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节选)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战士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战士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
  品 读
  这篇文章设置了“炮火”这一典型的环境,把我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让我们认识了德军的疯狂、残忍,也让我们时刻为老妇人的安危揪心,更让我们感受到老妇人那种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受到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就是这个理。这篇文章通过环境描写、背景介紹,达到了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主题、增强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在衬托的作用下,情节得以推动发展,被表现的事物本质得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得以强调,感情表现更加浓郁动人,主题思想更加隽永深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文献
迄今为止,除了在特兰岭住过一段不幸的日子之外,她唯一知道的就是那个只有小型牛奶场的布莱克摩山谷,而如今拿它和这个山谷相比,就根本不同了。这儿的世界是以更大的格局画出来的。这儿的围场,面积不是以十英亩计算,而是以五十英亩计算,这儿的农舍占地更多,这儿的牲口是一批一批的,而那儿只不过是三五成群而已。成千上万的牛群在她眼前展开,从很远的东方一直延伸到很远的西方,在数量上超过了她以前所见过的任何一次。绿色
期刊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  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北京卫视的綜艺节目《跨界歌王》突破固有的娱乐边界,汇集了一批活跃在影视、主持等领域的明星,让他们展现鲜为人知且令观众惊艳的音乐才华,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也引来网友的诸多热议。由此,“跨界”成了热词。  其实,“跨界”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每个行业,大到全球大企业,小到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演绎不同的跨界故事。 
期刊
古有一妾,善茶道,以茶侍夫,数十年未出差错。后夫死,万贯家财皆为此妾所得。时人皆道:“一事精至能动人。”而今时移势迁,人人皆以多才多藝为荣,跨界成了大势所趋。就如同那宽阔的江面,清波荡漾固然纯净,但被一抹斜阳画出了不同的色彩,倒也别有风韵。  跨界是具有其可行性的,这类现象在国外早已存在。众所周知,著名画家达·芬奇在生物、建筑等近十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堪称全才。爱因斯坦,作为一名科学巨匠的同时,
期刊
没有人生来只做一件事。数学家和医学家同时发现一个生物学定律的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跨界原来一直都存在着。如今,影视演员、主持人做歌手登台献唱,是电视台给了他们一个平台去发现全新的自己;作家当上导演,将自己笔下的故事搬上荧幕,是用自己本身的优势更轻易地获得成功;而弃医从文、投笔从戎,是让自己的人生发生180度大转弯,从而得到新的開始。  无论是“顺水推舟式”还是“黑白颠倒式”的跨界,都在一定程度上实
期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伽西莫多受刑以及人们群聚围观的场景。在这里请先容笔者谈谈伽西莫多为什么会受刑,所受的惩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怎么来围观。  伽西莫多受刑,一是因为他受到自己恩重如山的养父克洛德指使去劫持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这是大部分读者所共知的;二是因为他受到法庭“公正”的审判,而法官弗洛里昂是一个耳朵失聪的庭长大人,结果就出现了超出“法律规定”的
期刊
金庸曾把自己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白马啸西风》是金庸武侠里光环相对较弱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了哈萨克人和汉人之间的情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文秀的汉族姑娘,其父母因带着高昌地图被强盗追迫而死,留下李文秀独自在哈萨克族中,并被旅居大漠的汉人计老人抚养长大,后与一个哈萨克部族青年产生感情的故事。字数不长的这样一部小说,记述了多組复杂的恋情。这部小说的
期刊
风雨雷电,自然之观。看似习以为常,却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  对于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问父母,风是什么?父母可能會回答:我也不知道风是什么,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你问爷爷奶奶,风真的看不见、摸不着吗?爷爷奶奶也许会意味深长地回答:风是看得见的,你看半空中飘起了一片鸡毛,你看门前的稻穗被吹弯了腰。风也是摸得着的,春天的风是暖暖的、柔柔的,而冬天的风是尖尖的,像针一样在我们的脸上
期刊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品 读  《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涼”“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
期刊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