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尖,知名作家、影评人,籍贯浙江宁波。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学位,中文系硕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毛尖自选集》《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等。
我读过毛尖的两本书,《非常罪,非常美》和《慢慢微笑》,想象中的她是个敏锐的、瘦而高的女子。但是丽娃河畔(华东师大内)的会晤,让我看见了一个想象之外的毛尖。她戴着粗框眼镜,扎着马尾,一身运动装束,谈吐中满是不假思索的直率。飞速的话语在舌尖上一圈圈地旋转,像激流串起了一大堆小石子,“哗”地涌下去,铮铮乱响。
这是朋友之间的絮叨,如同拉家常般亲切。虽然她比我大了十几岁,但是没有一丝孤高睥睨的“过来人口吻”。所有年纪的孩子在她面前都是平等的,因为她也是个孩子,只是岁月锻炼了一种成熟。
记:你是一个著名的影评人,能否谈谈电影在你的成长中留下的印象?
毛: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的精神奖励一般就是看电影,所以看电影从小就和我最辉煌的人生记忆相关。回想起来,年少时看了那么多次电影,真的一次都没迟到过。
记:你在书中曾透露,你大学时候为了看电影曾经自制假票。这听上去挺有趣,能谈谈吗?
毛:这事情无论如何不能当成英雄事迹说,不过,当时各大学影院卖的电影票真是非常简陋的,只要知道当晚的电影票是什么颜色,撕一块相同颜色的海报就可以在20分钟内炮制一张假票。我们的手工大概是不错的,因为曾经有人持着盗版票去跟人家争座位,居然成功了。
记:你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喜欢哪位导演?
毛:当年我在香港读书,有时间就看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的片子,甚至像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这样沉闷的电影,我也由衷地喜欢。也许是因为当时自己的脑子比较闲吧,喜欢看难度系数高的影片。但这些年,自己忙,就喜欢看香港电影,看武侠,现在最喜欢看《24小时反恐》。
记:再谈谈咱中国电影吧,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越来越好了。
毛:恐怕不是这样吧。现在的中国电影还是有很多限制的。有一次电影节,我带学生翻译字幕,所有影片中的脏话,各式各样的都只能翻译成‘他妈的’,真没意思(笑)!还有那些大片,难道你们不气愤吗?我只喜欢拍红高粱的张艺谋,他现在拍的是什么呀?还有陈凯歌,看到他在电视上为了《无极》和老婆到处自我吹嘘时,我哭啊!当年那样心高气傲的一个人,现在居然也商业化到了这个地步。
记:可我们不能否认,虽然没有口碑,但在市场方面,这些大片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毛:要说市场,80年代那才是电影的市场时代,《大众电影》有高达800万份的发行量!我记得小时候去看电影,电影院是没有空位的。电影票总是很紧俏,大家都是排队买票。现在的电影正在努力挽回一部分流失的观众。电影没落是一件没办法的事情,虽然我更喜欢看《三峡好人》,但是我妈妈他们就不喜欢,因为谁愿意掏钱在银幕上再温习一遍自己的生活呢?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不顺遂的。
记:既然这么不满意现在的电影,那有没有想过自己操刀,做个编剧呢?
毛:没有,我没这个才能。还有,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说别人容易,但是真要自己动起笔来,也有各种牵制。有时是不得不加戏,比如宝马制造商投了钱,那也不得不给车子露个面。
谈起读书时代的故事,共有的话题使人觉得她不过比我们早读了几年书而已。她说她小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就是那些当年的“禁书”给了她想象力,使她对文字拥有了一种不受束缚的能力。再大些,她读了不少名著,各家的文风都对她产生了影响。我劈头就问她喜不喜欢张爱玲,因为觉得她的文风似乎有张爱玲的影子,她说喜欢,但谈不上“张迷”,因为博爱而不是单恋,才能造就一个作家。
我打趣说让毛尖谈谈少年时候的“风流岁月”,她不禁哑然失笑,称她小时候其实是个很乖的孩子。
毛:其实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小学时还是大队长。后来读中学了,渐渐开始叛逆。只要是老师家长不支持的阅读,我都如饥似渴。有一次,因为看一本闲书逃了图画课,被老师批评还不服气,直接跑到校长室去理论,但是校长不愧是校长啊,春风化雨地消解了我的“革命热情”。
记:那么大学呢?
毛:大学时候我们有青年修养课,但没劲得很,于是大家都逃课。有一次老师点名,当时只来了二十多个同学,点名显示全部到齐了,原来是这二十多个同学替八十个人喊了“到”,老师的脸色那叫一个难看啊。哈哈哈……
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记起大学时代一位老师的谆谆叮嘱——“不会逃课的孩子是不会学习的”。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蛊惑青少年往歪路上走,而是鼓励大家在有限的时光内选择真正值得自己做的事。这种逃课是一种节俭。我正歪想着,毛尖突然发问了,你大学的生活快乐吗?在她看来,人生最快乐的就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毛:我读大学时,学校里有数不清的文艺沙龙,虽然我是读外语的,但也去参加诗社什么的玩玩。当时也没想别的,就是因为好玩,而且社里男生多(笑)。其实现在想起来,沙龙里到底讨论了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在沙龙里谁跟谁恋爱了。
记:记得你书中提到过有一次诗社搞了个活动,和海子有关。
毛:对。那次社里说有大事宣布,我们到现场后,社长用沉痛的声音说,海子自杀了。其实当时我们很多人对海子并没多少感情,甚至有人问“海子是谁”,可是后来高年级的同学一个接一个上去朗诵海子的诗,当时就有人哭了,我也觉得悲伤,跟着哭起来了。
也许这就是大学文艺生活给毛尖的印象,再往后,她慢慢接触这些诗,渐渐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学里成长。到现在,她已经习惯于在文字里安家。于是采访的最后,我们希望她用自己的经历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成长范本。谁知她竟连连摇头。
毛:我的经历不具有普遍性。你知道我很大了还在看小人书,后来念了初中就看武侠书,这可一点都不具备示范作用啊(笑)。
记:那你对青少年阅读方面有什么建议?多少谈点吧。
毛: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哈里·波特》之类的书,倒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可,但是阅读是个往上的过程,你要以此为阶梯,慢慢去阅读更高级的东西,而不能看了之后,再去看那些层次比它还低的东西。也就是说,看了《哈里·波特》,再看狄更斯,就比较好。
记:你觉得现在的孩子需要怎样的为人准则?
毛:首先做人要正直,还要爱国。是真的,虽然这话挺不像我说的。记得曾经有一个调查,调查青少年下辈子还愿不愿意做中国人,超过一半的人不愿意。我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要明白自己是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
访谈匆匆结束了,发现毛尖并不像多数读书多、写字多的人那样“敏于思而拙于言”。她是话匣一开,滔滔不绝,做她的学生应该是幸福的。这个直率又锐利的人将更锋利的言辞藏了起来,深埋在文字里,等待读者会心一笑。而她自己,却是不加修饰的,如同我们喝茶时她点的白开水一样,满盛了一碗的清澈。
我读过毛尖的两本书,《非常罪,非常美》和《慢慢微笑》,想象中的她是个敏锐的、瘦而高的女子。但是丽娃河畔(华东师大内)的会晤,让我看见了一个想象之外的毛尖。她戴着粗框眼镜,扎着马尾,一身运动装束,谈吐中满是不假思索的直率。飞速的话语在舌尖上一圈圈地旋转,像激流串起了一大堆小石子,“哗”地涌下去,铮铮乱响。
这是朋友之间的絮叨,如同拉家常般亲切。虽然她比我大了十几岁,但是没有一丝孤高睥睨的“过来人口吻”。所有年纪的孩子在她面前都是平等的,因为她也是个孩子,只是岁月锻炼了一种成熟。
记:你是一个著名的影评人,能否谈谈电影在你的成长中留下的印象?
毛: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的精神奖励一般就是看电影,所以看电影从小就和我最辉煌的人生记忆相关。回想起来,年少时看了那么多次电影,真的一次都没迟到过。
记:你在书中曾透露,你大学时候为了看电影曾经自制假票。这听上去挺有趣,能谈谈吗?
毛:这事情无论如何不能当成英雄事迹说,不过,当时各大学影院卖的电影票真是非常简陋的,只要知道当晚的电影票是什么颜色,撕一块相同颜色的海报就可以在20分钟内炮制一张假票。我们的手工大概是不错的,因为曾经有人持着盗版票去跟人家争座位,居然成功了。
记:你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喜欢哪位导演?
毛:当年我在香港读书,有时间就看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的片子,甚至像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这样沉闷的电影,我也由衷地喜欢。也许是因为当时自己的脑子比较闲吧,喜欢看难度系数高的影片。但这些年,自己忙,就喜欢看香港电影,看武侠,现在最喜欢看《24小时反恐》。
记:再谈谈咱中国电影吧,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越来越好了。
毛:恐怕不是这样吧。现在的中国电影还是有很多限制的。有一次电影节,我带学生翻译字幕,所有影片中的脏话,各式各样的都只能翻译成‘他妈的’,真没意思(笑)!还有那些大片,难道你们不气愤吗?我只喜欢拍红高粱的张艺谋,他现在拍的是什么呀?还有陈凯歌,看到他在电视上为了《无极》和老婆到处自我吹嘘时,我哭啊!当年那样心高气傲的一个人,现在居然也商业化到了这个地步。
记:可我们不能否认,虽然没有口碑,但在市场方面,这些大片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毛:要说市场,80年代那才是电影的市场时代,《大众电影》有高达800万份的发行量!我记得小时候去看电影,电影院是没有空位的。电影票总是很紧俏,大家都是排队买票。现在的电影正在努力挽回一部分流失的观众。电影没落是一件没办法的事情,虽然我更喜欢看《三峡好人》,但是我妈妈他们就不喜欢,因为谁愿意掏钱在银幕上再温习一遍自己的生活呢?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不顺遂的。
记:既然这么不满意现在的电影,那有没有想过自己操刀,做个编剧呢?
毛:没有,我没这个才能。还有,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说别人容易,但是真要自己动起笔来,也有各种牵制。有时是不得不加戏,比如宝马制造商投了钱,那也不得不给车子露个面。
谈起读书时代的故事,共有的话题使人觉得她不过比我们早读了几年书而已。她说她小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就是那些当年的“禁书”给了她想象力,使她对文字拥有了一种不受束缚的能力。再大些,她读了不少名著,各家的文风都对她产生了影响。我劈头就问她喜不喜欢张爱玲,因为觉得她的文风似乎有张爱玲的影子,她说喜欢,但谈不上“张迷”,因为博爱而不是单恋,才能造就一个作家。
我打趣说让毛尖谈谈少年时候的“风流岁月”,她不禁哑然失笑,称她小时候其实是个很乖的孩子。
毛:其实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小学时还是大队长。后来读中学了,渐渐开始叛逆。只要是老师家长不支持的阅读,我都如饥似渴。有一次,因为看一本闲书逃了图画课,被老师批评还不服气,直接跑到校长室去理论,但是校长不愧是校长啊,春风化雨地消解了我的“革命热情”。
记:那么大学呢?
毛:大学时候我们有青年修养课,但没劲得很,于是大家都逃课。有一次老师点名,当时只来了二十多个同学,点名显示全部到齐了,原来是这二十多个同学替八十个人喊了“到”,老师的脸色那叫一个难看啊。哈哈哈……
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记起大学时代一位老师的谆谆叮嘱——“不会逃课的孩子是不会学习的”。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蛊惑青少年往歪路上走,而是鼓励大家在有限的时光内选择真正值得自己做的事。这种逃课是一种节俭。我正歪想着,毛尖突然发问了,你大学的生活快乐吗?在她看来,人生最快乐的就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毛:我读大学时,学校里有数不清的文艺沙龙,虽然我是读外语的,但也去参加诗社什么的玩玩。当时也没想别的,就是因为好玩,而且社里男生多(笑)。其实现在想起来,沙龙里到底讨论了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在沙龙里谁跟谁恋爱了。
记:记得你书中提到过有一次诗社搞了个活动,和海子有关。
毛:对。那次社里说有大事宣布,我们到现场后,社长用沉痛的声音说,海子自杀了。其实当时我们很多人对海子并没多少感情,甚至有人问“海子是谁”,可是后来高年级的同学一个接一个上去朗诵海子的诗,当时就有人哭了,我也觉得悲伤,跟着哭起来了。
也许这就是大学文艺生活给毛尖的印象,再往后,她慢慢接触这些诗,渐渐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学里成长。到现在,她已经习惯于在文字里安家。于是采访的最后,我们希望她用自己的经历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成长范本。谁知她竟连连摇头。
毛:我的经历不具有普遍性。你知道我很大了还在看小人书,后来念了初中就看武侠书,这可一点都不具备示范作用啊(笑)。
记:那你对青少年阅读方面有什么建议?多少谈点吧。
毛: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哈里·波特》之类的书,倒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可,但是阅读是个往上的过程,你要以此为阶梯,慢慢去阅读更高级的东西,而不能看了之后,再去看那些层次比它还低的东西。也就是说,看了《哈里·波特》,再看狄更斯,就比较好。
记:你觉得现在的孩子需要怎样的为人准则?
毛:首先做人要正直,还要爱国。是真的,虽然这话挺不像我说的。记得曾经有一个调查,调查青少年下辈子还愿不愿意做中国人,超过一半的人不愿意。我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要明白自己是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
访谈匆匆结束了,发现毛尖并不像多数读书多、写字多的人那样“敏于思而拙于言”。她是话匣一开,滔滔不绝,做她的学生应该是幸福的。这个直率又锐利的人将更锋利的言辞藏了起来,深埋在文字里,等待读者会心一笑。而她自己,却是不加修饰的,如同我们喝茶时她点的白开水一样,满盛了一碗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