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售华内幕:酒桌上的较量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夏天,中国与西方在军事技术合作中全面陷入困境。这给急需外汇维持经济运转的苏联带来了一个机会。其实,早在中美关系破裂前,莫斯科就已经向北京伸出了橄榄枝。对华军售商机潜在的获利数字,让困境中的苏联首脑感到阵阵眩晕。
  
  苏霍伊的密谋
  
  1990年的一个早晨,时任苏霍伊航空装备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兼公共联系部主任尤里·切尔瓦科夫接到通知,当时,切尔瓦科夫刚刚被委任为设计局对外公共联系部的业务经理。几天后,他闷闷不乐地跑回他的老家度假。
  在苏联时代的任何一家军工企业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是没有真才实料的家伙才会被安排去搞什么联谊或公关。一天,切尔瓦科夫接到老板电话:“中国空军代表团正在莫斯科,他们嚷嚷着非要看咱们的“苏-27”,正满大街找中文翻译。”电话那头“老板”的话,让曾经学过中文的切尔瓦科夫一下子清醒过来。他驾车飞快地赶回了设计局大楼。
  而当时的背景是,苏联方面起初希望向中国推销“米格-29”,但中方得知还有更先进的“苏-27”后,执意要看看“苏-27”。
  汗流浃背的切尔瓦科夫前脚刚进大门就被叫去见“老板”——苏霍伊设计局总师兼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米哈伊尔·西蒙诺夫。在那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切尔瓦科夫发现设计局、实验生产厂和批生产厂的几位老总都聚集在这里。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在西蒙诺夫的安排下,每个人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和所需要进行的工作程序。总设计师的意见是明确无误的,一定要把中国人的生意抢到手。
  在会议上,切尔瓦科夫领受了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西蒙诺夫和其他几位总师怎么用中文打招呼,以及打听清楚中国空军代表团的行踪和他们下榻的地点……
  
  令苏联军方震动的决定
  
  1990年4月23日,时任中国总理的李鹏前往莫斯科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雷日科夫就双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会谈。在这次会谈中,两国领导人同意恢复和扩大两国在冶金、动力设备、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随后不久,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也到访莫斯科。这次访问,中苏签署了两份军事协议,确定了苏联向中国出口军事技术装备和转移技术工艺资料以及展开两军间军事合作的具体内容。
  苏联同意向外国出售现代化歼击机,不仅仅是一个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问题,深层的原因乃是苏联经济衰退,急需扩大美元储备。基于当时中国的状况,莫斯科认为北京有可能会成为苏联最具潜力的军事贸易伙伴。更重要的是,戈尔巴乔夫希望借这次对华军售打破当时对外军贸中的不透明和不健全局面,将军事贸易的控制权收回到克里姆林宫的手中。
  最终,在莫斯科的急切运作下,“苏-27”被决定向中国出口。
  这一决定在双方武装力量内部无一例外地引发极大争论。苏联国防部军事监察和总监团顾问、曾任驻越总军事顾问的盖纳吉·奥巴图罗夫大将情绪激动地打电话给新任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质问阿尔巴特军区(莫斯科市中心街道名,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所在地)的领导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的枪炮声!
  曾经担任远东军区司令的亚佐夫大将则用毫不逊色的语气提醒自己的同僚,不应该妄图去干涉政治局的决议。两位脾气暴躁的苏联将军在电话里吵成了一锅粥,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搬出总书记的总军事顾问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从中调停。其实,亚佐夫本人对于克里姆林宫的这一决议都感到有些吃不准,他曾经不止一次地(私下)对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抱怨:“您能保证中国人以后不会用这些该死的飞机来对付我们吗?”
  
  酒桌上的最后较量
  
  苏联末任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曾对《红星报》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件事:
  他作为空军总司令陪同国防部和军事工业委员会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有关出售“苏-27”的谈判。因为当时两国关系刚刚解冻,双方在相隔20多年后再一次接触都感到有些不太自在。某位阿尔巴特军区首长在宴会开始前大大咧咧地对中方接待人员说:“如果是点不着的酒就不要端上来了,那不是男子汉该喝的东西。”
  苏联军事代表团总是以这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印度、越南和朝鲜等兄弟国家的同行们,最拿手的一步就是要求在宴会上端来高烈度的烧酒,然后当着目瞪口呆的主人的面一饮而尽。
  宴会中,中方代表团中的一位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瘦得像竹竿一样的参谋被指派为酒司令。起先苏方还以为是中国同志舍不得那些茅台酒,因为他们听说这个品牌的烈酒在中国也很珍贵,因此才派出这样一位酒司令来糊弄他们。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那家伙喝起酒来就好像是在喝水。最要命的是,他的最爱居然是将白酒和啤酒掺和后一口气干掉。到最后整个代表团17个将军全都是被抬出宴会厅的。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连沙波什尼科夫自己都感到有些好笑。
  在之后的谈判中,对方的姿态明显高出一大截。而苏方那些被灌怕了的将军呢,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就好像是吃了败仗一样,连说话都轻声多了。不过,在离开北京的时候,中方赠送了大量精美的礼品作为“战败者”的安慰。
  成套的高档水晶工艺制品、精美绝伦的苏州刺绣、崭新的索尼摄像机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电子产品,苏联军事代表团的成员们简直乐坏了。
  况且中方做出的安排非常细致,当得知国际军事合作局的弗拉基米尔·伊舒特科将军第一个外孙刚刚满月的消息后,他们在赠送给伊舒特科的礼品中特意安排了一个跟真人一般大小的玩具毛熊,伊舒特科感动得几乎要当场哭出来。
  就这样,大家乐不可支地登上了塞满礼物的飞机,并在接下来的会谈中以一个当事人到现在都不好意思承认的价格达成了合同……
  摘自《法治人生》
其他文献
30余名老人密集地站着,让这间只有20余平方米的房间显得甚为拥挤。他们大多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在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女人带领下,老人们时而伸出双臂上举,时而竖起手掌前推,嘴里配合发出“嘻……”“嘿……”的声音。  老人们正在练一种名为“六字诀”的养生术,他们被店方告知,只要坚持练习,并辅以店里销售的保健品,就可以远离疾病。  62岁的李秀兰(化名)家住海淀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三个月来,她每天上
期刊
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物价飞涨。尤其是,这次它影响的不再是钢铁、化工,而是与老百姓的寻常日子息息相关的日用品。  在上海,降价六元钱的卫生纸、便宜两角钱的鸡蛋常常被一抢而空。家庭主妇们忙着在购物车里堆满花生油,餐馆老板则成箱地抱走食盐和白糖:“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反正什么都在涨价。”菜市场上的大蒜十元一斤,饺子馆里的免费蒜泥已经不见踪影。  “豆油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糖涨价,燃气涨
期刊
拒绝再婚  一个刚离婚的男人对朋友说他不肯再婚的原因:“我现在已经有了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八哥,够了!”  朋友问:“这些能代替妻子吗?”  男人回答:“那只狗整天咆哮,八哥整天骂人,那只猫则整夜不回家,完全可以取代妻子!”    说话对象  病人从手术室逃出来找院长说道:“护士讲,不要害怕,镇定点,手术很简单。”  院长:“这话不对吗?”  病人:“可她是对主刀医生讲的!”    是不是你爸  
期刊
话说从前,广东潮汕某地有一位姓张的秀才,自以为满腹才学,因而趾高气扬,看不起别人。这可惹怒了他那15岁的小姨子。别看小姨子年纪不大,可她却很有文才。她决心找机会将姐夫戏弄一番,煞一煞他的威风。  且说这年正月初三,张秀才带着妻子王氏来到岳父家给岳父母拜年。当张秀才给岳父母叩头施礼后,小姨子见有机可乘,遂调皮地对张秀才说道:“姐夫,有道是礼多人不怪。你也给我施个礼吧,我同样给你一份压岁钱。”  姐夫
期刊
从来没有哪一顿晚饭会让中国的超级富豪们如此矛盾。这场私人聚会的主办者,是来自美国的两位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参与者则是数十位中国富豪。  一个原本单纯的聚会,因为巴菲特和盖茨的慈善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沉重。有人郑重其事地“裸捐”,有人低调地婉拒推辞,而更多的中国富豪,则选择了沉默。  很显然,美国式“裸捐”冲击的不仅是87.5万个中国千万富豪和5.5万个中国亿万富豪,也冲击着普通中国人
期刊
杜月笙发迹后的确与文化界过从甚密,是上海滩“三大亨”(另两位是黄金荣、张啸林)中唯一能在知识界、文化界也周旋得游刃有余的人。他与文化人的交往以及赞助文化事业还留下了不少掌故乃至佳话,比如优待其门徒中的记者、编辑,资助学者、诗人和名士,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子女向学向善,都给人以很深印象。解析杜月笙的文化事迹,对民国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杜月笙本人可多一份了解。  杜月笙亲近文化界,首先肯定是出于现实利
期刊
在青岛市原德国租界区,当初由德国建造的下水道出现了小故障,工作人员检修后发现是零件老化了。但这个下水道系统已用了百余年,当年那家建筑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青岛城建公司咨询了其他德国建筑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的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青岛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搜索后,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这些零件历经百年,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处在“牢不可破”时期,为了便于两国领导人随时通话,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架设了一条热线电话。后来两国关系疏远,这条热线变成了死线,再无人使用。  1969年3月21日晚8时,这条电话线上的指示灯突然亮了。年轻的中国女话务员惊诧地插上了机塞。  “喂,是北京吗?”对方问道。  “是啊!请问您找谁?”话务员反问道。  对方说:“请接毛泽东主席的电话,我要同他通话。”  话务员感到奇
期刊
有些书刊在描述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时,为“制造”看点,故意曲解事实,颠倒黑白,造成许多讹传。    解放军围困长春饿死大量居民    传言:  近年出版的某些报告文学作品,描写三大战役时认为,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时采取的封锁措施导致大量居民饿死。  真相:  1948年春,国民党军近十万人被包围在长春,这股守军既不突围又拒绝投降,同时还不断派兵从民间搜掠强征粮食(只发给形同废纸的国民党政府的大额钞票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偷渡者下水后,一边游一边背诵毛主席语录给自己打气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  偷渡者通常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