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风采
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教授毅然放弃了轻车熟路的西方音乐研究,而投身于东亚音乐历史轨迹的探究中。20余年来,在东亚音乐流动的研究中挖掘出东方艺术的历史轨迹。
早在读本科时,赵维平就发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埋藏着的古代音乐珍宝,并就“龟兹乐与新疆十二木卡姆”、“敦煌琵琶谱”、“敦煌东汉木简”中的音乐进行了史学考察,这些研究获得了当时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使他得到日本文部省的资助而得以东渡日本,由此开始了他的东亚音乐史的学术之旅。
在世界著名音乐学家山口修教授的指导下,赵维平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中国这些东亚诸国音乐,并从它们音乐间流动的历史轨迹研究中发表了许多前人所未发的学术成果,加上他10余年东亚诸国游学的经历,在中外学刊上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著),展示了他的东亚音乐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他的史料观、史学观的独辟蹊径又使得他在挖掘东亚音乐流动的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赵维平的研究非常注意亚洲音乐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他把亚洲的音乐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厘定了“正史”中的“原典性”史料和佐证性质的“辅助性”史料等不同类型而区别运用。其研究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由此确立了其史学研究中的史料“可信度”方略。而教学中,他也始终要求学生从“原典”出发而来研究“信史”。他在如“唐代音乐史料”等专项课题上,从每一句史料的分析入手,在理解原典的基础上,对比不同版本的典籍,分清史料的可信度、可用性,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史料的能力。学生往往在其严格要求的史料观的指引下,会逐渐领悟与感受其“回到原典”的学术价值。
在注重文字史料的同时(包括遗存古谱),他按照王国维“二重论证”的要求,对地上之文物也颇为重视。他利用日本保存东亚音乐文物多的便利条件,对日本这个“丝绸之路文物流动的终点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由此发现日本音乐对历史上的亚洲诸国音乐的接受与接纳,发现这种“受容”是东亚音乐流动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在这些遗存文物考察的基础上,他还深入古丝绸之路腹地、朝鲜、越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由此采集到许多未曾谋世的新文物。这种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他开放的学习、研究观念之使然,使他受益匪浅的是这些资料都直接作用于其东亚音乐史的研究中。他在东亚音乐史的研究中还合理地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触变(acculturation)”的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在交叉、撞击时所产生的“接纳”与“变衍”,这是其开放学术视野的一个见证。
注重史料的“原典性”、“实证性”,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技术,是赵维平的学术研究方法,也反映在其教学理念中,成为其教学内容与史学技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唐代音乐的历史研究”、“东方音乐专题研究”等课程中指导学生熟悉东亚音乐流动轨迹,善于启发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其教学方法吸收了国外“互动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交互式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参与性、趣味性。
赵维平以学理性传授为纽带,以史学研究的“二重论证法”为基础,将繁难的史学研究诠释得深入浅出、兴味盎然。但赵维平教授却谦虚地表示,这是史学研究的本真魅力之使然,这是东亚音乐流动的艺术魅力之促动,他只是这音乐流动中的一个媒介。但愿他这个媒介能促使东亚音乐流动的历史轨迹更加清晰,亮散在音乐历史的星空。
■
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教授毅然放弃了轻车熟路的西方音乐研究,而投身于东亚音乐历史轨迹的探究中。20余年来,在东亚音乐流动的研究中挖掘出东方艺术的历史轨迹。
早在读本科时,赵维平就发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埋藏着的古代音乐珍宝,并就“龟兹乐与新疆十二木卡姆”、“敦煌琵琶谱”、“敦煌东汉木简”中的音乐进行了史学考察,这些研究获得了当时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使他得到日本文部省的资助而得以东渡日本,由此开始了他的东亚音乐史的学术之旅。
在世界著名音乐学家山口修教授的指导下,赵维平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中国这些东亚诸国音乐,并从它们音乐间流动的历史轨迹研究中发表了许多前人所未发的学术成果,加上他10余年东亚诸国游学的经历,在中外学刊上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著),展示了他的东亚音乐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他的史料观、史学观的独辟蹊径又使得他在挖掘东亚音乐流动的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赵维平的研究非常注意亚洲音乐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他把亚洲的音乐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厘定了“正史”中的“原典性”史料和佐证性质的“辅助性”史料等不同类型而区别运用。其研究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由此确立了其史学研究中的史料“可信度”方略。而教学中,他也始终要求学生从“原典”出发而来研究“信史”。他在如“唐代音乐史料”等专项课题上,从每一句史料的分析入手,在理解原典的基础上,对比不同版本的典籍,分清史料的可信度、可用性,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史料的能力。学生往往在其严格要求的史料观的指引下,会逐渐领悟与感受其“回到原典”的学术价值。
在注重文字史料的同时(包括遗存古谱),他按照王国维“二重论证”的要求,对地上之文物也颇为重视。他利用日本保存东亚音乐文物多的便利条件,对日本这个“丝绸之路文物流动的终点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由此发现日本音乐对历史上的亚洲诸国音乐的接受与接纳,发现这种“受容”是东亚音乐流动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在这些遗存文物考察的基础上,他还深入古丝绸之路腹地、朝鲜、越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由此采集到许多未曾谋世的新文物。这种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他开放的学习、研究观念之使然,使他受益匪浅的是这些资料都直接作用于其东亚音乐史的研究中。他在东亚音乐史的研究中还合理地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触变(acculturation)”的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在交叉、撞击时所产生的“接纳”与“变衍”,这是其开放学术视野的一个见证。
注重史料的“原典性”、“实证性”,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技术,是赵维平的学术研究方法,也反映在其教学理念中,成为其教学内容与史学技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唐代音乐的历史研究”、“东方音乐专题研究”等课程中指导学生熟悉东亚音乐流动轨迹,善于启发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其教学方法吸收了国外“互动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交互式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参与性、趣味性。
赵维平以学理性传授为纽带,以史学研究的“二重论证法”为基础,将繁难的史学研究诠释得深入浅出、兴味盎然。但赵维平教授却谦虚地表示,这是史学研究的本真魅力之使然,这是东亚音乐流动的艺术魅力之促动,他只是这音乐流动中的一个媒介。但愿他这个媒介能促使东亚音乐流动的历史轨迹更加清晰,亮散在音乐历史的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