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怎样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
“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向师生提出了“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的时代命题,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好老师共同而必不可少的“四有”特质,也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与遵循。
1.用理想信念点亮学生心中的中国梦
在电影《老师·好》中,学生时代的苗宛秋是老师心目中的“好苗子”,如愿考入北大中文系,却因家庭成分问题被取消入学资格,不得已选择了一所师范大学,后成为一名县城教师。但他心中的北大梦从未熄灭,他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了大学梦。他将北大梦种在了怯懦、自卑的安静心里,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安静变得阳光、自信、勇敢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知道苗老师因在家免费开班为学生高考冲刺补习而遭诬陷检举时,安静鼓起勇气到教育局为苗老师作证、正言,请他们还苗老师一个清白。然而不幸的是,她在回程中遇到车祸而痛失了北大梦,还留下了残疾。但是从影片最后她洒满阳光的脸上,从她平和、温柔、坚毅的微笑中可以看出,她的青春是无悔的!因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做人应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懂得感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要始终谨记“传道”才是第一位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教育引导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唇齿相依的道理,立志做勇于担当的真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这就需要教师坚定自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用道德情操感化问题学生迷途知返
影片《老师·好》中的人物设定基于一种“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摒弃了常见的善恶分明、对立与冲突,让所有人设都返璞归真到“人性本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虽不完美,但秉性纯良,可塑性极强。在苗老师心里,没有好坏生、优差生之分,只有暂时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问题学生”,而问题是可以感化和解决的。品学兼优但怯懦的安静,无心学业的“混混”洛小乙、虛荣心极强的关婷婷……青春期的他们都是“问题学生”。正是因为不成熟、有问题,才更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直面困难和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学生”为“报复”自己所导演的系列恶作剧,苗老师照单全收、不计前嫌,不仅不放弃,还真心去帮助学生改过自新,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胸怀以及对教师职业的忠诚与热爱,润物无声地去感化学生回归正道,教会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正邪。最终,“问题学生”迷途知返向阳生长,“平凡老师”成长为广受爱戴的好老师。这既是育人也是彼此成就的过程。
3.用扎实学识教导学生修身成才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这些对于在学生时代就是考北大的好苗子,从教后年年拿教学标兵的苗老师来说,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苗老师一贫如洗的家中,书籍俨然是最值钱的家居摆设。他更是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如何帮助每一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大学梦的钻研中。正是因为日积月累淡泊名利的无私投入,才让苗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实至名归地年年被评为教学标兵。虽然学生一度质疑过苗老师偏爱优等生、看不起落后生,但从未质疑过苗老师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学识。
遇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是人一生的福气,很多学以修身成才的人,背后都有一位这样的“好老师”。他们也许是自己的老师,也许是自己的父母,也许是其他人。好老师的范畴不局限于校内,那些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的老师都称得上好老师。“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学识不仅限于学科专业学识,更在于广博的人文通识、开阔的胸怀视野、丰富的处世智慧。学识、胸怀、视野都是无限的,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方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用仁爱之心筑牢师生间的信任
荣誉等身、声名远扬的苗老师,一开始在学生心目中只是心高气傲的“名师”,而不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他们起初质疑他偏爱优等生,专门针对落后生。这些误解也让师生关系一度陷入僵局,甚至在教育与被教育的博弈中引发了一次次冲突与矛盾。但苗老师相信“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一颗仁爱之心贯穿始终,锲而不舍地引导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回归求学圆梦的正道,回到学校,拿起书本,对自己的青春与人生负责。只有爱才能孕育出责任,他对每一名学生都怀有甚至比父母还重的教育责任,不惜牺牲象征名誉的自行车,放弃金钱、名誉与地位,甘愿带着家人过着清苦的日子。他在与学生们互相陪伴的最好的时光里,交付了全部的真情、真心、真诚,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信任,最终师生变成了可以一起为梦想奋斗也可以一起吃着火锅畅谈未来的师友。
苗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背后的支撑是他对学生无私的爱与责任感。他对学生的爱也换来了学生对他的爱戴。然而,电影以安静对苗老师的尊敬、爱戴与感恩所酿成的悲剧收尾,终成遗憾。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电影《老师·好》“牺牲”安静的价值旨在唤醒老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学生对老师的感恩、社会大众对浮躁逐利行为的反思、学校对唯分数论英雄的功利导向的检视。
二、怎样才能成就“四有”好老师
电影《老师·好》显性地给出了“怎样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的解答。深思后发现,影片从片名到人物到剧情到立意,还隐性地给出了“怎样才能成就‘四有’好老师”的答案,为学生、学校、全社会与“四有”好老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与反思的桥梁。 1.问题学生与“四有”好老师间终是彼此成就
常言道:“只能学生挑老师,不可老师挑学生”,教师更不可自定义学生,给学生打上优良中差的等级标签。从我国古代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到如今实行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都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四有”为毕生追求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自信,当面对心智不成熟、品性未定型的“问题学生”时,要用“四有”去引导、感化,而不是忽视、放弃。正如《老师·好》的结束语“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其所诠释的正是“好的教育过程,是一段有教无类、师生相长、彼此成就的最好时光”,也言明:一个都不能少,是一名“四有”好老师的职责所在。
2.学校要制定科学的“四有”好老师评价体系
教育是一项关乎国运民生、民族兴衰的久久为功的宏大事业。教育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标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行稳致远。“四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好老师的标准。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文件。近期,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全面开展“唯論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的“五唯”清理行动,扭转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导向,以确立新的风向标、指南针。学校在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时,要充分结合校本实际,制定出科学的“四有”好老师评价体系,用富有人文关怀与教育情怀的制度规范,公平公正地成就“四有”好老师。电影《老师·好》批判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忽视成就“四有”好老师历史使命的反例学校,旨在呼吁涌现大批教育强国战略下担负起成就“四有”好老师时代使命的典范学校。
3.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美国有“国家年度教师”奖励传统,从1952年首届创办延续至今。我国亦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等,是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重举。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视角看,在稳定的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下,投入与产出历来是成正相关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投入力度,决定着“四有”好老师的高质效产出。教育强国战略亟需“四有”好老师做人才支撑,需要物质与社会资源的投入与倾斜。物质资源的投入决定着教师的福利待遇,社会资源的倾斜决定着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未来,我国能否像韩国、法国那样,让教师得到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地位与待遇,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国家都在呼唤新时代好老师的背景下,电影《老师·好》犹如一剂强心针,直面了“怎样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和“怎样才能成就‘四有’好老师”的时代命题,并借助显性和隐性的蒙太奇式的影像艺术给予了解答,为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履行了一份“为教师立言、为教育铸魂、为社会作则”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
“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向师生提出了“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的时代命题,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好老师共同而必不可少的“四有”特质,也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与遵循。
1.用理想信念点亮学生心中的中国梦
在电影《老师·好》中,学生时代的苗宛秋是老师心目中的“好苗子”,如愿考入北大中文系,却因家庭成分问题被取消入学资格,不得已选择了一所师范大学,后成为一名县城教师。但他心中的北大梦从未熄灭,他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了大学梦。他将北大梦种在了怯懦、自卑的安静心里,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安静变得阳光、自信、勇敢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知道苗老师因在家免费开班为学生高考冲刺补习而遭诬陷检举时,安静鼓起勇气到教育局为苗老师作证、正言,请他们还苗老师一个清白。然而不幸的是,她在回程中遇到车祸而痛失了北大梦,还留下了残疾。但是从影片最后她洒满阳光的脸上,从她平和、温柔、坚毅的微笑中可以看出,她的青春是无悔的!因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做人应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懂得感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要始终谨记“传道”才是第一位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教育引导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唇齿相依的道理,立志做勇于担当的真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这就需要教师坚定自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用道德情操感化问题学生迷途知返
影片《老师·好》中的人物设定基于一种“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摒弃了常见的善恶分明、对立与冲突,让所有人设都返璞归真到“人性本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虽不完美,但秉性纯良,可塑性极强。在苗老师心里,没有好坏生、优差生之分,只有暂时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问题学生”,而问题是可以感化和解决的。品学兼优但怯懦的安静,无心学业的“混混”洛小乙、虛荣心极强的关婷婷……青春期的他们都是“问题学生”。正是因为不成熟、有问题,才更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直面困难和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学生”为“报复”自己所导演的系列恶作剧,苗老师照单全收、不计前嫌,不仅不放弃,还真心去帮助学生改过自新,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胸怀以及对教师职业的忠诚与热爱,润物无声地去感化学生回归正道,教会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正邪。最终,“问题学生”迷途知返向阳生长,“平凡老师”成长为广受爱戴的好老师。这既是育人也是彼此成就的过程。
3.用扎实学识教导学生修身成才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这些对于在学生时代就是考北大的好苗子,从教后年年拿教学标兵的苗老师来说,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苗老师一贫如洗的家中,书籍俨然是最值钱的家居摆设。他更是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如何帮助每一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大学梦的钻研中。正是因为日积月累淡泊名利的无私投入,才让苗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实至名归地年年被评为教学标兵。虽然学生一度质疑过苗老师偏爱优等生、看不起落后生,但从未质疑过苗老师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学识。
遇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是人一生的福气,很多学以修身成才的人,背后都有一位这样的“好老师”。他们也许是自己的老师,也许是自己的父母,也许是其他人。好老师的范畴不局限于校内,那些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的老师都称得上好老师。“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学识不仅限于学科专业学识,更在于广博的人文通识、开阔的胸怀视野、丰富的处世智慧。学识、胸怀、视野都是无限的,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方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用仁爱之心筑牢师生间的信任
荣誉等身、声名远扬的苗老师,一开始在学生心目中只是心高气傲的“名师”,而不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他们起初质疑他偏爱优等生,专门针对落后生。这些误解也让师生关系一度陷入僵局,甚至在教育与被教育的博弈中引发了一次次冲突与矛盾。但苗老师相信“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一颗仁爱之心贯穿始终,锲而不舍地引导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回归求学圆梦的正道,回到学校,拿起书本,对自己的青春与人生负责。只有爱才能孕育出责任,他对每一名学生都怀有甚至比父母还重的教育责任,不惜牺牲象征名誉的自行车,放弃金钱、名誉与地位,甘愿带着家人过着清苦的日子。他在与学生们互相陪伴的最好的时光里,交付了全部的真情、真心、真诚,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信任,最终师生变成了可以一起为梦想奋斗也可以一起吃着火锅畅谈未来的师友。
苗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背后的支撑是他对学生无私的爱与责任感。他对学生的爱也换来了学生对他的爱戴。然而,电影以安静对苗老师的尊敬、爱戴与感恩所酿成的悲剧收尾,终成遗憾。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电影《老师·好》“牺牲”安静的价值旨在唤醒老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学生对老师的感恩、社会大众对浮躁逐利行为的反思、学校对唯分数论英雄的功利导向的检视。
二、怎样才能成就“四有”好老师
电影《老师·好》显性地给出了“怎样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的解答。深思后发现,影片从片名到人物到剧情到立意,还隐性地给出了“怎样才能成就‘四有’好老师”的答案,为学生、学校、全社会与“四有”好老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与反思的桥梁。 1.问题学生与“四有”好老师间终是彼此成就
常言道:“只能学生挑老师,不可老师挑学生”,教师更不可自定义学生,给学生打上优良中差的等级标签。从我国古代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到如今实行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都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四有”为毕生追求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自信,当面对心智不成熟、品性未定型的“问题学生”时,要用“四有”去引导、感化,而不是忽视、放弃。正如《老师·好》的结束语“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其所诠释的正是“好的教育过程,是一段有教无类、师生相长、彼此成就的最好时光”,也言明:一个都不能少,是一名“四有”好老师的职责所在。
2.学校要制定科学的“四有”好老师评价体系
教育是一项关乎国运民生、民族兴衰的久久为功的宏大事业。教育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标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行稳致远。“四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好老师的标准。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文件。近期,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全面开展“唯論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的“五唯”清理行动,扭转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导向,以确立新的风向标、指南针。学校在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时,要充分结合校本实际,制定出科学的“四有”好老师评价体系,用富有人文关怀与教育情怀的制度规范,公平公正地成就“四有”好老师。电影《老师·好》批判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忽视成就“四有”好老师历史使命的反例学校,旨在呼吁涌现大批教育强国战略下担负起成就“四有”好老师时代使命的典范学校。
3.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美国有“国家年度教师”奖励传统,从1952年首届创办延续至今。我国亦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等,是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重举。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视角看,在稳定的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下,投入与产出历来是成正相关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投入力度,决定着“四有”好老师的高质效产出。教育强国战略亟需“四有”好老师做人才支撑,需要物质与社会资源的投入与倾斜。物质资源的投入决定着教师的福利待遇,社会资源的倾斜决定着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未来,我国能否像韩国、法国那样,让教师得到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地位与待遇,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国家都在呼唤新时代好老师的背景下,电影《老师·好》犹如一剂强心针,直面了“怎样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和“怎样才能成就‘四有’好老师”的时代命题,并借助显性和隐性的蒙太奇式的影像艺术给予了解答,为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履行了一份“为教师立言、为教育铸魂、为社会作则”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