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素质探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话”课程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说好普通话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过去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把“普通话”作为一种工具,在课程教学中不被重视。如今在国家“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思想的指引下,将“普通话”课程与经典诵读相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语言技能,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普通话课程;经典诵读;学生素质;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项目“高职普通话教学与中国传统经典诵读融合实践研究”(CASE2019009)
  [作者简介] 何清清(1980—),女,重庆合川人,硕士,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普通话研究;胥 迅(1985—),女,四川射洪人,学士,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学工办主任,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就业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83-04    [收稿日期] 2021-03-17
   一、语言与文化的血肉联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语音、丰富词汇和规范语法要求的表义系统。作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承载和传输各种信息,完成交际和交流的任务。离开语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无法建立,相互了解也无法实现。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自《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从产生开始,它们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不仅是思维、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一代代传下去。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不断发展与相互交流,也促进了语言的更新与丰富。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都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普通话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一)普通话教学的困境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以及整个国家的通用语言,有它的历史渊源。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如“雅言”“通语”这类共同语的概念,后来几经演变、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一词,是学者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取其“普遍通行”之义。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国家对普通话的含义做出明确界定: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语。它既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也是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
   作为全中国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以及今后职场必备的技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普通话”课程。但由于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将普通话教学视作只是为了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因此,普通话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1.学校对普通话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针对工作岗位需求的职业性,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适应职业市场的需要。重技术、重功利的实用性目标也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普通话”课程作为人文素质课的一员,课时一再被缩减。以我校“普通话”课程为例,全校大一新生开设课程,但课时较少,原来有18个课时,现在又减少了2个课时,除去期末考核外,真正用在普通话教学的只有14课时,课时严重不足。更有甚者,有些高职院校只看重普通话等级考试的过级,仅仅在考级前安排2节培训课,从而失去了“普通话”课程的意义。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改变高职院校对普通话教学的看法。
   2.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认知程度不高。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人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等的综合,这些内在因素的外化首先就表现为语言表达。而当前很多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基础薄弱,语言表达的遣词造句、语法不规范,表达能力捉襟见肘、词不达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忽视了自己语言素质的提升。
   普通话作为高校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课程,却不被学生重视,他们认为“普通话”课程无关紧要,只要过级就可以。他们没有认识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提升个人外在形象、体现个人气质修养的重要性,也没有体会到普通话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带给自己的优势和便利。
   3.教学条件不达标。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条件不达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普通话教师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师所学的多是与文学相关的专业,而很少是语言学专业。他们对学生的语言教育、教学缺乏专业基礎。其次是教学设施不完善。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不愿在普通话教学上投入资金,因此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基本都没有专门的语音教室,普通话教学还是教师示范、学生跟读的传统模式。这些条件限制都给普通话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开展普通话教学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指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同时,文化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身上无不烙有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印记。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进行德育,塑造完善人格。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话”课程有效融合对于课程本身和高职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曾对自己所授班级做过关于人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见表1)。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都表现出欢迎的态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的确比较匮乏。
   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将我国传统节日和日期对应正确,能完整说出“五岳”的学生屈指可数,读过传统四大名著文本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
   作为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师,我们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以及社会时代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普通话教学,这样既能拓展“普通话”课程内容,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内涵,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品质。
   三、经典诵读与“普通话”课程的结合
   “普通话”课程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必须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既能体现普通话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德育作用。经过反复实践,我们选择了“经典诵读”作为“普通话”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
   (一)经典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
   1.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提升语言素质。“普通话”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纠正高职学生的语音,通過普通话语音教学,让大学生学会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为人际交往奠定基础。我们所在的重庆地处西南地区,语音存在较多缺陷,主要有n/l不分、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上课时,教师重点讲解和区分这几组发音。在练习过程中,除了利用教材中的发音练习,教师还借助古诗词的朗诵帮助学生辨音。如在进行n/l辨音时,我们给学生准备的朗诵作品有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进行平翘舌辨音时,我们选择的朗诵作品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进行前后鼻音辨音时,我们朗诵的作品有王维的《鹿柴》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词音韵优美,语言简洁。通过朗诵古诗词辅助普通话语音的辨别,一方面能让枯燥的语音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学生会在文化基础、文学修养、发声方法以及朗读技巧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感受,进行再创造,从古诗词中获得审美体验。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日常言谈中不标准和不妥当的行为,有意识地改变,逐步提升语言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升交际能力。开展普通话教学的另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人口众多,如果没有统一的交流语言,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很大隔阂,而普通话就可以起到提升交际效果的作用。语言是我们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我们日常获得的信息中,70%是语言交流所得。学习普通话,一方面可以促使语言使用更加规范,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工具,但单纯的语言并不能达到最好的交流效果,其中还需要情感的支持,因此语言还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错误地解读别人语言中的情感因素,给自己的人际交往造成困扰。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和理解语言中的情感内涵。我国历代优秀文学作品中不乏语言表达与情感内涵俱佳的作品,将它们融入普通话课堂,让学生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减少误会,增进感情和理解。
   3.引导学生提升个人情感体验。优秀的经典作品中,有很多描写个人情怀的,如亲情、友情和爱情。孟郊的《游子吟》、冰心的《写给母亲的诗》描写的是细腻、感人的母爱,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的是深沉、内敛的父爱,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知己间的深厚友谊,李白的《长干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的是或朦胧或刻骨的爱情。这些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经典美文作为普通话教学中的诵读对象,既可以训练普通话,又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型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独自求学,有对亲情的依恋、对友情的珍惜、对爱情的渴望。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和父母沟通不畅、与同学相处产生矛盾、在恋爱过程中行为过激等问题。通过诵读经典作品,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尊敬父母,珍惜学生时代的纯洁友谊,正确对待和处理爱情,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怀,帮助学生与家人、朋友做到和谐相处。
   4.以课程思政为指引,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道德素质。作为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以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为基本模式,要求所有高校教师努力发掘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教育目的。作为“普通话”课程教师,要做到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达到知识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1]。我们认为,经典诵读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1)深化家国情怀,坚定爱国爱家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入手。国家需要的建设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要有坚定的家国立场。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他们的家国情怀,这给我们普通话诵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古代的有曹操的《观沧海》、杜甫的《望岳》等,近现代的有《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家乡的桥》等。我们可以把这些抒发家国情怀的诗歌、文章作为练习普通话的诵读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练习普通话的同时,其爱国情怀也得到培养。(2)提升道德素养,规范日常行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们经过几千年社会实践的检验,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标准。    在传统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道德榜样,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满江红》《七律·长征》等。这些作品中的形象都蕴藏着强大的道德力量,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学生能从这些道德榜样的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参与社会服务时自觉地遵守和践行道德规范,在道德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平。
   (二)誦读经典,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如果说教室学习是显性课堂,对于学生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各类校园活动就属于隐性课堂。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校园活动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
   对于“普通话”课程而言,除了课堂诵读练习以外,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朗诵比赛,既有校园朗诵比赛,也有市级甚至国家级的朗诵比赛。最近参加的一次比赛是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举办的“2020年全国港澳台大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我们的学生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流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凭借经典诵读环节的出色表现,我校学生跻身全国前20强,进入决赛。我校也是该项比赛中唯一进入决赛的高职院校。
   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准备比赛作品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单纯地通过声音朗诵出作品,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知识,要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和道德内涵,加入自己的再创作,并准确地传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参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间的带动作用是强大的,有了前人的榜样,之后的学生也会感兴趣并参与进来,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普通话”课程具有两方面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的工具性是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辨析自己在语音、词汇、方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达到纠正错误、自如运用普通话的目的。人文性是指它能通过训练、朗诵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完美结合,统一于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是完整、有效的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人文通识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J].科教导刊,2020(29):88.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ic Recitation into the Mandarin Course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HE Qing-qing, XU Xun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Chongqing 402247, China)
  Abstract: The Mandarin course is a common public basic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aking Mandarin well has become a basic skill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sed to take Mandarin as a tool, and Mandarin teaching was not valued in curriculum teaching. Nowaday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the though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andarin course can be combined with classic recitation, which not only enables students to master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helps students feel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ic culture. By carrying out emotion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we can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Mandarin course; classic recitation; students’ quali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其他文献
在临床手术中,对于一些需要约束上肢的患者,需要对他们的上肢进行包覆或者捆绑,以保证手术和护理的正常进行.例如绝大多数手术患者,特别是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为了防止他们的上肢胡乱摆动,必须约束上肢.目前,手术时一般采用床单来约束患者的双臂,存在易挣脱和舒适度较差的缺点,易造成患者上肢麻木,严重者出现上肢神经麻痹等症状.鉴此,笔者研制了多功能手术约束带,该手术约束带具有操作简单、舒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状态.目前,我国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第一,同时也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37亿,约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30%[1].老年慢性疾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多围绕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方面,而关于幸福、乐观积极情绪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
[摘 要] 比昂的临床思想精髓之网格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在解析网格图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心理的特点,对网格图的内容,即纵轴的八个阶段和横轴的六个水平予以置换和转型,形成原始素材、感知素材、杂念、观念雏形、观念、概念、科学演算系统的不同阶段,以及转换、聚焦、探究、同化和顺应、应用与迁移不同水平的有效学习路径,并探讨有效学习路径润滑剂之三种思维形式:发射器之学习动机、探照灯之学科性质
目的 调查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对深静脉血栓(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术中预防意识及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195名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对下肢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术中预防意识及措施落实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195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有效率为98%.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DVT知识平均得分为(14.00 ±3.26)分,其中DVT发病机制、术中DVT危险因素分项的得分较
目的 监测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提出预防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外科重症监护室诊治重型脑外伤并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38例纳入调查,在气管切开术后1周采集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每周进行采取痰液检测1次.结果 气管切开术后首次检测呼吸道痰液:38例患者有26例检出30株致病菌,呼吸道感染率为68.42% (26/38),二重感染感染率为15.38%
作为医院内部重要的运营机制之一,薪酬激励机制成为各级医院各部门关注的焦点.护士在医院中是一支数量大、工作接触面广且影响面大的队伍,如何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护士积极性,提高护士职业满意度,成为医院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广义的护士绩效考核就是对各级护士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描述的过程,护士的晋升晋级、培训、人事调整、奖惩、留用解聘等人事关系决策,都是以护
目的 探讨不同的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和传统深层吸痰组各23例.分别记录24h吸痰次数、脉搏氧饱和度(SpO2)恢复时间、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浅层吸痰组24 h吸痰次数为(1.78±0.83)次,SpO2恢复时间为(8.67±
目的 构建双导师制同步式护理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三年级58名学生实施学院专职及临床兼职双导师指导下的同步式实践教学,实施效果采用自制的临床教学满意度问卷及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价.自制临床教学满意度问卷包括病例获知(4个条目)、实习前及实习后讨论会(8个条目)和实习过程(6个条目)3个维度,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5.3个维度的Cronbach' sα系数分别为
压脉带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每天都要用到的物品,输液、采血、静脉注射等都要用到压脉带.虽然已有一次性压脉带的问世,但因其成本较高,在临床还未普及.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要求一人一根压脉带,每次使用压脉带均需要更换清洁,所以,压脉带浸泡消毒冲洗干净后如何快速晾干成了临床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将压脉带从消毒液中捞出,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在镂空的篓子里晾干,这种方法使压脉带的表面看起来已经干了,但压脉带的里
期刊
目的 比较重组人脑钠肽注射液(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或扩张型心肌病(DCM)所致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治疗作用及用药过程中严密护理观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AMI或DCM导致的AHF患者170例,分为DCM常规治疗组、DCM新活素治疗组、AMI常规治疗组及AMI新活素治疗组.比较4组临床症状的改善、6 min步行距离及用药过程中严密护理观察对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