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框架是年鉴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决定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8种农业科学院年鉴样本,分析年鉴样本框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准确把握年鉴定位,深入分析院情,加强内容顶层设计和重视编辑队伍建设方面,对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年鉴框架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机 构】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是年鉴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决定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8种农业科学院年鉴样本,分析年鉴样本框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准确把握年鉴定位,深入分析院情,加强内容顶层设计和重视编辑队伍建设方面,对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年鉴框架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其他文献
高水平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有助于一国国际商事法庭提升司法竞争力.各国国际商事法庭中意思自治的深度与广度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国际商事法庭中的意思自治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实现我国国际商事法庭的制度功能,应适当优化我国国际商事法庭中的意思自治,选择对现有制度触动不大但对国际商事法庭优势发挥效果较大的领域先行推进意思自治.取消协议选择法院的实际联系限制,识别适宜强化意思自治的领域进行率先尝试,是我国国际商事法庭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优化路径.
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断者博弈实验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并判定其是否有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符合精致利己主义者特征,大部分中国学生并非精致利己主义者;与国外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表现出公平优先的倾向以及更低的自利程度;此外,其分配偏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包括完全自私、罗尔斯公平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几种典型的效用类型.以上结论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儒家传统文化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和利他的重要性,故而使中国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亲社
认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学说.自20世纪40年代帕克将新闻视作"知识的一种形式"以来,学者围绕着新闻认识论做过诸多探索,新闻认识论将知识实践界定为一种与惯例、规则相互联系的社会过程,它嵌入制度化的新闻实践中.移动短视频新闻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移动短视频新闻知识生产、知识形式以及公众对知识主张接受的理论,所以,此概念将边界、权威和知识形式三个概念勾连在一起.在边界工作中,移动短视频新闻的边界是模糊的,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它充满矛盾与歧义;在构建新闻权威方面,移动短视频新闻借助与其他行动者互动、场景化叙事和改变叙事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导致内部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资本家与国家、公股代表、工人之间的诸多矛盾中.陈云作为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在对生产关系调适过程中,将资本家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看作发展生产的宝贵财富,采取了一系列调解公股代表、工人与资本家关系,提高工人地位与待遇等措施,并对资本家进行合理限制和改造.对这些生产关系的合理调适,体现了陈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战略家对社会主义
先秦植物词汇属于汉语词汇的最初内容,记录了人们语言与认知的早期关系.在28部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植物义位的词汇共720个,其中124个词汇参与了词义引申活动.植物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以植物范畴向其他语义范畴引申为主,具有不平衡性,发生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隐喻和转喻变化中,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本体影响,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喻底影响;同时,与隐喻相比转喻的作用更基础,转喻的发生共涉及7个认知框架并表现出部分比整体显著和质料比物体显著的认知特征;另外,语言内部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
交通地理,反映地理空间的交通格局,在推动和构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理论层面系统认知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交通地理演变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理论逻辑认知框架.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演化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生长、城镇体系生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集聚等五个方面探讨交通地理、交通区位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认为,交通地理的经济区位性催生城市生长,交通地理的等级结构演化推动城镇体系生长与发展,跨区域交通地理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从
玛莎·C.努斯鲍姆以政治哲学家的视角和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对美国的功利教育展开批判,创造性地提出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教育的"人类发展模式";面对功利教育的弊端,建构了培养人性的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能力"治疗"进路;为实现教育对寻求有尊严的生活的正义进路,发出大学通识教育的变革呐喊:以尊重他者和学习非西方文化的人文策略,来尊重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理性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活跃的想象力和对他人苦难处境的理解感受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年来,日本侵华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直是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视域,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日本侵华史料是映射日本侵华史实的一面镜子,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难教育的客观素材,是推进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公共建构的有力资源,是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载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奋起抗日,广泛开展国耻国难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率先提出"国难教育",成立国难教育社
《民法总则》第185条吸收和转化为《民法典》第185条,与《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5条、第26条共同构建起我国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护制度.但是,两部法律规范立法规定本身之局限及其内置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功效发挥,引出扩展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规范基础之问题."英雄烈士"与"死者"的身份叠加成就了二者之间的伦理同质性,而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规范与死者利益保护规范之间所呈现出来的高度关联性与重合性,则进一步证成了以死者利益保护规范济英烈人格利益保护不周之可能.但另一方面,两类请求权规范基础之间的冲突与内置张力提出
建党百年来,我国在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的政策设计上,经历了探索发展期、曲折发展期、蓬勃发展期、转型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五个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吸引政策主要从收费、就业和招生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发展过程呈现三个特点:收费方面,实行从免费教育制度到全面收费制度再到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制度设计;就业方面,实行从统分统配到自主择业再到统分统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招生政策方面,招生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面向新时代,国家提出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改善行动,师范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强、招生方式会更趋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