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ju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得不承认: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陷入低效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二是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德育渗透工作的有效评价;三是教师没有掌握在课堂内进行有效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文章正是各种思想和道理的载体。古人说“文以载道”,是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内容。从教师的责任来讲,唐代韩愈早就在《师说》中明确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可见“传道”,才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却把后两项当做了自己工作的绝大部分,这是舍本逐末了。历史经典著作《大学》的第一章中,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人早就强调想学有所成,就要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呢?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这是开展好德育渗透的前提。“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要想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五花八门,学生的思想也一定会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冲击,学生由于年龄太小,经歷太浅,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不可避免地各种有害信息会和许多无害信息一起,泥沙俱下,做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要给学生以什么样的教育,来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要开动脑筋,努力来寻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能打开学生心理的切合点。这是开展好德育渗透工作的前提。
  二、德育渗透须以文本为依托。脱离文本的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学生只有在对文本的学习感悟中,才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而影响并形成个人的情感与体验,最终在内心受到陶冶与洗礼,内化为自身的德育效果。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文本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要把文本烂熟于胸,这样才能自如地运用文本,与学生一起,从文本中挖到“金子”。前几天,听了温州的肖培东老师的一节课,他所教授内容是《植树的牧羊人》,自始至终,肖老师没有看教材一眼,只是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互动交流,课上的很成功,各项教学包括德育教育也在肖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完美结束,这与肖老师对文本的熟练把握不能说是没有关系。
  三、不要忽视时代背景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或个人背景,有时把背景理解透了,对于德育渗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我在对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就首先引导学生从背景上来理解人物和情节。结合灾难深重的中国,结合当时国人的称号“东亚病夫”,结合鲁迅父亲的病发展及结果,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怀着一颗怎样沉重而热忱的救国之心远赴日本的,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外的内容时,不管是总体上两条或明或暗的线索,还是课文内容局部的把辫子盘成富士山的留学生,以至在仙台,一直到离开仙台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也就好理解了,对于作者一直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直至最后“弃医从文”,来救治国人的精神,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对于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和上下求索的爱国之志,也就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无形中也会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教育。
  四、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来实现德育渗透。关键语句,通常是指文章的文眼。要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很重要,而这些关键语句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节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重视并认真准备这些关键点的处理。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就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深刻含义,通过各种诵读,通过设各种层面的问题,努力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作者肩上所担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好德育渗透的侧重点。初中语文的教学一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人物传记,童话,诗歌,文言文等,其中记叙文的阅读重点是小说和散文。因文体不同,作者所想要表现的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善教者要结合文体仔细挖掘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如小说,通常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特点。如《孔乙己》一文,作者通过把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放到清朝末年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社会生活,批判旧社会的科举制度,批判旧社会的人情冷暖。而说明文,通常注重对事物的说明,德育的挖掘点应注重对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的激发,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当然,虽是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也应有不同的德育侧重点,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重在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在教授《奇妙的克隆》一文,除了重在积累说明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发展。每一种文体,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或德育渗透时,也要根据文体和内容来有所调整。
  六、做好文章小结,实现德育渗透效果的延伸。编筐重在收口,强调编筐工艺最后收齐筐口的重要性,同样,对于阅读文本的教学,课堂最后的小结也很重要,它也是强调、巩固、延伸德育效果的很重要一环。如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教学中,课堂小结时,我通过学生总结“我”三次到高原,高原所呈现出三次不同的特点与变化,通过分析关键词,让学生体会“我”的三次不同的惊喜与震撼,进而理解牧羊人的自信、严谨、无私、持之以恒的品质,进一步引申,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创造奇迹,只有意志坚定,才有可能创造奇迹。当然,延伸德育渗透效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针对性强的写作或实践型的课后作业,效果就很好。
  要实施好德育渗透,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学生就会对老师的教育持怀疑态度,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求学生做到,老师最好要首先做到。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不要生硬,要做到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常态工作,相应评价主体也应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来促进步,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教师进行更多大胆而细致的探索与尝试。
  徐敬杰,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泊里中心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林彪反党集团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给孔老二的反动社会历史观贴上“唯物论”的标签.孔老二的历史观果真是“唯物”的”吗?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剖析,还其反动的本来面目。
银耳,即家庭佐食常用的白木耳。 笔者于70年代中后期,因久病卧床,严重影响肠功能的传化运动,造成顽固便秘,为此潜心研究自疗便闭之道,并于
医院是人们求医问药的重要场所,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以及管理成为了医院内部管理的重点,控制好医院成本,能够为医院的医疗事业发展及科研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但是
猴子想变成人,打算砍掉自己的尾巴,可是砍掉尾巴的猴子能变成人吗?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猴子不知道,尾巴才是他特有的天资。既然如此,何不好好利用天资,做一只出色的猴子?  欲成功,需正确认识自己。  马克·吐温成为名扬四海的大作家之前,曾经在商路上吃尽苦头。他投资开发打字机,结果亏损5万美元。开办出版公司,很快破产倒闭损失惨重。经过两次打击,他终于认识到自己没有商业头脑,于是投身写作,写出《百万英镑》
高等职业院校扩招高峰过后,其财务风险控制将进入一个多元化阶段。本文通过管理会计分析过去,控制现状,筹划未来的基本理念,从管理会计所提倡的财务规划、财务组织、财务控制、财
黑暗,是夜的面庞。星月,是夜的眸光。在那个夜晚,紧闭双目,地也老去,天也蛮荒。  到达人民医院时已是当天晚上,一踏进病房,就看见了卫爷爷,他孱弱地躺在苍白的病床上,浑浊的目光凝滞,瘪塌的脸颊布满皱纹。看了几眼便将目光别扭地移开,瓷砖地上,空荡荡的病号服在白光灯投下大片大片的阴影,思绪开始恍惚。忽然记起许多年前的许多个下午,细碎的阳光,他轻易地将我托起然后稳当地放在膝上,手指亲昵地捏我的脸蛋。他的指
为了落实<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要求,提高铁路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确保运输生产安全,铁道部要求对铁道行业100个特有工种职工,到2006年末,必须完成一次职业
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匮乏现状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摒弃发达国家走过并且正在走的以物质消耗和占有为考量标准
经济学理论描述的行为不是完全的依托经验证伪经济过程,而是具有达尔文进化特征的动态选择过程,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始逐渐着眼于行为主体动态选择
<正>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新兴的封建制并没有巩固,奴隶制复辟的危险依然存在。只是随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深入发展,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具有着与过去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如何才能巩固封建制度,加强地主阶级专政,防止奴隶制复辟,仍然是西汉时期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刘邦总结了地主阶级专政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镇压异姓王叛乱的过程中,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