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III类错合畸形患者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进展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LIJ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安氏III类错合畸形是一种涉及颅、颌、面、合等多部位的颅面部广泛性形态异常。本文就近年来安氏III类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形态研究进展,对该类错合畸形患者在不同年龄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特有颅面特征作一纵向分析,以便帮助正畸医师在遇上不同年龄阶层的患者时,采用积极正确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安氏III类错合畸形 颅底 上颌骨 下颌骨
  安氏III类错合在口内表现为前牙区反合、上下颌第二乳磨牙或第一磨牙间呈近中关系;在颅、颌、面上表现为前颅底短缩、颅底角变锐、上颌后缩、下颌前突、中面部凹陷、颏部前突等[1]。这种错合畸形,一方面影响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另一方面影响患者的颜面美观和生活信心,另外这种畸形长期持续存在还会影响颞下颌关节。
  本文就近年来安氏III类错合畸形患儿颅颌面形态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对该类错合畸形患者在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颅颌面纵向发育特征作一综述,以便帮助正畸医师在遇上不同年龄阶层的患者时,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手段。
  1 颅底的纵向发育特征
  颅底同上下颌骨衔接,因此这个区域内的结构异常会引起上下颌骨位置改变,从而引发各种错合畸形[2,3]。有文献[2]指出安氏III类患者颅底结构同正常合相比存在颅底长度偏短、颅底角偏锐等缺陷。也有较早的文献提出前颅底长度同错合类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4]。
  因此,颅底结构在III类错合时是否存在特征性改变,以及这种特征性改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纵向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 上颌骨的纵向发育特征
  大部分学者认为III类患者的上颌骨长度短缩并且位置相对靠后,这些异常在乳牙期就已经存在[3,5,6]。
  Miyajima[3]在20世纪末对2074名骨性III类的日本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纵向分析,指出III类患者上颌后缩一直存在,且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同颅底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上颌骨有效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是同正常合相比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偏小。Alexander[5]指出上颌骨同颅底的相对位置较为稳定,中面部长度逐年增大,每年生长幅度在1mm(女)、1.5mm(男),同正常合相比明显发育不足。另外上颌骨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同正常合儿童类似,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分别有较大的高峰期和小高峰期。
  另有研究指出不同人群上颌骨在安氏III类错合中的表现具有明显差异[6]。Masaki[6]指出在亚洲人群中III类患者更易出现上颌后缩,而在欧美人群则更易出现正常的上颌骨。
  3 下颌骨的纵向发育特征
  安氏III类患者在乳牙期及替牙期就表现出下颌骨矢状位置前突及下颌骨长度偏大[3],下颌骨的位置及大小随着生长发育同颅底及中面部结构越来越不协调[2,3,5]。
  Reyes[2]发现6-16岁III类患者的下颌骨位置偏前,下颌骨平均每年生长量女性为2.7mm,男性为2.9mm,这个年均生长量在正常合中女性为2.0mm、男性为2.4mm。研究同时指出,同正常合相比,下颌骨在III类患者中的生长高峰期推迟了一年,女性在11-12岁达到高峰(正常是10-11岁),男性在13-14岁到达高峰(正常是12-13岁),在16岁后安氏Ⅲ类患者的下颌骨仍有生长趋势,而正常合的生长趋势已基本减弱。
  III类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骨早期就存在前突,生长速率在生长发育期远远大于正常合,并且它的生长高峰期具有延迟性和延续性。
  4 颌间关系的纵向发育变化
  Dietrich[7]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安氏III类患者的上下颌骨位置关系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他发现在乳牙期有50%的患者上下颌骨位置正常,而随着年龄渐长,这个比值急剧下降,在替牙期和恒牙期,仅有25%的患者上下颌骨还保持在正常的位置。
  Alexander等[5]研究指出,III类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直到成年,上下颌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日益恶化,即使过了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下颌骨平均每年的生长幅度在1.5mm-2.0mm,上颌骨每年生长幅度小于1mm,因此,上下颌骨之间的不协调更加严重。到了青少年晚期,III类男性患者的Wits值在-5mm,女性在-4mm,而正常合Wits值降至1mm左右。
  总的来说,上下颌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不调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即存在,并且随时间推移下颌骨的位置相对于上颌骨越发前突。
  5 牙齿及牙槽的纵向发育
  Alexander[5]发现III类患者在5-18岁随年龄的增加,上切牙以每年增长1°的恒定速率向唇侧倾斜,而下切牙则是逐渐舌倾直立,上下切牙角随着骨骼的成熟有略微减小的趋势。这同“牙齿代偿”机制相匹配,牙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位置调整以掩饰日益恶化的上下颌骨畸形的趋势,尽管如此,上下切牙的反覆盖程度还是在增加。
  Chang[8]在1992年发现,III类儿童在乳牙期下颌切牙舌向倾斜移位,上颌切牙是腭侧倾斜,他推测在乳牙期由于口轮匝肌作用于下切牙牙冠上导致牙冠舌倾,而牙根则跟随下颌骨一起前突;上切牙向腭侧倾斜可能是由于乳牙期下切牙对上切牙的限制作用致上切牙腭倾,当后续下颌骨继续向前生长发育解除了下切牙对上切牙的限制作用時,上切牙在舌体等推动下就会表现出代偿性唇倾。
  因此牙性代偿在乳牙期就存在,但是仍然难以掩盖III类骨性畸形,在外貌上仍表现出特征性中面部凹陷颏部前突的面貌。
  6 前面高的变化
  安氏III类患者的前下面高在后期的发育过程中有过度增长,这已经被正畸医师所认同[2]。Reyes[2]发现III类患者前下面高在5-15岁同正常合相比显著偏大,并推测前下面高的逐年增长同上颌磨牙垂直向伸长有关,并且随着前下面高的增长,下齿槽坐点的前方移动被下方移动掩盖,导致ANB角保持相对稳定,因而Wits更能代表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   Alexander[5]指出安氏III類患者的前下面高的生长趋势同上下颌骨的生长趋势一致,在儿童期有一个大高峰,在青春发育期有一个小高峰,儿童期的生长趋势在6-7岁(男)或7-8岁(女)明显减弱,在青春期从9-10岁开始进入生长发育高峰期,持续至13-14岁,相对来说男性比女性出现偏迟。
  综上,III类错合患者在乳牙期即已表现出成人III类的特征性面貌,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的进行,畸形程度日趋恶化。III类错合若是任其自由发展,颅面部的畸形将会日趋严重。临床中应利用颅面部的生长发育潜力来决定III类错合患者的治疗时机、确定矫治方案、预测矫治复发风险及最大限度预防复发。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Bj rk A. The significance of growth changes in facial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hanges in the occlusion. Dent Rec. 1951;71:197-208.
  [2] Reyes. et al. An estimate of craniofacial growth in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ngle Orthod. 2006;76:577-584.
  [3] Angle EH. Treatment of malocclusion of the teeth. 7th ed. Philadelphia: S.S. White ental Manufacturing Company. 1907.
  [4] Kerr WJ, Adams CP. Cranial base and jaw relationship. Am J Phys Anthropol. 1988;77:213–20.
  [5] Alexander Z. et al. Semilongitudinal cephalometric study of craniofacial growth in untreated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700:e1-e14.
  [6] Miyajima K, McNamara JA, Kimura T. et al. Craniofacial structure of Japanese and European-American adults with normal occlusions and well-balanced faces.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6;110:431-8.
  [7] Dietrich UC. 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of skeletal class III relationships as revealed by cephalometric analysis. Trans Europ Orthod. 1970;131-143.
  [8] Chang HP. et al. Craniofacial pattern of Class Ⅲ deciduous dentition. Angle Orthod. 1992;62:139-14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正畸儿童龋病的口腔综合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口腔综合治疗)和对照组(不接受口腔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龋齿指数、牙龈指数。两组治疗后龋齿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龋齿指数、牙龈指数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龋齿指数、牙龈指数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疗后龋齿发生率分别为0%、10%,比
护理技术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一座桥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其进行护理技能操作强化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操作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科进行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50名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56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人数占总人数的52.56%,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神经损害、过敏反应及骨关节疼痛。结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
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dilatationaltracheostomy,PDT)是借鉴Seldinger 血管穿刺技术原理,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及耗时短等优点,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1],目前主要用于急危重
目的:比较急诊气管插管与麻醉插管各自的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麻
目的 总结脑出血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8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经过.结果 治愈43例,好转22例,死亡3例.其中36 例有不同程度智力、肢体或者言语功能障碍
期刊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毛细血管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发病的主要诱因,也是造成疾病迁延的主要原因.因其病情复杂多变,严密观察病情和全面系统护理极为重要.
【摘 要】 目的:对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方法:从我诊所治疗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抽选148例患者,对患者病症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最终有108例患者痊愈,32例患者病情有明显好转,有8例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最终治疗有效率高达94.6%,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疾病诊断方法  医护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摘 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 方法:在城郊结合部社区选取166 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并按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分为两组(普通组及教育组)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分别进行常规高血压疾病治疗宣传和和有针对性强化健康教育,并在六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比分析。 结果:在教育组高血压患者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自我管理辅导 6 个月后,平均血压( <140/90 )及血压控制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感染大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对一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感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并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精心的护理,给予对症处理,患者转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