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本质。通俗地讲,人格就是人的稳定的整体形象。
  人,尤其是普通人,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成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持续长久。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都是未雕之璞,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之成玉,即成为具有现代人格的人.
  在我国古诗文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明显的前后传承的东西,这就是传统。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精神传统丰富多样,其中的时间、历史与人生意识,忧国忧民的情怀,人格意识,自然意识和生活情趣,对于当今青少年的人格陶冶尤为有益。
  
  一、古诗文“修身养性”,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翻开语文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选文注重了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尤其是选入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为素质教育铺下了坚实的基石,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认为:“古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中国原是诗的国度,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夫子教诲弟子学诗,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工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黎元。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看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读诗,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读诗,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净化。
  总之,诗教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一句话,养心修身,润人心田。毫无疑问,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1.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水为例,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此外,那些名山大川、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2.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著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3.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学生具备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成人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德育工作,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如何把德育工作做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当以情为经,以爱为纬,构筑青少年德育教育体系。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青少年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东西——情感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亲情    亲情是一首永恒的歌。儿童的道德观一般从他们纯洁的情感引起,他们通过关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首先综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活动建议”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实施
当今人类已进入低碳经济的时代,产业结构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产业的低碳化和具备低碳属性的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体育竞赛表演业自身具有符号的生产、意义的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也为现阶段我国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持续进行,取得了较大成效。要保证反腐败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预示着老年旅游将展现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开发富有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老年旅游服务对于新时期我国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连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开始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经济内外失衡的处境.顺差所折射出的一些问题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意识,出台有效的治本解
一、问题发现    实验——楞次定律的演示,其装置如图1所示,当条形磁铁分别靠近、远离吕环凸环时,闭合的吕环b转动,表现为阻碍两者间的相对运动;而靠近或远离有缝隙的吕环a环时,吕环不发生转动;从而说明闭合电路b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它和条形磁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反a环不闭合,没有感应电流,没有相互作用,所以不转动。
本文认为,先进性具有十分深刻的哲学内涵,与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价值判断、人的主观能动性、真理与人格的力量、比较、实践检验、人民选择、历史选择、具体与动态的辩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