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和意义
1.时代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对于高校而言,六大任务之一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健康的人才指明了学生心理工作的方向。
2.家校协同展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公办学校逐渐替代了家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层次、水平和各学科、学段和时代发展的复杂性,使得仅依靠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对青少年的教育,因在结构性上与青少年学生关系更加密切,家庭教育再次受到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通过和家庭协作,或从家庭、亲族、亲子关系角度入手,展开对学生教育,解决青少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家校合作意味着家庭和学校一同完成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由家庭、学生、学校三方面组成以培育学生成才、成人、人格健全为目标的三角形,在这一框架之下,家庭、学校围绕学生成长,形成合力,目标是做好學生工作,维护学生在校健康、积极和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身心状态。当学生因人格偏差、外界应激源、身心疾病导致心理危机爆发时,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代表的,任课教师、学生骨干在内的学校和学生父母亲人为代表的家庭,则应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共同维护家校三角形的稳固。
二、开展家校合作三角形框架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部分方法及有关思考
三角形之所以结构稳定,是因为基于几何图形的边长、内角来评定,一旦边长确定后,内角也确定了,是唯一且无法改变的,通俗表述上,即形状不能再改变了,因此称为稳定。对于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而言,若建立牢固的三者关系,即形成稳定的家校三角形,则需要根据其中相对易出现问题,即学生一方的变化——“内角角度”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家庭、学校各自的“内角”和这两方的“边长”,也就是说,当学生因学业(就业)困难,家庭及情感问题、身心疾病等外界应激源产生应激,陷入心理危机时,需要学校、家庭灵活应对,调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标准,并及时做出应对,调整家、校、生之间距离,才能保障家校三角形的稳定。
1.学校层面
学校既是学生这一社会身份的所属单位,肩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责任,客观上通常又是学生开展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和具有辅助作用但相当重要、不可替代的专任教师和学生同学,应当充分发挥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的角色特长和优势,做好全体学生,特别是正处于心理危机爆发期,以及有过自伤、自害经历等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群体的相关工作。
譬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应当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学生的特殊情况,对于出现反常表现的学生,还应积极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络,在保障学生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机、情境,采取合适的方式向家庭进行询问、求证,并将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合理反馈。同家庭联络、同学生谈心谈话或寻求专业帮助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应及时留下工作记录。专任教师、学生骨干则应发挥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角色优势,积极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
对于存在困难、棘手的个例,学校应形成联动机制,争取做到特事特办、精准施策,例如在某些案例中,学生因管状认知,无法采用谈心谈话解决,在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则更应当寻求家庭方面的协作,甚至采取积极主动敦促解决如亲子问题或经济问题等方式,消除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以换取家庭全力配合学校工作,维护家校三角形稳定。
2. 家庭层面
在高等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居住在学校,离家庭相对较远,客观上,家庭对于学生的关注因距离相对遥远而减少,同时也受某些思想、观点的影响,使得部分父母认为学生考入大学,有大学教师替代自己展开教育工作,为人父母则“学会放手”。殊不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苗育穗期”,许多学生刚刚成年,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期,必要的引导和修正不可缺少,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全人格,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上,学校、家庭缺一不可,更何况,根据工作实际,许多爆发心理危机,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问题根源就存在于童年成长阶段或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甚至某些问题就是由于父母在教育和引导上的不当形成。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家庭距离学生虽远,但仍然有可行之道。学生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工作,这既体现在对学生关心、关注和引导上,也体现在对学校教师的积极配合上。
知子莫若父、父母是孩子(学生)的第一个老师、最好的老师、镜子等古语、俗语强调了在学生成长中,父母或家庭的影响和重要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虽远离家庭,但家庭仍应利用通讯手段,保持和学生的联系,因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不同,在通讯和联络中,学生容易和家人说出不易对同学、老师所说出的内容,同样的道理和解决方法,家人和学生联络中,亦能起到不一样深度的效用。在条件允许和时机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父母、家人亦应当及时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举办家长会,不仅在新生入学时举办新生家长会,亦有高校在某地区举办地区性家长会,和小学、中学的家长会比起来,同为家长会,效度和频度截然不同,家长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的家长会。
在同学校的沟通上,学生家长亦应积极、主动,在合适的情况下信任学校方面,充分了解学生情况,避免在学生教育上“大撒把”:对于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重大任务,拱手交予学校,对于有价值的或需要纳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考量中的信息,应主动同学校有关教师分享,助力学校做到精准施策。
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应激源或问题根源就来自于家庭的情况,学生家长亦应当正视学生在成长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大局为重,以学生健康成长、人身安全、人格完善为出发点,做出相应改变。
三、总结
作为学生心理工作的家校三角形中的一方,学生该如何做?或学校应当教育学生如何做?本文没有单独讨论,因为虽然学生是三角形中的一角,但三角形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家校合作的中心就是围绕学生,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培养者,帮助学生认识并正确看待心理不健康状态,帮助学生做到自知、自控,自我调节,比起要求学生配合学校、家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斌,杨诗晗.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本土化探索[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7):20-23.
[2]吕学斌,陈静,张婕, 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机制的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6):17-18.
[3]钱慧荣.理工类学生心理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162,154.
1.时代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对于高校而言,六大任务之一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健康的人才指明了学生心理工作的方向。
2.家校协同展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公办学校逐渐替代了家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层次、水平和各学科、学段和时代发展的复杂性,使得仅依靠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对青少年的教育,因在结构性上与青少年学生关系更加密切,家庭教育再次受到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通过和家庭协作,或从家庭、亲族、亲子关系角度入手,展开对学生教育,解决青少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家校合作意味着家庭和学校一同完成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由家庭、学生、学校三方面组成以培育学生成才、成人、人格健全为目标的三角形,在这一框架之下,家庭、学校围绕学生成长,形成合力,目标是做好學生工作,维护学生在校健康、积极和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身心状态。当学生因人格偏差、外界应激源、身心疾病导致心理危机爆发时,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代表的,任课教师、学生骨干在内的学校和学生父母亲人为代表的家庭,则应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共同维护家校三角形的稳固。
二、开展家校合作三角形框架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部分方法及有关思考
三角形之所以结构稳定,是因为基于几何图形的边长、内角来评定,一旦边长确定后,内角也确定了,是唯一且无法改变的,通俗表述上,即形状不能再改变了,因此称为稳定。对于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而言,若建立牢固的三者关系,即形成稳定的家校三角形,则需要根据其中相对易出现问题,即学生一方的变化——“内角角度”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家庭、学校各自的“内角”和这两方的“边长”,也就是说,当学生因学业(就业)困难,家庭及情感问题、身心疾病等外界应激源产生应激,陷入心理危机时,需要学校、家庭灵活应对,调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标准,并及时做出应对,调整家、校、生之间距离,才能保障家校三角形的稳定。
1.学校层面
学校既是学生这一社会身份的所属单位,肩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责任,客观上通常又是学生开展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和具有辅助作用但相当重要、不可替代的专任教师和学生同学,应当充分发挥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的角色特长和优势,做好全体学生,特别是正处于心理危机爆发期,以及有过自伤、自害经历等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群体的相关工作。
譬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应当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学生的特殊情况,对于出现反常表现的学生,还应积极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络,在保障学生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机、情境,采取合适的方式向家庭进行询问、求证,并将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合理反馈。同家庭联络、同学生谈心谈话或寻求专业帮助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应及时留下工作记录。专任教师、学生骨干则应发挥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角色优势,积极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
对于存在困难、棘手的个例,学校应形成联动机制,争取做到特事特办、精准施策,例如在某些案例中,学生因管状认知,无法采用谈心谈话解决,在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则更应当寻求家庭方面的协作,甚至采取积极主动敦促解决如亲子问题或经济问题等方式,消除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以换取家庭全力配合学校工作,维护家校三角形稳定。
2. 家庭层面
在高等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居住在学校,离家庭相对较远,客观上,家庭对于学生的关注因距离相对遥远而减少,同时也受某些思想、观点的影响,使得部分父母认为学生考入大学,有大学教师替代自己展开教育工作,为人父母则“学会放手”。殊不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苗育穗期”,许多学生刚刚成年,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期,必要的引导和修正不可缺少,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全人格,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上,学校、家庭缺一不可,更何况,根据工作实际,许多爆发心理危机,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问题根源就存在于童年成长阶段或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甚至某些问题就是由于父母在教育和引导上的不当形成。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家庭距离学生虽远,但仍然有可行之道。学生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工作,这既体现在对学生关心、关注和引导上,也体现在对学校教师的积极配合上。
知子莫若父、父母是孩子(学生)的第一个老师、最好的老师、镜子等古语、俗语强调了在学生成长中,父母或家庭的影响和重要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虽远离家庭,但家庭仍应利用通讯手段,保持和学生的联系,因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不同,在通讯和联络中,学生容易和家人说出不易对同学、老师所说出的内容,同样的道理和解决方法,家人和学生联络中,亦能起到不一样深度的效用。在条件允许和时机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父母、家人亦应当及时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举办家长会,不仅在新生入学时举办新生家长会,亦有高校在某地区举办地区性家长会,和小学、中学的家长会比起来,同为家长会,效度和频度截然不同,家长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的家长会。
在同学校的沟通上,学生家长亦应积极、主动,在合适的情况下信任学校方面,充分了解学生情况,避免在学生教育上“大撒把”:对于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重大任务,拱手交予学校,对于有价值的或需要纳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考量中的信息,应主动同学校有关教师分享,助力学校做到精准施策。
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应激源或问题根源就来自于家庭的情况,学生家长亦应当正视学生在成长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大局为重,以学生健康成长、人身安全、人格完善为出发点,做出相应改变。
三、总结
作为学生心理工作的家校三角形中的一方,学生该如何做?或学校应当教育学生如何做?本文没有单独讨论,因为虽然学生是三角形中的一角,但三角形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家校合作的中心就是围绕学生,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培养者,帮助学生认识并正确看待心理不健康状态,帮助学生做到自知、自控,自我调节,比起要求学生配合学校、家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斌,杨诗晗.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本土化探索[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7):20-23.
[2]吕学斌,陈静,张婕, 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机制的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6):17-18.
[3]钱慧荣.理工类学生心理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16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