在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文章中,已经提出了两个对策。如前所述,每學年保證有兩個學期(共计八个月)教學時間,这与普通学校一学年课堂教学时间接近,如果加上四个月生产的工余辅导自学,那么半工半读学生基础课学习的时间不会减少,在升学方面当然敢于与“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同时,我们把升学必考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组织教学,把其余科目分别编为社会与自然综合课程;这样既减少了重复内容,又便于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还为选修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提供了空间。试想,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既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又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在生产劳动中联系实际手脑并用,这样的学生不仅文化课可以合格毕业,还掌握一门以上专业生产技能,在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活动中,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他们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本领,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这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人才。 我曾经写文章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首先是管教育和搞教育的人要转变观念。小杨老师说:“如果认识到行行出状元,不要求这些半工半读学生一定读大学,成为农村的技术骨干似的人才,如何才能让他们转变这种传统已久的观念?”其实,除了大学的预科以外,我们不能要求任何学校的学生“一定读大学”,还不能说只有半工半读学校。过去学校毕业班有一句口号: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升学和就业都是双向选择,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勉强。但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是第一位的,而继续升学是第二位的。要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行行出状元”,首先要理解农村家长与学生心目中的状元形象。农民朴素而讲实惠,他们最紧迫的愿望是脱贫致富,无论在乡生产或是进城打工,只要通过诚实劳动能挣上比较多的钱就行,接乡下老人进城他还住不习惯呢。那么,在乡生产或进城打工,无论就业或是创业,怎样既守法又能挣上比较多的钱呢?社会调查资料显示,现代企业生产最需要的是中级和高级技工,沿海许多企业登广告优薪聘用。即使西部农村招商引资,或者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企业,先决条件也是要有中级以上技术工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正好适应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一需求,因而她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至于对社会上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转变这种传统已久的观念?”当然我们要重视宣传舆论工作,然而人们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瞄准市场及时灵活调整专业,培养出许多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和企业家,在榜样面前传统观念自然会冰化雪消。
也有许多人认为半工半读这种形式,在“大学似乎更可行,因为有大学生勤工俭学读书。但是,企事业办起来,大学生是否一定能合适该企业的工作?企业是否能得到最合适最能提高效率的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大学,我想只需要筹集捐款再增加助学贷款就足以解决。”我曾经写文章说,任何高等学校,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劳动准入资格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大学也都属于职业学校。大学同中等学校相比较而言,高等教育处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他们不仅用运知识于生产而且不断创新知识,因而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更加淡化。他们在半工半读教育中, 选择的领域也许会更加广阔,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许会更大。至于大学生与企业的适应问题,那完全是双向选择的权利,人才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相辅相成,我们不必为此越俎代庖和杞人忧天。至于说“只需要筹集捐款再增加助学贷款就足以解决”,不仅捐款和贷款不是我们一相情愿地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现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创新的人才;让他们伸手等待社会的捐款和贷款上学,尚未走向社会就背负沉重债务的包袱,我想是极其不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在一些大学学风和校风的颓废正在证明这种情况。
这几年我奔走国内外呼吁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向两会提出建议,希望两会促成立法制定《鼓励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条例(草案)》,并支持建立“全国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很清楚,这里指的是促成立法鼓励和支持,内容是“规定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原则、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教学管理和校办企业管理规范,同时对投资办法多样化、校企收益合理分配及税收减免政策做出具体规定”,还有“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启动资金,并制订基金会资金监察和管理办法,定期公布基金会资金收支借贷途径和发挥效益情况。”从以上内容我们知道,我们所创建的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社会力量办学,其所属校办企业应当属于民营性质,与国有企业毫不相干。即使“全国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提供了办学启动资金,那也属于有偿借贷是要分期还贷付息的,不然怎么能叫做“自力求学”呢?所以“如果政府参与,给该学校企业政策的好处,那么国家正在出售国有企业是不是今后的最终归路”的提问,既不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又与新型半工半读校办企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关于“我们这里就要求学校必须向聋哑学校的校办企业订校服,但实际上,并没有几个学校认真执行”这个例子,说明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是行不通的,就是干预学校也越来越行不通,更不要说民办学校的校办企业了。即使是国家教育部,我们在建议中也只能请求其“参考1965年半工半读教育会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制订的’五年实验,十年推广’计划,借鉴国内外教育实验研究最新成果,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和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切实可行的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和推广计划,在宏观指导督促实施中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依靠有志愿者精神的志士和有爱心的仁人,携起手来创办的民营化教育机关,他只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来开创美好的前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将成为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他们能够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
最后小杨老师向我提出:“希望模拟一个完整的可行方案,并模拟发展到最佳状态,然后反证不可行性,再找不可行原因的对应策略”。办学的方案和教改试验的方案,我已经写过一些文章,但尚无“模拟发展到最佳状态”的办法,也没有通过模拟“反证不可行性”。我想“模拟”这个词汇相当时髦,诸如模拟考试、模拟试验之类,应用到计算机中去进行动态的模拟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我想,客观物质的东西比较容易模拟,例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和运动,所以自然科学都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这种办法迁移到社会科学中来,有了经济发展的模拟,也有了法庭审判的模拟,社会调查统计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共性也有个性,人是社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它的思想意识既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其复杂性和可变性是自然科学不能相比的。教育是研究充分发掘人的潜在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科学,她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不同内在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的人,所以至今还没有对一个有许多活动主体的学校模拟其发展的最佳状态,但却有许多美丽的校园规划和辉煌发展前景的设想。教育领域的学者也逐步达成了共识,自然科学定量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在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实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我们应该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或者综合应用。
2003年5月25日12:30撰写于洪泽湖畔
附录:小杨老师在虹桥论坛的原文
关于半工半读,请张俊杰老师参考:我以为不说绝对做不到,但可以说基本上做不到,可以从复兴学校得到一些启示。时间关系,只能简述如下:1、地利:失学生、贫困生不全部集中于某地,特别是中小学,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地广人稀。2、天时:要办企业或者开展勤工俭学,就要有利润,无论农村合适的项目、城市合适的项目,都有一个企业性质的运作,要找到真正合适,且一定要营利的项目(用捐款或拨款来办,不能风险太高啊),非常困难,现在哪个地区不在努力发展经济?采用别人已经成功的项`目还是开发新的项目?3、人和:这个学校的领导机构倒好办,企业的机构就不一定了,以营利为目的,而营利不是个人的,谁能为之全力付出努力发展?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益,这个机构的人员会不会象复兴学校那样,最终流失?4、初中,课程已经重了,如果减少课程量而花时间做工,如何与其它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5、如果认识到行行出状元,不要求这些半工半读学生一定读大学,成为农村的技术骨干似的人才,如何才能让他们转变这种传统已久的观念?6、大学似乎更可行,因为有大学生勤工俭学读书,但是,企事业办起来,大学生是否一定能合适该企业的工作?企业是否得到最合适最能发挥效率的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大学,我想只需要筹集捐款再增加助学贷款就足以解决。7、如果政府参与,给该学校企业政策的好处,那么国家正在出售国有企业是不是今后的最终归路?我们这里就要求学校必须向聋哑学校的校办企业订校服,但实际上,并没有几个学校认真执行。
结论: 我认为张老师在理论上已经研究得很深,但希望模拟一个完整的可行方案,并模拟发展到最佳状态,然后反证不可行性,再找不可行原因的对应策略。
我非常清楚的知道,长年在农村教书,理念上落后先进地区,自己学历学识是明摆着的,我所知道的这点东西实在有限,不过,如果不懂就不敢说,我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希望得到张老师教诲。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一)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
文章摘要:虹桥论坛云集海内外关心中国扶贫支教人士,讨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实践可行性。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实行“一学年三学每学期四个月”的新学制,分班轮换每学年在校学习两个学期,并在校内外参加生产一个学期。这种学制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地域条件限制,通过有志愿者精神志士和与海内外有爱心仁人竭成合作,实现“劳学结合,以劳养学”目标,从而救助农村成千上万的失学青少年,使其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新型;半工半读;志愿者;改革;可行性
在虹桥论坛同海内外朋友,热烈讨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可行性,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已经分别作了答复。只有小杨老师连续提出七个疑问,可见他作了多方面的思考,我也应该写一篇文章来作些说明。
关于“地利”问题,他说“失学生、贫困生不全部集中于某地,特别是中小学,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地广人稀”。我在给两会提出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为了解决“老少山边穷”地区,“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这些地区失学生、贫困生最多,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同时,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失学生和贫困生分布面很广,不可能就地建校半工半读,加之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差,实现自力求学谈何容易?也正是从这些情况出发,我们才提出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方案,实行“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四个月”的新学制,学生分班轮换每学年在校学习两个学期,并在校内外参加生产一个学期。这样,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就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地域局限,可以选择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而又靠近市区的地方建校,把附近甚至偏远的失学生和贫困生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劳学结合,以劳养学”,培养他们“互助合作”与“自理、自立、自治”的现代意识。我们称其为新型学校,其所以“新”就在于此,把贫困地区的“地不利”,人为地变成“地利”了。
谈到“天时”问题,他说“要办企业或者开展勤工俭学,就要有利润,无论农村合适的项目、城市合适的项目,都有一个企业性质的运作,要找到真正合适,且一定要营利的项目(用捐款或拨款来办,不能风险太高啊),非常困难,现在哪个地区不在努力发展经济?采用别人已经成功的项目还是开发新的项目?”这是一个寻找商机的问题,从宏观来讲,我国不仅正在形成市场,而且已经进入“WTO”,外资纷纷进入国内,各类企业争先面向海外,应该说是商机无限呀!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只看见脚下一小块地方,而要把眼光看得高一些远一些,将近处的资源优势,同远处的资金和市场连接起来,那就会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巨大商机。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把全中国全世界都连接起来了;我们教师与农村企业家相比较,具有知识和文化的优越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比他们干得更好一些呢?农村教师有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能够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加速器。何况社会各界都关心扶贫支教,政府对贫困地区和校办企业,也会制定相关减免税政策,难道现在不是历史上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最佳“天时”吗?
至于“人和”问题,他说“这个学校的领导机构倒好办,企业的机构就不一定了,以营利为目的,而营利不是个人的,谁能为之全力付出努力发展?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益,这个机构的人员会不会象复兴学校那样,最终流失?”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思考的问题,社会上纸醉金迷,许多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可是,君不见广西田阳的周忠民和巩玉新,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到贫困山区扶贫支教有什么报酬?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类从低到高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等级,其发展规律是“先低后高、高低并存”,但高级需要一旦形成,就会对低层次需要产生制导和代偿功能,于是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在虹桥论坛参加讨论的朋友,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会员,那一位想在全力付出之后个人得利?所以我认定志愿者是中国的脊梁,如周忠民、巩玉新等等朋友,正在汇聚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将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创建,要依靠有志愿者精神的朋友来办,既不能高薪聘名师,也不能个人求发财,大家同心同德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有志愿者精神的朋友不仅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且他们还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更加辉煌的新境界!
“天时、地利、人和”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原则上已经证明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可行性。但小杨老师还从现实出发,提出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初中课程已经重了,如果减少课程量而花时间做工,如何与其它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我本来应该回答:“新型半工半读学校不搞应试教育!”但有人因此会说:“你看,搞’半工’就会降低’半读’的质量,到底还是不行嘛!”其实无论中外,所有搞半工半读的,过去都曾经受到同样的批评;因为旧的的半工半读学校,与普通学校采用同样的教材,却只有一半的教学时间,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要求,他怎能与“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对此,我在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文章中,已经提出了两个对策。如前所述,每學年保證有兩個學期(共计八个月)教學時間,这与普通学校一学年课堂教学时间接近,如果加上四个月生产的工余辅导自学,那么半工半读学生基础课学习的时间不会减少,在升学方面当然敢于与“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同时,我们把升学必考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组织教学,把其余科目分别编为社会与自然综合课程;这样既减少了重复内容,又便于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还为选修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提供了空间。试想,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既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又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在生产劳动中联系实际手脑并用,这样的学生不仅文化课可以合格毕业,还掌握一门以上专业生产技能,在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活动中,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他们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本领,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这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人才。 我曾经写文章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首先是管教育和搞教育的人要转变观念。小杨老师说:“如果认识到行行出状元,不要求这些半工半读学生一定读大学,成为农村的技术骨干似的人才,如何才能让他们转变这种传统已久的观念?”其实,除了大学的预科以外,我们不能要求任何学校的学生“一定读大学”,还不能说只有半工半读学校。过去学校毕业班有一句口号: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升学和就业都是双向选择,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勉强。但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是第一位的,而继续升学是第二位的。要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行行出状元”,首先要理解农村家长与学生心目中的状元形象。农民朴素而讲实惠,他们最紧迫的愿望是脱贫致富,无论在乡生产或是进城打工,只要通过诚实劳动能挣上比较多的钱就行,接乡下老人进城他还住不习惯呢。那么,在乡生产或进城打工,无论就业或是创业,怎样既守法又能挣上比较多的钱呢?社会调查资料显示,现代企业生产最需要的是中级和高级技工,沿海许多企业登广告优薪聘用。即使西部农村招商引资,或者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企业,先决条件也是要有中级以上技术工人。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正好适应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一需求,因而她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至于对社会上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转变这种传统已久的观念?”当然我们要重视宣传舆论工作,然而人们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瞄准市场及时灵活调整专业,培养出许多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和企业家,在榜样面前传统观念自然会冰化雪消。
也有许多人认为半工半读这种形式,在“大学似乎更可行,因为有大学生勤工俭学读书。但是,企事业办起来,大学生是否一定能合适该企业的工作?企业是否能得到最合适最能提高效率的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大学,我想只需要筹集捐款再增加助学贷款就足以解决。”我曾经写文章说,任何高等学校,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劳动准入资格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大学也都属于职业学校。大学同中等学校相比较而言,高等教育处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他们不仅用运知识于生产而且不断创新知识,因而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更加淡化。他们在半工半读教育中, 选择的领域也许会更加广阔,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许会更大。至于大学生与企业的适应问题,那完全是双向选择的权利,人才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相辅相成,我们不必为此越俎代庖和杞人忧天。至于说“只需要筹集捐款再增加助学贷款就足以解决”,不仅捐款和贷款不是我们一相情愿地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现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创新的人才;让他们伸手等待社会的捐款和贷款上学,尚未走向社会就背负沉重债务的包袱,我想是极其不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在一些大学学风和校风的颓废正在证明这种情况。
这几年我奔走国内外呼吁创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向两会提出建议,希望两会促成立法制定《鼓励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条例(草案)》,并支持建立“全国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很清楚,这里指的是促成立法鼓励和支持,内容是“规定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原则、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教学管理和校办企业管理规范,同时对投资办法多样化、校企收益合理分配及税收减免政策做出具体规定”,还有“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启动资金,并制订基金会资金监察和管理办法,定期公布基金会资金收支借贷途径和发挥效益情况。”从以上内容我们知道,我们所创建的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社会力量办学,其所属校办企业应当属于民营性质,与国有企业毫不相干。即使“全国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提供了办学启动资金,那也属于有偿借贷是要分期还贷付息的,不然怎么能叫做“自力求学”呢?所以“如果政府参与,给该学校企业政策的好处,那么国家正在出售国有企业是不是今后的最终归路”的提问,既不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又与新型半工半读校办企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关于“我们这里就要求学校必须向聋哑学校的校办企业订校服,但实际上,并没有几个学校认真执行”这个例子,说明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是行不通的,就是干预学校也越来越行不通,更不要说民办学校的校办企业了。即使是国家教育部,我们在建议中也只能请求其“参考1965年半工半读教育会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制订的’五年实验,十年推广’计划,借鉴国内外教育实验研究最新成果,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和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切实可行的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和推广计划,在宏观指导督促实施中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依靠有志愿者精神的志士和有爱心的仁人,携起手来创办的民营化教育机关,他只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来开创美好的前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将成为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他们能够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
最后小杨老师向我提出:“希望模拟一个完整的可行方案,并模拟发展到最佳状态,然后反证不可行性,再找不可行原因的对应策略”。办学的方案和教改试验的方案,我已经写过一些文章,但尚无“模拟发展到最佳状态”的办法,也没有通过模拟“反证不可行性”。我想“模拟”这个词汇相当时髦,诸如模拟考试、模拟试验之类,应用到计算机中去进行动态的模拟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我想,客观物质的东西比较容易模拟,例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和运动,所以自然科学都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这种办法迁移到社会科学中来,有了经济发展的模拟,也有了法庭审判的模拟,社会调查统计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共性也有个性,人是社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它的思想意识既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其复杂性和可变性是自然科学不能相比的。教育是研究充分发掘人的潜在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科学,她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不同内在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的人,所以至今还没有对一个有许多活动主体的学校模拟其发展的最佳状态,但却有许多美丽的校园规划和辉煌发展前景的设想。教育领域的学者也逐步达成了共识,自然科学定量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在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实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我们应该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或者综合应用。
2003年5月25日12:30撰写于洪泽湖畔
附录:小杨老师在虹桥论坛的原文
关于半工半读,请张俊杰老师参考:我以为不说绝对做不到,但可以说基本上做不到,可以从复兴学校得到一些启示。时间关系,只能简述如下:1、地利:失学生、贫困生不全部集中于某地,特别是中小学,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地广人稀。2、天时:要办企业或者开展勤工俭学,就要有利润,无论农村合适的项目、城市合适的项目,都有一个企业性质的运作,要找到真正合适,且一定要营利的项目(用捐款或拨款来办,不能风险太高啊),非常困难,现在哪个地区不在努力发展经济?采用别人已经成功的项`目还是开发新的项目?3、人和:这个学校的领导机构倒好办,企业的机构就不一定了,以营利为目的,而营利不是个人的,谁能为之全力付出努力发展?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益,这个机构的人员会不会象复兴学校那样,最终流失?4、初中,课程已经重了,如果减少课程量而花时间做工,如何与其它同等学历的学生竞争?5、如果认识到行行出状元,不要求这些半工半读学生一定读大学,成为农村的技术骨干似的人才,如何才能让他们转变这种传统已久的观念?6、大学似乎更可行,因为有大学生勤工俭学读书,但是,企事业办起来,大学生是否一定能合适该企业的工作?企业是否得到最合适最能发挥效率的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大学,我想只需要筹集捐款再增加助学贷款就足以解决。7、如果政府参与,给该学校企业政策的好处,那么国家正在出售国有企业是不是今后的最终归路?我们这里就要求学校必须向聋哑学校的校办企业订校服,但实际上,并没有几个学校认真执行。
结论: 我认为张老师在理论上已经研究得很深,但希望模拟一个完整的可行方案,并模拟发展到最佳状态,然后反证不可行性,再找不可行原因的对应策略。
我非常清楚的知道,长年在农村教书,理念上落后先进地区,自己学历学识是明摆着的,我所知道的这点东西实在有限,不过,如果不懂就不敢说,我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希望得到张老师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