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从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看,中国在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国际话语权方面仍有较大不足。不仅西方世界对中国有误解、曲解,而且许多中国人自己也习惯了套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中国,接受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崛起,更重要的应是文明的复兴。
【机 构】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史哲》山东大学政党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从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看,中国在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国际话语权方面仍有较大不足。不仅西方世界对中国有误解、曲解,而且许多中国人自己也习惯了套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中国,接受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崛起,更重要的应是文明的复兴。
其他文献
城市间的互动往来不仅体现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物质层面,更体现在文化、思想、情感、精神等层面,且它们错综交织而难分。城市际性问题归根结底是边界问题。去边界化、去中心化、去同质化是未来城市际性研究和实践要考虑的三个关键问题。随着城市和区域流动日趋增多,虽然城市空间和活动交互频繁,但还是城市中人的交互作用。城市际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仍是核心。打破学科和地域界限,使思想、知识像其他要素一样自由流动,才能从实质上推进城市际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城市际性概念为我们理解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让我们更加重视关系性城市、城市际空间生产和城市的地方性。但是,这也可能带来进一步的问题,城市际性的使用范围可能不够明确,不一定能解决都市一体化和都市圈发展中的问题,实际效果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城市际性概念也给我们启发:其实问题应该是现代性的城市发展已经无法更好地进行,我们需要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有机城市的研究。我们必须解决中西城市话语的裂隙,中西城市有区别,但是也有共性。走向有机城市,就是要重视城际、人际、城人之际的有机的联系,重视空间正义,重视城市的诸多因素之间
中国的区域一体化面临体制与条块分割、诸侯经济导致的地方性集体自私与公用地悲剧的挑战。不仅城市之间有制度隔离,而且城市内部也有体制隔离,仅从交通一体化与城市内部同质恶性竞争角度考察,城市际性视野下的都市圈一体化需付出极高的经济与制度成本,甚至时间与健康成本。同城化效应被严重夸大,中短期内一体化实践依然只是一种美好设想。城市际性中隔离远大于融合,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有大量的制度藩篱需要拆除。政府应在促进制度与文化融合上多下功夫,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调下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笔者提出的"城市际性"概念,实为"都市际性",且有着中国都市圈及都市一体化的语境。人口密度、都市圈的发展程度、都市化的集聚及溢出效应,以及便捷的交流交通、同城化生活方式,是都市际性得以提出的实践基础。城市际性是社会理论性质的概念,其具有描述与规范(及反思与批判)的双重意义,从描述到规范的提升,有望开放和拓展城市际性概念的实践效应。城市际性有着值得阐释的生存论及精神文化价值,其包含着一种疏解都市焦虑的异托邦想象,意味着一种都市生活方式的变革,意味着重新集聚此前单一都市化进程所失落的地方性,并由此重建
情势变更作为合同履行的例外规则虽被我国实定法确认,但学术研究一直将其视作原则,司法实践亦鲜少支持适用的事实,导致作为具体规则的合同情势变更从构成要件到适用效果一直未被充分讨论。在域外,国际法、区际法、国别法三个维度的典型规则虽不尽相同,但足以揭示情势变更在当今世界较为公认的构成要件与适用效果,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法国2016年债法改革引入情势变更制度时移植与继受并重的构建路径,也可为未来中国《民法典》完善相关规则提供重要的参考。
与工业时代的劳工相比,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知识劳工及其劳动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对互联网UI设计师的调查表明,知识劳工的常态化加班机制,是互联网产业的金融化、知识技术的迭代化和工作的弹性化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隐蔽劳动控制与劳工的有限自主性的互构。互联网企业经由项目制、弹性工作制度、绩效考核与组织文化,形塑知识劳工对加班的自愿性服从,从而掩蔽了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剥削。在这一过程中,劳工尽管可以作出主动学习、跳槽、转行等应对策略,但总体而言,这样的自主性是有限制的知识劳工的自主性。因此,应该重申互联网时代对知识劳工的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遭遇前所未有的价值运动危机。在数据革命加持下,资本利用智能算法等数字机器实现对大众生命政治活动的吸纳和人类生活经验的价值化,以不断维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构式。面对日益加深的数字奴役和算法操控,劳动对资本的反抗迫切需要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和反抗路径。而洞悉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运动及劳资博弈的新变化新趋势,对于促进中国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无实践启迪。中国在发展智能经济中对待数字劳动,尤其要注重数字劳动价值贡献与劳工权益保护,推动数
作为情绪劳动原初的理论基础,异化理论在解释情绪劳动时存在着绝对论、适用领域局限、批判与保守之间的张力等问题。与之相反,治理术概念,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以其对主体性的关注及对社会压迫的多元理解,克服了异化理论的单向度,可以更好地解释情绪劳动带给个体的双面影响、情绪劳动过程的动态性及个体的相对自主性和能动性、情绪劳动的多元适用,提供了一种理解情绪劳动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及多方向的理论视角和情绪劳动研究的后结构主义范式。对于当前中国的情绪劳动研究而言,基于治理术视角探讨情绪劳动的政治经济比较、情绪劳动的文化比
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人才的概念内涵、流动路径与集聚方式。区别于传统研究范式中人才线性、点对点流动模式,全球人才流动与集聚的新范式将全球人才置于一个发达的全球人才网络,基于全球人才与全球人才网络节点城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全球城市这个载体进行系统考虑。全球城市流动空间能级与制度环境水平,成为全球人才流动与集聚的核心驱动因素,也是未来打造全球人才高地配套改革的重点领域。
作为一个延绵数千年的文明大国,中国拥有厚重的史学传统。今天,技术革命和社会变迁带来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形式的根本变化,自精英而大众、自业余而专业等各种可能性大量出现,历史传播领域的内容空前丰富。然而,这同时也可能导致大众历史认知的片面与混乱,历史知识的公共传播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历史教育构成了竞争姿态。而大众历史文化和历史教育,向来是形成社会共识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环节,事关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