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笔回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历程时,才发现岁月如梭,留下的是一串串蹒跚的脚步,或深或浅、或直或曲,积累着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珍贵财富。记录着我教育生涯的轨迹,一路走来,我心存着感恩,背负着责任,品尝着艰辛,体验着幸福,点点滴滴,结绳以记……
一、明确任务 改变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旨在引导校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积累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评价经验。同时,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解、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改初期,我校教师学历达标比重虽然较高,但是,有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善反思,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的方法单一原始,评价陈旧;三是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四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偏低等。正因为这样,实施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在这样状态启动课程改革工作,必须立足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方能实现课改的预期目的。作为校长,需要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做一个领路人和先行者。为此,我拼命学习:校本课程、行动研究、专业素养、视频案例……许多专业术语走进了我的视线,我的视野不断地被拓宽,我的忧患意识不断地在增加。我时常诚惶诚恐地对照课改负责人的目标要求自己。于是,读书学习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 --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了床头案边唯一的装饰,厚厚的读书笔记记录着我求索的轨迹。
二、做好培训 打造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效。为此,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培训,并请专家讲座,教师的业务得到了又一次提高。在课改实验培训中,培训规模最大的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听讲座、看录像、赛课、论坛、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等。这样做花钱少,不留培训死角。教师们都认为,校本培训实效性强。许多教师也认为校本培训收获大,解决实际问题。如:从课改要求出发,有计划地开展电脑制作、英语会话、美术简笔画、板报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项培训活动,创设轻松愉快氛围,让教师学课改、话课改、描绘课改,与课改同行。举行课改教师演讲比赛、朗读、片段教学评比、课改教学效益评估等活动,促进教师以高昂的士气投入课改、展示课改。建立课改工作管理与指导网络,明确职责,强化管理与指导,形成决策畅通、反馈调控、周期递进的组织体系。有计划地做好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培训工作,提高认识,统一部署,带动全面。充分发挥教研职能,克服师资不足的现状,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课改需要教师中的领头羊,但重头戏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的心中,除了集中学习之外,主要抓教师的自学。自学有两条路,即读书和反思,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这是必由之路。同时更要抓好教师学习情况的督查,包括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备课情况、教学手记、课堂表现等诸多方面,确保每个教师都是真正的新课程的改革者和实践者。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课改实验的主阵地。我带领教师们举办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会课活动,参加课改的每位老师都上了精彩的课改课。要求每一位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新策略。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修学校教研员给课改教师给予理论上的支撑,同时,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和发挥了骨干教师研究课改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性。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以点带面,培养骨干,指导课改。每次教研活动准备一至两节研讨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听课、评课的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布置新的课改研讨任务、明确研讨的方向。研讨活动注重实效、强调互动,以解决课改教学中的困惑为主,达到了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展示自我、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为了激励实验教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了推广和交流这些课改成果,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评比工作:一是开展课改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不但激励个人的课改热情,还有力地鞭策广大课改教师奋起直追、永攀高峰。二是开展课改实验论文、案例的评选活动,我校教师共撰写了40多篇课改论文与案例,组织评选,发现论文和案例的水平较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调研考查,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诊断、矫正,以便对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调控。通过调研考查,让许多教师耳目一新,引领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推进、落实评价改革。
三、做好总结、促进深化
认真及时地做好课改工作的总结,有利于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课改工作总结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既包括培训总结、 学期总结,又包括个人总结、学校总结,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身体力行,带领教师们编著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点点滴滴,把这些心得整理成册:《说课集》、《心得集》、《教学设计集》、《优秀课例案》、《优秀论文集》等等形式,总结课改已取得的成效,事实表明,及时而系统的总结,能够让广大教师全面看到课改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有助于持续地做好课改实验工作。
多年的实践,我校课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课堂教学由模仿到内悟、由注重形式到注重实效、由外在表现到内部渗透、由注重预设到注重生成,的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问题”、“理解”、“领会”、“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同时也引领着教师占据着课改教学的制高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在全区声誉较好。我校青年教师在课改公开课活动中,凭借全新的理念、深厚的底蕴、饱满的激情,教学观摩课博得与会领导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省级教育报刊杂志上。
课改的重点是改变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层面,即以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养成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有一部分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有的教师注意选择时机,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机设置合作学习,不是将它作为课堂的“摆设”,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有的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一个校长的思维方式知识容量和工作能力,将影响着一大批教师,而这些教师又将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学生,因此,我时常审视自己,督促自己,不敢有一点的懈怠。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事业,意义在奉献;课改是科学,价值在求真;课改是艺术,生命在创造。课改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一份实实在在的奠基工程。课改与我同行,课改与我成长。我会将所有的热情和经历都播撒在这片教育的土壤里。
一、明确任务 改变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旨在引导校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积累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评价经验。同时,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解、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改初期,我校教师学历达标比重虽然较高,但是,有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善反思,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的方法单一原始,评价陈旧;三是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四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偏低等。正因为这样,实施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在这样状态启动课程改革工作,必须立足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方能实现课改的预期目的。作为校长,需要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做一个领路人和先行者。为此,我拼命学习:校本课程、行动研究、专业素养、视频案例……许多专业术语走进了我的视线,我的视野不断地被拓宽,我的忧患意识不断地在增加。我时常诚惶诚恐地对照课改负责人的目标要求自己。于是,读书学习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 --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了床头案边唯一的装饰,厚厚的读书笔记记录着我求索的轨迹。
二、做好培训 打造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效。为此,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培训,并请专家讲座,教师的业务得到了又一次提高。在课改实验培训中,培训规模最大的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听讲座、看录像、赛课、论坛、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等。这样做花钱少,不留培训死角。教师们都认为,校本培训实效性强。许多教师也认为校本培训收获大,解决实际问题。如:从课改要求出发,有计划地开展电脑制作、英语会话、美术简笔画、板报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项培训活动,创设轻松愉快氛围,让教师学课改、话课改、描绘课改,与课改同行。举行课改教师演讲比赛、朗读、片段教学评比、课改教学效益评估等活动,促进教师以高昂的士气投入课改、展示课改。建立课改工作管理与指导网络,明确职责,强化管理与指导,形成决策畅通、反馈调控、周期递进的组织体系。有计划地做好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培训工作,提高认识,统一部署,带动全面。充分发挥教研职能,克服师资不足的现状,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课改需要教师中的领头羊,但重头戏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的心中,除了集中学习之外,主要抓教师的自学。自学有两条路,即读书和反思,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这是必由之路。同时更要抓好教师学习情况的督查,包括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备课情况、教学手记、课堂表现等诸多方面,确保每个教师都是真正的新课程的改革者和实践者。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课改实验的主阵地。我带领教师们举办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会课活动,参加课改的每位老师都上了精彩的课改课。要求每一位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新策略。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修学校教研员给课改教师给予理论上的支撑,同时,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和发挥了骨干教师研究课改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性。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以点带面,培养骨干,指导课改。每次教研活动准备一至两节研讨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听课、评课的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布置新的课改研讨任务、明确研讨的方向。研讨活动注重实效、强调互动,以解决课改教学中的困惑为主,达到了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展示自我、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为了激励实验教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了推广和交流这些课改成果,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评比工作:一是开展课改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不但激励个人的课改热情,还有力地鞭策广大课改教师奋起直追、永攀高峰。二是开展课改实验论文、案例的评选活动,我校教师共撰写了40多篇课改论文与案例,组织评选,发现论文和案例的水平较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调研考查,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诊断、矫正,以便对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调控。通过调研考查,让许多教师耳目一新,引领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推进、落实评价改革。
三、做好总结、促进深化
认真及时地做好课改工作的总结,有利于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课改工作总结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既包括培训总结、 学期总结,又包括个人总结、学校总结,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身体力行,带领教师们编著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点点滴滴,把这些心得整理成册:《说课集》、《心得集》、《教学设计集》、《优秀课例案》、《优秀论文集》等等形式,总结课改已取得的成效,事实表明,及时而系统的总结,能够让广大教师全面看到课改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有助于持续地做好课改实验工作。
多年的实践,我校课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课堂教学由模仿到内悟、由注重形式到注重实效、由外在表现到内部渗透、由注重预设到注重生成,的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问题”、“理解”、“领会”、“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同时也引领着教师占据着课改教学的制高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在全区声誉较好。我校青年教师在课改公开课活动中,凭借全新的理念、深厚的底蕴、饱满的激情,教学观摩课博得与会领导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省级教育报刊杂志上。
课改的重点是改变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层面,即以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养成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有一部分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有的教师注意选择时机,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机设置合作学习,不是将它作为课堂的“摆设”,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有的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一个校长的思维方式知识容量和工作能力,将影响着一大批教师,而这些教师又将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学生,因此,我时常审视自己,督促自己,不敢有一点的懈怠。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事业,意义在奉献;课改是科学,价值在求真;课改是艺术,生命在创造。课改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一份实实在在的奠基工程。课改与我同行,课改与我成长。我会将所有的热情和经历都播撒在这片教育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