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这便要求教师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课外读物的选择,让学生乐于阅读。
【关键词】阅读兴趣;课外读物;儿童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阅读规律,首先应从精心选择课外读物开始。
一、选书有讲究,尊重孩子广涉猎
1.孩子喜欢才是第一位。
选择读物,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虽然不一定知道自己需要哪本书,但却一定知道自己不喜欢哪本书。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直观、形象、故事性强的图书,尤其是各种优秀的绘本,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小猪唏哩呼噜》等,很受儿童欢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喜欢的书籍渐渐向纯文字读物过渡,比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杨红樱的校园小说、雷欧幻像的
冒险小说开始受到热捧。在此我们无须讨论上述图书的优劣和营养程度,孩子喜欢读,他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这比什么都重要。
阅读是很个性化的事情,并非每个孩子的喜好都一样。比如在大人的概念里,《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是极好的,但我的儿子不喜欢。他从五岁开始独立阅读,最初迷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系列,后来又爱上了《巴布工程师》系列,几年过去,他虽然依旧不喜《安徒生童话》,但丝毫不影响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巴特尔梅斯说,要让孩子喜欢读书,家长或老师应摒弃自己心目中的“好书”概念,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这样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2.适合孩子年龄心智的发育。
我们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读物,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接受水平、年龄心智。大人发挥指导作用时,只要小心避开暴力和色情一类不健康的书籍即可。一般情况下,凡在正规书店里买到的,并且孩子感兴趣的图书,都是适合他看的。
笔者为了给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经常会查阅各种机构和权威推荐的书目。不可否认,很多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要么离孩子们生活太远,无法引起共鸣,要么艰涩难懂,读起来非常吃力。真正适合孩子的东西他一定不会拒绝,他拒绝的,要么是作品本身不够好,要么是和他的阅读能力有距离。
孩子的心智发育并不一定都和年龄相匹配。有些年龄大的孩子,只能读懂比较简单的读物,那么简单的就是适合他的。有些孩子的阅读水平却超越了年龄,如尹建莉的女儿从二年级起开始读金庸的长篇小说,我儿子九岁就对《福尔摩斯探案集》如痴如醉。
很多人坚持儿童读“缩印本”不合适,认为删减后的作品无法原汁原味体现原著优点。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儿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读了简本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粗略了解了书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后,他的阅读兴趣被大大激发,找来原著读得有滋有味。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读原著,估计早被那半文半白的大部头给吓着了。
3.放宽眼界,博览群书。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博览比精读更有意义。广泛阅读各种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助于孩子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也有利于发现孩子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领域,挖掘潜能。贾平凹说:“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即使目光短浅一点,只关注写作,也应记住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我曾想当然地为儿子挑选童话类书籍,如《鼹鼠的故事》,他兴趣不浓,却对与机械、交通相关的书籍特别留心,动植物、武器之类也比较喜欢。慢慢的,他的阅读面越来越广,天文、地理、科幻、探险题材的读了很多。二年级的时候,《窗边的小豆豆》吸引了他,从此他对文学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看来,我自身阅读数量大、题材窄,只偏好文学类,反而有些相形见绌了。
二、选书有忌讳,浅薄功利最无益
1.切忌教师(家长)不读书。
很多家长是不读书的,沉迷于微信、游戏和麻将,却要孩子认真读书。一些老师除了教参和课文从不读书,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不知贾母是什么人,教学《草船借箭》,分不清诸葛亮和周瑜各为何主,却要学生好好读书。自己不读书,怎好意思要求孩子读书,怎有能力指导孩子选书呢?
有些人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却把《三重门》当做洪水猛兽。有些人没有读过弟子规,却以为其中全是精华。教师(家长)如果经常读书,懂得品书,可以推荐给孩子;如果推荐的书能够引起孩子共鸣,孩子是很愿意听取意见的。但如果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指手划脚了。
我为班里孩子选书,一般都会亲自看过。为全校孩子选书时,由于量太大,全部看过很困难,我就会从网上挑选信得过的推荐书目,然后将我没看过的书挑出来,一本本地搜索书评,努力了解这些书籍,然后才提供合理的建议。我们提倡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成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孩子的读书行为,这才是最好的指导,最好的教育。
2.切忌盲目读名著。
一提到课外阅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名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确实,大部分名著历经岁月磨砺依旧充满魅力,值得读者咀嚼品味。然而,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名著,也不是所有名著都适合孩子。
我曾在新华书店见到这样一位妈妈,她对十来岁的儿子说:“莫言拿了诺贝尔奖呢,我买两本给你读吧!”我看她拿的是《红高粱》和《丰乳肥臀》,心中不禁感慨。莫言自己说过,他的书并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因“诺贝尔奖”的光环,这位妈妈就无暇斟酌了。诸如此类的名著还有很多。比如《红楼梦》,本人读了不下十遍,窃以为四大名著中其他“三大”不过是它的绿叶罢了;比如《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但这两本书,一般的小学生读不懂,也不爱读。所以,名著也要细心筛选,盲目的选择名著,孩子提不起兴趣,说不定刚刚培养起的阅读热情,也被大人的“帮助”扼杀了。
3.切忌“有用”当标准。
农村学校推广课外阅读,实在是举步维艰,个中滋味外人很难理解。最典型的例子,课外阅读时间,到各班一看,大片大片的作文书。把读作文选等同于课外阅读,是对阅读的误解,反映了部分家长和老师的浅薄认识。他们不理解课外书的营养价值,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读小说之类没用。可是,没有大量阅读的积累,没有“读万卷书”的基础,怎能妙笔生花呢?作文书上的作品,思想和文字都很稚气,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呢?即使单纯从“有用”的角度考虑,它又有多少用呢?
选书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考量要素,先思有趣,再想有用。事实上,“有趣”与“有用”也并不矛盾,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优秀的课外书,作用必然远远胜过很多本作文书。
(注: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22)
【关键词】阅读兴趣;课外读物;儿童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阅读规律,首先应从精心选择课外读物开始。
一、选书有讲究,尊重孩子广涉猎
1.孩子喜欢才是第一位。
选择读物,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虽然不一定知道自己需要哪本书,但却一定知道自己不喜欢哪本书。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直观、形象、故事性强的图书,尤其是各种优秀的绘本,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小猪唏哩呼噜》等,很受儿童欢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喜欢的书籍渐渐向纯文字读物过渡,比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杨红樱的校园小说、雷欧幻像的
冒险小说开始受到热捧。在此我们无须讨论上述图书的优劣和营养程度,孩子喜欢读,他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这比什么都重要。
阅读是很个性化的事情,并非每个孩子的喜好都一样。比如在大人的概念里,《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是极好的,但我的儿子不喜欢。他从五岁开始独立阅读,最初迷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系列,后来又爱上了《巴布工程师》系列,几年过去,他虽然依旧不喜《安徒生童话》,但丝毫不影响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巴特尔梅斯说,要让孩子喜欢读书,家长或老师应摒弃自己心目中的“好书”概念,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这样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2.适合孩子年龄心智的发育。
我们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读物,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接受水平、年龄心智。大人发挥指导作用时,只要小心避开暴力和色情一类不健康的书籍即可。一般情况下,凡在正规书店里买到的,并且孩子感兴趣的图书,都是适合他看的。
笔者为了给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经常会查阅各种机构和权威推荐的书目。不可否认,很多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要么离孩子们生活太远,无法引起共鸣,要么艰涩难懂,读起来非常吃力。真正适合孩子的东西他一定不会拒绝,他拒绝的,要么是作品本身不够好,要么是和他的阅读能力有距离。
孩子的心智发育并不一定都和年龄相匹配。有些年龄大的孩子,只能读懂比较简单的读物,那么简单的就是适合他的。有些孩子的阅读水平却超越了年龄,如尹建莉的女儿从二年级起开始读金庸的长篇小说,我儿子九岁就对《福尔摩斯探案集》如痴如醉。
很多人坚持儿童读“缩印本”不合适,认为删减后的作品无法原汁原味体现原著优点。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儿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读了简本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粗略了解了书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后,他的阅读兴趣被大大激发,找来原著读得有滋有味。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读原著,估计早被那半文半白的大部头给吓着了。
3.放宽眼界,博览群书。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博览比精读更有意义。广泛阅读各种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助于孩子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也有利于发现孩子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领域,挖掘潜能。贾平凹说:“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即使目光短浅一点,只关注写作,也应记住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我曾想当然地为儿子挑选童话类书籍,如《鼹鼠的故事》,他兴趣不浓,却对与机械、交通相关的书籍特别留心,动植物、武器之类也比较喜欢。慢慢的,他的阅读面越来越广,天文、地理、科幻、探险题材的读了很多。二年级的时候,《窗边的小豆豆》吸引了他,从此他对文学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看来,我自身阅读数量大、题材窄,只偏好文学类,反而有些相形见绌了。
二、选书有忌讳,浅薄功利最无益
1.切忌教师(家长)不读书。
很多家长是不读书的,沉迷于微信、游戏和麻将,却要孩子认真读书。一些老师除了教参和课文从不读书,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不知贾母是什么人,教学《草船借箭》,分不清诸葛亮和周瑜各为何主,却要学生好好读书。自己不读书,怎好意思要求孩子读书,怎有能力指导孩子选书呢?
有些人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却把《三重门》当做洪水猛兽。有些人没有读过弟子规,却以为其中全是精华。教师(家长)如果经常读书,懂得品书,可以推荐给孩子;如果推荐的书能够引起孩子共鸣,孩子是很愿意听取意见的。但如果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指手划脚了。
我为班里孩子选书,一般都会亲自看过。为全校孩子选书时,由于量太大,全部看过很困难,我就会从网上挑选信得过的推荐书目,然后将我没看过的书挑出来,一本本地搜索书评,努力了解这些书籍,然后才提供合理的建议。我们提倡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成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孩子的读书行为,这才是最好的指导,最好的教育。
2.切忌盲目读名著。
一提到课外阅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名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确实,大部分名著历经岁月磨砺依旧充满魅力,值得读者咀嚼品味。然而,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名著,也不是所有名著都适合孩子。
我曾在新华书店见到这样一位妈妈,她对十来岁的儿子说:“莫言拿了诺贝尔奖呢,我买两本给你读吧!”我看她拿的是《红高粱》和《丰乳肥臀》,心中不禁感慨。莫言自己说过,他的书并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因“诺贝尔奖”的光环,这位妈妈就无暇斟酌了。诸如此类的名著还有很多。比如《红楼梦》,本人读了不下十遍,窃以为四大名著中其他“三大”不过是它的绿叶罢了;比如《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但这两本书,一般的小学生读不懂,也不爱读。所以,名著也要细心筛选,盲目的选择名著,孩子提不起兴趣,说不定刚刚培养起的阅读热情,也被大人的“帮助”扼杀了。
3.切忌“有用”当标准。
农村学校推广课外阅读,实在是举步维艰,个中滋味外人很难理解。最典型的例子,课外阅读时间,到各班一看,大片大片的作文书。把读作文选等同于课外阅读,是对阅读的误解,反映了部分家长和老师的浅薄认识。他们不理解课外书的营养价值,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读小说之类没用。可是,没有大量阅读的积累,没有“读万卷书”的基础,怎能妙笔生花呢?作文书上的作品,思想和文字都很稚气,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呢?即使单纯从“有用”的角度考虑,它又有多少用呢?
选书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考量要素,先思有趣,再想有用。事实上,“有趣”与“有用”也并不矛盾,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优秀的课外书,作用必然远远胜过很多本作文书。
(注: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