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农场打破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是有效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难题的关键抓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等手段统计分析江苏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影响因素,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业信息平台、创建品牌、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基础;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566-03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家庭农场的概念以来,家庭农场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江苏省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已超过2万家,并在江苏省宿迁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家庭农场联盟,以凝聚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2项资源,为入盟家庭农场提供品牌、信息、金融、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式、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至今,有关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适度规模、发展路径等已有一些研究[2-5],但这些研究或是集中于某个点,或是分析表浅,关于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及对策的报道较为少见,为此,本研究从资料整理、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统计分析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深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江苏省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家庭农场样本来源及统计
依托2015年“第二届江苏品牌农资暨农技成果(南京)交易会”,该交易会以“新农资、新技术、新服务”为主题,邀请江苏省1 000名家庭农场主和100名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参加交易会,洽谈、交流及集中展销种子、化肥、农药等品牌农资产品,以及高校科研推广单位最新研发推广的农业技术成果。本研究随机统计了其中的149个家庭农场,包括28个稻麦家庭农场,28个蔬菜家庭农场,28个园艺家庭农场,15个水产养殖家庭农场,28个畜禽养殖家庭农场,22个种养结合家庭農场(表1)。
2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1 农场主年龄
统计149家农场主年龄分布(图1),总体来看,41~50岁的农场主占据主导地位,达到37.34%;其次是31~40岁,为29.11%;21~30岁、51~60岁分别占22.79%、10.76%。从不同产业来看,稻麦产业农场主年龄层次最多的是41~50岁,蔬菜产业为31~40岁,园艺产业为41~50岁,水产产业为31~40岁,畜禽产业为21~30岁,种养结合为41~50岁。由此可知,传统的稻麦、果树等产业以41~50岁年龄段的人群为主经营,而技术相对要求较高的水产、畜禽等产业的农场主趋于低龄化,以21~30岁和31~40岁为主。
2.2 农场主性别
图2为农场主女性所占比例,从图2来看,149家农场主仅有15位女性,仅占10.07%。从不同产业来看,统计的稻麦产业农场主中无女性经营者,畜禽产业比例最高,达到 21.43%,其次是种养结合,为13.64%,蔬菜产业为10.71%。女农场主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素养较低,不能承担起农场发展的重任,只能作为家庭劳力予以配合。
2.3 农场主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是决定家庭农场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图3可知,149个家庭农场主的文化水平以高中和初中为主,分别占46.31%、36.91%,处于小学水平的仍有20人,比例达到13.42%,而大学以上水平仅为3.36%。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农场主接受新科技的能力,以及种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的差异,致使主导产业技术含量低,比较效益不显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产品档次的扩大和提升,急需科技信息注入,为家庭农场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2.4 经营规模
从149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来看(图4),处于6.67 hm2以下的产业规模占据主导地位,达到73.82%,其次是6.67~33.33 hm2占到22.15%,66.67 hm2以上的仅有0.67%,说明主导产业、文化水平、劳力人数、区域特色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目前,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具的补贴购买,已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纷纷考虑扩容,尤其是新成立的、以稻麦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规模逐步扩大。
2.5 组成模式
分析149个家庭农场培育模式,共有农业企业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技术能手 家庭农场4种模式,18.79%的家庭农场是由专业大户演变而来,在原有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家庭农场创办政策而建立;9.40%的家庭农场是由拥有某一专项技术能手,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而组建的;50.33%的家庭农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的入户农户创办,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分解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风险,从而取得利益最大化;21.48%的家庭农场则是依托农业企业而创办的,这种模式多是订单生产,将农业企业的资本、经营、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与家庭农场的灵活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家庭农场的产业化效益[6]。
3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
从政策体系、人力投入、设施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5个方面统计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图6),发现季节性劳动雇工、对家庭农场发展政策的了解程度、农场主的经济基础等方面严重制约着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大、科技注入、产业提升。68.46%的家庭农场主认为只能承受家庭内部成员的劳动投入,如果在农忙时雇工增加成本无法承担;57.72%的家庭农场主认为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有关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政策,但由于受文化水平等制约,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而扩大生产,提高收入;45.64%的家庭农场主认为自身条件有限,经济基础薄弱,同时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科技意识淡薄,不再适合投入以扩大规模;还有35.57%的农场主认为新承包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差,需要很大投入才能运转,而土地承包期限的不稳定使农场主不敢贸然更新换代。 4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江苏省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产业拓展、经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7],但农场主文化素质、年龄、经济基础、农田设施等也严重制约着家庭的向好发展,如何从实际入手推动家庭农场科技提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培育职业农民、打造信息平台、创建名品品牌、强化科技服务体系是其关键抓手。
4.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业呈现出生产兼业化、劳力老龄化、抛荒撂荒等问题[8],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政策引导,吸引有為青年回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根据农场主年龄层次、经营产业,结合地方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选派懂方言的相关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组织职业培训班,把农场主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4.2 打造农业信息平台,沟通农业发展渠道
目前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信息渠道不畅,不能及时了解有关家庭农场政策、科学技术以谋取更好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农业信息平台,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可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政策、产业发展、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等内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9]。家庭农场主可利用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程APP等信息平台,了解最新政策信息、农业资讯、市场动态,以实现科学种田,增加收入。
4.3 创建农产品品牌,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
创建农产品品牌,是把农产品作为商品进行市场交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抓手。家庭农场主可根据经营产业、区域特色、文化内涵等特点,结合地方节庆、新闻舆论等手段宣传展示自主农产品,创建特色品牌,增加农场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4.4 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创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研单位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农”增产增收增效。为家庭农场主解读政策、剖析市场发展动态,开展针对性科技培训,选派科技人员驻点指导,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科技服务等,为家庭农场的向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关 新. 家庭农场发展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328-331.
[2]刘 爽,牛增辉,孙 正. 家庭农场经营体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J]. 农业经济,2014(1):10-12.
[3]王江一,郑 征. 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从承包农户到家庭农场[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6):39-49.
[4]廖家财. 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研究[J]. 财经研究,2015(32):21-22.
[5]施国庆,伊庆山. 现代家庭农场的准确认识、实施困境及对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76-79.
[6]韩 苏. 浙江省果品类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与效益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7]曹庆穗. 江苏省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464-466.
[8]费宝娟.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发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65-66.
[9]李玉霞,张 彬,周智男. 基于网络的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8):65-67.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基础;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566-03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家庭农场的概念以来,家庭农场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江苏省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已超过2万家,并在江苏省宿迁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家庭农场联盟,以凝聚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2项资源,为入盟家庭农场提供品牌、信息、金融、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式、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至今,有关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适度规模、发展路径等已有一些研究[2-5],但这些研究或是集中于某个点,或是分析表浅,关于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及对策的报道较为少见,为此,本研究从资料整理、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统计分析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深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江苏省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家庭农场样本来源及统计
依托2015年“第二届江苏品牌农资暨农技成果(南京)交易会”,该交易会以“新农资、新技术、新服务”为主题,邀请江苏省1 000名家庭农场主和100名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参加交易会,洽谈、交流及集中展销种子、化肥、农药等品牌农资产品,以及高校科研推广单位最新研发推广的农业技术成果。本研究随机统计了其中的149个家庭农场,包括28个稻麦家庭农场,28个蔬菜家庭农场,28个园艺家庭农场,15个水产养殖家庭农场,28个畜禽养殖家庭农场,22个种养结合家庭農场(表1)。
2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1 农场主年龄
统计149家农场主年龄分布(图1),总体来看,41~50岁的农场主占据主导地位,达到37.34%;其次是31~40岁,为29.11%;21~30岁、51~60岁分别占22.79%、10.76%。从不同产业来看,稻麦产业农场主年龄层次最多的是41~50岁,蔬菜产业为31~40岁,园艺产业为41~50岁,水产产业为31~40岁,畜禽产业为21~30岁,种养结合为41~50岁。由此可知,传统的稻麦、果树等产业以41~50岁年龄段的人群为主经营,而技术相对要求较高的水产、畜禽等产业的农场主趋于低龄化,以21~30岁和31~40岁为主。
2.2 农场主性别
图2为农场主女性所占比例,从图2来看,149家农场主仅有15位女性,仅占10.07%。从不同产业来看,统计的稻麦产业农场主中无女性经营者,畜禽产业比例最高,达到 21.43%,其次是种养结合,为13.64%,蔬菜产业为10.71%。女农场主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素养较低,不能承担起农场发展的重任,只能作为家庭劳力予以配合。
2.3 农场主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是决定家庭农场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图3可知,149个家庭农场主的文化水平以高中和初中为主,分别占46.31%、36.91%,处于小学水平的仍有20人,比例达到13.42%,而大学以上水平仅为3.36%。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农场主接受新科技的能力,以及种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的差异,致使主导产业技术含量低,比较效益不显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产品档次的扩大和提升,急需科技信息注入,为家庭农场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2.4 经营规模
从149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来看(图4),处于6.67 hm2以下的产业规模占据主导地位,达到73.82%,其次是6.67~33.33 hm2占到22.15%,66.67 hm2以上的仅有0.67%,说明主导产业、文化水平、劳力人数、区域特色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目前,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具的补贴购买,已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纷纷考虑扩容,尤其是新成立的、以稻麦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规模逐步扩大。
2.5 组成模式
分析149个家庭农场培育模式,共有农业企业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技术能手 家庭农场4种模式,18.79%的家庭农场是由专业大户演变而来,在原有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家庭农场创办政策而建立;9.40%的家庭农场是由拥有某一专项技术能手,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而组建的;50.33%的家庭农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的入户农户创办,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分解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风险,从而取得利益最大化;21.48%的家庭农场则是依托农业企业而创办的,这种模式多是订单生产,将农业企业的资本、经营、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与家庭农场的灵活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家庭农场的产业化效益[6]。
3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
从政策体系、人力投入、设施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5个方面统计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图6),发现季节性劳动雇工、对家庭农场发展政策的了解程度、农场主的经济基础等方面严重制约着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大、科技注入、产业提升。68.46%的家庭农场主认为只能承受家庭内部成员的劳动投入,如果在农忙时雇工增加成本无法承担;57.72%的家庭农场主认为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有关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政策,但由于受文化水平等制约,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而扩大生产,提高收入;45.64%的家庭农场主认为自身条件有限,经济基础薄弱,同时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科技意识淡薄,不再适合投入以扩大规模;还有35.57%的农场主认为新承包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差,需要很大投入才能运转,而土地承包期限的不稳定使农场主不敢贸然更新换代。 4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江苏省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产业拓展、经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7],但农场主文化素质、年龄、经济基础、农田设施等也严重制约着家庭的向好发展,如何从实际入手推动家庭农场科技提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培育职业农民、打造信息平台、创建名品品牌、强化科技服务体系是其关键抓手。
4.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业呈现出生产兼业化、劳力老龄化、抛荒撂荒等问题[8],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政策引导,吸引有為青年回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根据农场主年龄层次、经营产业,结合地方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选派懂方言的相关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组织职业培训班,把农场主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4.2 打造农业信息平台,沟通农业发展渠道
目前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信息渠道不畅,不能及时了解有关家庭农场政策、科学技术以谋取更好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农业信息平台,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可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政策、产业发展、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等内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9]。家庭农场主可利用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程APP等信息平台,了解最新政策信息、农业资讯、市场动态,以实现科学种田,增加收入。
4.3 创建农产品品牌,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
创建农产品品牌,是把农产品作为商品进行市场交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抓手。家庭农场主可根据经营产业、区域特色、文化内涵等特点,结合地方节庆、新闻舆论等手段宣传展示自主农产品,创建特色品牌,增加农场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4.4 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创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研单位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农”增产增收增效。为家庭农场主解读政策、剖析市场发展动态,开展针对性科技培训,选派科技人员驻点指导,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科技服务等,为家庭农场的向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关 新. 家庭农场发展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328-331.
[2]刘 爽,牛增辉,孙 正. 家庭农场经营体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J]. 农业经济,2014(1):10-12.
[3]王江一,郑 征. 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从承包农户到家庭农场[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6):39-49.
[4]廖家财. 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研究[J]. 财经研究,2015(32):21-22.
[5]施国庆,伊庆山. 现代家庭农场的准确认识、实施困境及对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76-79.
[6]韩 苏. 浙江省果品类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与效益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7]曹庆穗. 江苏省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464-466.
[8]费宝娟.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发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65-66.
[9]李玉霞,张 彬,周智男. 基于网络的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