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lu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①出现时间:明中后期。地点:江南一些地区。
  ②背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前提下。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以丝织业为例,“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劳动,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标志资本主义萌芽。
  ④在清代发展的表现: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⑤缓慢发展的原因: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此,一方面点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进步成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前进的方向,它们是封建制度的异己成分,它们的成长在削弱和瓦解着封建制度,是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另一方面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相比较,得出不同点。
  第二阶段:产生阶段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 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 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3、企业: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③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④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主要特点(根源:半封殖民地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资金不足,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②欧风美雨,催其早产:外国侵略瓦解自然经济,促使资本主义产生。③夹缝中求生存,具有两面积性: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壓制,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统一。
  5、影响:①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政治:壮大无产阶级的队伍,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③思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阶段:初步发展阶段
  1、时间: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2、原因:①内因: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外内:外国侵略,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3、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②企业规模扩大;③资本总额增加;④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4、影响
  ①经济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进一步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登上历史的舞台。
  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开始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化、辛亥革命)。
  第四阶段: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阶段
  1、时间:1912年—1919年(一战期间)
  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抵制外贸,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④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中华民国颁布政策,奖励实业)。
  3、特点:①时间短;②轻工业为主(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③发展不平衡,包括行业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势力和列强的控制,不独立民族资本主义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受到种种束缚。
  4、影响:①政治上:壮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队伍,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入。
  第五阶段:衰落阶段
  1、时间:1919年至1927年;
  2、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六阶段:曲折发展阶段
  1、较快发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至1936年)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
  ②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2)表现
  ①棉纺织业、面粉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②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3)影响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2、全面萎缩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45年)
  (1)原因
  ①日本全面侵华,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②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在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2)影响
  ①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1945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原因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和经济掠夺加剧;
  ②国民党反动统治(蒋介石卖国家主权,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协议》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掠夺民族企业)。
  (2)影响:民族工业受到国内国外双重打击,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4、走向新生(1949年至1956年)
  (1)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需要;
  (2)表现:①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和发展,开展“五四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
  ②合理调整工商业,利用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制约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根本障碍: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
  (2)外国资本主义是民族工业的最大障碍:西方列强通过限制机器出口阻止民族工业发展;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控制海关等手段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民族工业;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垄断中国市场。
  (3)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严重束缚:甲午战前民族资本始终没获得清政府认可;各级反动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外债、滥发纸币等也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官僚资本阻碍:官僚资本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占据国家资本,推行统制经济政策,通过统购统销、专卖制度,利用政治特权掠夺财富;还通过资金入股等方式侵蚀民族工业。
  (5)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沿海和通商口岸,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分析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加上工场手工业产值是20.5%。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加上工场手工业是23%。而在这少量的现代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是非主体部分。其力量之弱可见一斑。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它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极不相称。民族资本的这种组合的不平稳状态构成它的最大弱点,使它无法摆脱对帝国主义资本、封建经济和官僚资本的依赖,民族资本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基础。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因此,有人说,中国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不是批发外货,就是趸卖原料。这种情况表明了中国民族资本缺乏独立性。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多数工厂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大多为手工业工场。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民族资本以其分散落后的生产,要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力下挣扎图存,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求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他们十分害怕工人的觉醒和革命的发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絲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的资本是由地租转化而来的。不少民族资本家的亲友是封建地主,他们在农村进行着封建剥削。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正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同封建的地主所有制的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4.中国近代几种并存的经济成分
  (1)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维护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织和很少商品交换这种经济形式。其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进步的根源。因此中国要富强必须反封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其势力突飞猛进,从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了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动经济政治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富强也必须反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前期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主要表现是为社会变革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在得到长足进步后仍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从分布区域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西方列强矛盾提供的一个机会等等。不难看出其发展的艰难和软弱,这也必然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2) .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对官僚资本主义,需要明确,它是中国的“土产”,但它并不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适应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起步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等等。新民主主义经济,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经济形式。它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式,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性质决定的处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基础。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构成--一个体小农、小工商业者、开明的地主富农、民族资本企业也包括在内,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正因为是作为革命过程的过渡经济,所以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经济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
  (3). 中国近代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关系: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向末路。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结束。
  收稿日期:2012-08-09
其他文献
【摘 要】记得一本书中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来自天堂,需要我们的耐心呵护。作为班主任,每天所做的是大量繁琐和细小的事情,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稍有不慎便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影响孩子的发展,庆幸的是我能够有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让自己的学生不留任何痛苦,快乐地成长,这也是我作为班主任的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叩开学生;心灵之门    “老师,我是君君,近来还好吗?老师,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九点”尝试,1.“味”—— 数学课堂应“五味”俱全,让学生感觉津津有味;2.“爱”—— 注重情感激励,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努力达成“爱屋及乌”效应;3.“内”—— 注重課堂内化,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4. “矫”—— 注重单元检测与评讲矫正,提高学习质量;5.“疑”—— 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挑刺”,反对迷信与盲从;
期刊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大部分语文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很多时候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一是老师没有重视朗读教学,二是老师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朗读弊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朗读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  【关键词】朗读教学;弊病成因;
期刊
【摘 要】结合近几年高考出题趋势,帮助同学们在语言表达这一难关进行系统化学习,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近几年高考趋势,准确把握高考动向,让语文高考这片土壤盛开着汉语言的花儿。  【关键词】高考;语言运用;探究    “语言表达”板块历来为高考“主菜单”一道“金牌菜”,养眼夺目。如何在这块自主创新园地里播种出艳丽多姿的“创新之花”,也是考量一份高考语文“套餐”成败的关键。  “语言表达”板块,全国各地的
期刊
和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配合得适当。许耀桐先生对于和谐又下了一个具体的概念,他认为,和谐就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 后一个概念赋予了和谐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含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21世纪之初有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提出的,这不仅是一个制度的新发展,更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个描述。  1.“和谐思想”的历史回顾  进步的目标或理想不是超历史的彼岸设定,而是从人
期刊
【摘 要】自由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课堂阅读为演练场、尊重学生独特见解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模式。本文通过对自由阅读理念及自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分析,探讨了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自由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文精神的呼声在教学中越来越高,自由
期刊
学生寄宿制是当前农牧村学生家长的愿望,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需要。“寄”不单单是“住”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使学生在寄宿期间人格逐步健全,习惯逐步养成,学习逐步提高,能力逐步增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民族地区农牧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发展迅速,大大方便了学生就学,但学校在寄宿制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远道学生交通安全保障难
期刊
【摘 要】语文学科最大的特性除工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而对人文性特点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语文教师对学生情感、情操、心智、人格、品质的培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除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价值观;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习要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要与时俱进,就得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 要】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