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出版商素来乐于推介少女作家。“14岁的女孩如何献出童真?”这是15岁的布朗利在最新小说中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少女们早熟早慧拿笔写作,又不仅仅是发生在法国文坛的事情
天真烂漫的14岁女孩帕洛马,独自一人来到男友家,心想:“他会不会请我吃糖?”这是法国出版商最近热捧的少女作家、15岁的卡门•布朗利在最新小说《野兽派的颜色》中描绘的一幕约会场景。但布朗利没想讲个只限于脸红心跳的纯情故事,小说名字“野兽派”已正儿八经地告诉你,之后的事儿绝不仅“吃糖”这么简单。
按出版商描述,小说描写的是一名少女献出童贞的经过。书中主角,女孩帕洛马还有个性幻想对象——歌手皮特•多赫提。作为英国著名的坏小子歌手,皮特最出名的不光是大眼睛、娃娃脸,还有生活中的种种劣迹——烟不离手,和乐团成员大打出手,视吸毒为创作音乐的必要条件。
家庭背景才是她们最大的优势?
“这是根据你自己的经历写成的吧?”《野兽派的颜色》出版后,15岁的布朗利总要面对这样的提问。“当然不,这只是对生活的一种设想。”对于自己笔下那些超越年龄的早熟与大胆,布朗利认为只是因为“烦闷无聊”、“无人作伴”,于是才一边听皮特•多赫提的音乐,一边构思出了这个“爱的故事”。另外,她还表示要把这本《野兽派的颜色》献给因吸毒而入狱的“灵感催生剂”多赫提。
布朗利把自己的写作形容得如信手拈来,但其实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练习写故事和诗歌,并规定自己早上6点起床,写作一小时后才上学。
法国出版商对少女写手一贯偏爱,挖掘培养素来不遗余力,比如2004年以《上帝是个女人》轰动全法国的阿里娅娜•福尔尼亚,出书时也只有14岁。
偏爱新人,某种程度源于出版商们精明的“生意经”。法国没有文学经纪人这一行当,因此出版商享有谈判主动权。推新人几乎没有成本,出版商可用低廉稿酬大量购入书稿,让它们在市场上拼杀两三个月,卖不动的撤下货架从此遁隐民间。如此循环“造星”,每年新秀辈出,也就极为正常了。
至于布朗利、阿里娅娜能在众多新人中脱颖而出,当然和她们的才华有关,但也有人觉得,显赫家世也对她们的成名大有帮助。布朗利的父亲是名作家,于2008年曾获法国重要文学奖项“联盟奖”。阿里娅娜的父亲则是移民部部长。
于是,难免有些酸溜溜的评论冒出来:“天才少女?家庭背景对她们才是最大的优势!想想都知道,布朗利只是把手稿交给常为她父亲出版著作的出版社,就实现了‘才女梦’。”
人们的不认可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法国人心中,有个始终无法逾越的“少女天才”——弗朗索瓦兹•萨冈,那个出名于18岁,也似乎永远停留在18岁的“迷人小魔鬼”。
1954年,一本关于青春、爱情和忧伤的小说《你好,忧愁》让18岁的萨冈成为畅销书作家。小说中17岁的少女赛西亚,常被看成是萨冈本人的化身。赛西亚出身中产家庭,任性叛逆,为了自身的自由,她设计破坏了父亲和女友的结合,结果,父亲的女友自杀身亡。之后,塞西亚恢复了从前的放荡生活,只有在床上扪心自问时,她才会为那个女人的死感到忧伤。
借着《你好,忧愁》,萨冈挣到有生以来第一个500万。之后,她打电话问父亲该怎么花这笔钱。“最好的方式是把它们挥霍掉。”父亲建议。于是,萨冈买了辆早就相中的捷豹敞篷跑车。她穿着粗线衫,光脚开着捷豹,飞驰路上。
这似乎是一种预示,之后,“挥霍”成了萨冈有生之年对金钱、对名誉、对健康、对才华、对人生的一贯态度。她喜欢赛马,不仅赌马,而且自己还养了一匹马。她喜欢飙车,为此曾付出过车祸负伤的惨痛代价。她喜欢酗酒,她喜欢赌博……总之,她喜欢一切离经叛道。
离经叛道的还有萨冈的爱情。她两度结婚,又迅速离婚,她身边总有名流政治家围绕。她与当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默契的友谊”更是神秘。他曾带着她出访外国,一度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据说总统每个月还都要到萨冈家里造访,他们谈文化、谈小说,不谈政治。然而当萨冈不高兴时,她会对秘书说,“不管总统先生按多长时间门铃,说什么借口,也不要开门。”
那一颗颗被催熟的果子
其实,萨冈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法国。世界上,总有些文学女青年视她为榜样,羡慕她危险的激动人心的生活。于是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如萨冈一般“离经叛道”的少女作家。
1983年出生于东京的日本作家金原瞳就是个典型的“叛逆美少女”。2004年当她凭小说《裂舌》夺得第130届芥川奖时,登上领奖台的她让很多“老派人”顿感“惊艳”——耳朵上足足吊了6只耳环,一身短打扮更是与身边西装笔挺的评委们反差极大。
其实从小,金原瞳就是个“问题少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旷课,整天游荡于新宿的歌舞伎町。至于她的获奖作品《裂舌》则更让人“惊艳”——围绕着时下流行的“身体改造”。女主角是典型的日本新生代少女,她热衷“身体改造”,不满足耳朵上的六个耳环,还要穿舌环刺透舌端、甚至将麒麟和龙的图案纹在身体上,以获得内在的精神安定。
《裂舌》获奖后,在日本一时间大有“开口不提金原瞳,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趋势。批评界则呈两种态度,老评论家对此颇不以为然,但他们碍于身份及金原瞳父亲——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兼翻译家金原瑞人的颜面不愿多说,可很多中青年学者却忍不住对这部标新立异的小说发出极为尖锐的批评,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在日本甚至国外的热销。
和金原瞳的“褒贬兼具,颇有争议”不同,有些少女和她们的作品一出现就险些被骂声淹没。几年前,一本名为《笔记本女孩》的小说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该书的4位作者都是纽约斯图维森特公立中学的学生:苏菲•科恩、考特妮•图姆斯、茱莉亚•巴斯金和林德赛•纽曼。这4个女孩在生活中属无话不谈的 “闺蜜”,而书中内容也都从4名少女4年的日记中挑选出的。
这本352页的“日记书”保留了4名少女潦草的笔迹、墨水印、四处的涂鸦和到处乱贴的照片,讲述了女孩们的日常生活:惨不忍睹的化学成绩、对老师的调侃和嘲讽以及少女们数不清的恋爱经历。其中有不少令人吃惊的地方,如少女考特妮形容酗酒的快感“哈哈,酒精颠覆了我的世界”;苏菲描述吸大麻的窘境“我们做了很多蠢事,胡乱从别人那里买来大麻,吸的时候才发现里面掺了快克(一种毒品)”。当然,书里还少不了对性漫不经心的描写——“他问我紧张吗,我发现自己并不紧张。完事后,我们躺在床上听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歌。”
虽然很多青少年对这本书趋之若鹜,但它受到的恶评似乎更多。知名图书经理人亚当•科洛米说:“现在的潮流太可怕了,性越来越多,作家越来越小,丑闻越来越多,这就是他们竞争的砝码。”《圣何塞信使报》则称,“翻过20页后,满篇的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会让你觉得非常累,它很像一档愚蠢的‘真人秀’,但有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以为每个女孩子的生活都是这么轻浮。”
只是,这种满是性、毒品、酒精的“轻浮生活”,却让不少书商看到了少女写作的潜在市场,更多籍籍无名的女孩更借此圆了文学梦与明星梦。甚至有已过青春的女人,也借着那些零星的记忆片段,搭上了青春文学的快车。比如《绯闻女孩》的作者塞西莉•范•姬格萨就把十几岁时在一所贵族私立学校上学的尘封往事,拿出来书写一番,让自己又经历了一遍“浮华、喧闹的青春期”。
然而,青春期就只有浮华、喧闹?“我们可爱的少女们就只能写拜物、吸毒、性这些挠人痒痒的东西?”一位愤怒的家长表示:“这种价值观不正确的书简直都该扔进火堆。”
“价值观?我们推崇的就是反叛、自由。”每当面对批评时,很多少女写手甚至会搬出“前辈”萨冈的那句名言“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的、丑恶的生活”。这句话,成了“后萨冈们”完美的挡箭牌。
但萨冈究竟是怎样的女人,她所推崇的“反叛”又是什么?的确,萨冈烟不离手、嗜赌、酗酒,但阿尔及利亚战争、妇女堕胎权利的签名运动,从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有人评价,叛逆的萨冈其实继承了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正义感,而这些又与她喜爱的作家萨特有关。他们同一天出生——6月21日,只是萨特早萨冈30年。就在萨特去世前一年,萨冈的“反叛”再次发作,她不顾萨特“终身伴侣”波伏娃的存在,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10天后,他们面对面共进午餐,萨冈帮已经失明的萨特把盘子里的肉切好。萨特称她为“我的调皮莉莉”。这样一对男女,充满矛盾与疑虑,可也因此充满魅力。
2004年萨冈死于肺栓塞后,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对这位“为我们国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表示敬意。希拉克之所以褒奖萨冈,或许在于萨冈从不想摧毁什么,她只是不愿做主流道德的牺牲品、做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一生都在为自己崇尚的自由、正义努力。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人反借萨冈批评那些“后萨冈们”——你们所写的性、毒品、放纵,不过是模仿肤浅的皮毛。
然而,把错全部归咎于花一样的少女自然不公平。她们鲜嫩的年纪、显露的才气、姣好的面容,这一切都是商业流水线上最好的“卖点”。有时,就连她们犯了错,写作时“借鉴”了别人,都能成为“被利用”的法宝:今年年初, 德国17岁“天才少女作家”海伦妮•黑格曼那本讲述16岁富家女在母亲死后,浪迹于欢场,借性与毒品寻找自我的故事,被曝出有多处对他人作品“原封不动地复制”。被“骗”了的出版商本该暴怒,但眼见海伦妮的粉丝高举支持大旗,书商马上变脸,干脆为这部小说配上了玄幻迷醉的推荐语:海伦妮用她的天赋混搭重组,“用一切混合一切”。
只是,这“一切”均是以利益出发而已。所以,如今当法国出版商借着布朗利新书《野兽派的颜色》的推出,高喊着“寻找下一个萨冈”时,难免有人轻蔑地嘟囔一句:萨冈早就没有了。如今,你们批量制造的很多不过是些被催熟的果子而已。
天真烂漫的14岁女孩帕洛马,独自一人来到男友家,心想:“他会不会请我吃糖?”这是法国出版商最近热捧的少女作家、15岁的卡门•布朗利在最新小说《野兽派的颜色》中描绘的一幕约会场景。但布朗利没想讲个只限于脸红心跳的纯情故事,小说名字“野兽派”已正儿八经地告诉你,之后的事儿绝不仅“吃糖”这么简单。
按出版商描述,小说描写的是一名少女献出童贞的经过。书中主角,女孩帕洛马还有个性幻想对象——歌手皮特•多赫提。作为英国著名的坏小子歌手,皮特最出名的不光是大眼睛、娃娃脸,还有生活中的种种劣迹——烟不离手,和乐团成员大打出手,视吸毒为创作音乐的必要条件。
家庭背景才是她们最大的优势?
“这是根据你自己的经历写成的吧?”《野兽派的颜色》出版后,15岁的布朗利总要面对这样的提问。“当然不,这只是对生活的一种设想。”对于自己笔下那些超越年龄的早熟与大胆,布朗利认为只是因为“烦闷无聊”、“无人作伴”,于是才一边听皮特•多赫提的音乐,一边构思出了这个“爱的故事”。另外,她还表示要把这本《野兽派的颜色》献给因吸毒而入狱的“灵感催生剂”多赫提。
布朗利把自己的写作形容得如信手拈来,但其实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练习写故事和诗歌,并规定自己早上6点起床,写作一小时后才上学。
法国出版商对少女写手一贯偏爱,挖掘培养素来不遗余力,比如2004年以《上帝是个女人》轰动全法国的阿里娅娜•福尔尼亚,出书时也只有14岁。
偏爱新人,某种程度源于出版商们精明的“生意经”。法国没有文学经纪人这一行当,因此出版商享有谈判主动权。推新人几乎没有成本,出版商可用低廉稿酬大量购入书稿,让它们在市场上拼杀两三个月,卖不动的撤下货架从此遁隐民间。如此循环“造星”,每年新秀辈出,也就极为正常了。
至于布朗利、阿里娅娜能在众多新人中脱颖而出,当然和她们的才华有关,但也有人觉得,显赫家世也对她们的成名大有帮助。布朗利的父亲是名作家,于2008年曾获法国重要文学奖项“联盟奖”。阿里娅娜的父亲则是移民部部长。
于是,难免有些酸溜溜的评论冒出来:“天才少女?家庭背景对她们才是最大的优势!想想都知道,布朗利只是把手稿交给常为她父亲出版著作的出版社,就实现了‘才女梦’。”
人们的不认可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法国人心中,有个始终无法逾越的“少女天才”——弗朗索瓦兹•萨冈,那个出名于18岁,也似乎永远停留在18岁的“迷人小魔鬼”。
1954年,一本关于青春、爱情和忧伤的小说《你好,忧愁》让18岁的萨冈成为畅销书作家。小说中17岁的少女赛西亚,常被看成是萨冈本人的化身。赛西亚出身中产家庭,任性叛逆,为了自身的自由,她设计破坏了父亲和女友的结合,结果,父亲的女友自杀身亡。之后,塞西亚恢复了从前的放荡生活,只有在床上扪心自问时,她才会为那个女人的死感到忧伤。
借着《你好,忧愁》,萨冈挣到有生以来第一个500万。之后,她打电话问父亲该怎么花这笔钱。“最好的方式是把它们挥霍掉。”父亲建议。于是,萨冈买了辆早就相中的捷豹敞篷跑车。她穿着粗线衫,光脚开着捷豹,飞驰路上。
这似乎是一种预示,之后,“挥霍”成了萨冈有生之年对金钱、对名誉、对健康、对才华、对人生的一贯态度。她喜欢赛马,不仅赌马,而且自己还养了一匹马。她喜欢飙车,为此曾付出过车祸负伤的惨痛代价。她喜欢酗酒,她喜欢赌博……总之,她喜欢一切离经叛道。
离经叛道的还有萨冈的爱情。她两度结婚,又迅速离婚,她身边总有名流政治家围绕。她与当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默契的友谊”更是神秘。他曾带着她出访外国,一度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据说总统每个月还都要到萨冈家里造访,他们谈文化、谈小说,不谈政治。然而当萨冈不高兴时,她会对秘书说,“不管总统先生按多长时间门铃,说什么借口,也不要开门。”
那一颗颗被催熟的果子
其实,萨冈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法国。世界上,总有些文学女青年视她为榜样,羡慕她危险的激动人心的生活。于是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如萨冈一般“离经叛道”的少女作家。
1983年出生于东京的日本作家金原瞳就是个典型的“叛逆美少女”。2004年当她凭小说《裂舌》夺得第130届芥川奖时,登上领奖台的她让很多“老派人”顿感“惊艳”——耳朵上足足吊了6只耳环,一身短打扮更是与身边西装笔挺的评委们反差极大。
其实从小,金原瞳就是个“问题少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旷课,整天游荡于新宿的歌舞伎町。至于她的获奖作品《裂舌》则更让人“惊艳”——围绕着时下流行的“身体改造”。女主角是典型的日本新生代少女,她热衷“身体改造”,不满足耳朵上的六个耳环,还要穿舌环刺透舌端、甚至将麒麟和龙的图案纹在身体上,以获得内在的精神安定。
《裂舌》获奖后,在日本一时间大有“开口不提金原瞳,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趋势。批评界则呈两种态度,老评论家对此颇不以为然,但他们碍于身份及金原瞳父亲——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兼翻译家金原瑞人的颜面不愿多说,可很多中青年学者却忍不住对这部标新立异的小说发出极为尖锐的批评,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在日本甚至国外的热销。
和金原瞳的“褒贬兼具,颇有争议”不同,有些少女和她们的作品一出现就险些被骂声淹没。几年前,一本名为《笔记本女孩》的小说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该书的4位作者都是纽约斯图维森特公立中学的学生:苏菲•科恩、考特妮•图姆斯、茱莉亚•巴斯金和林德赛•纽曼。这4个女孩在生活中属无话不谈的 “闺蜜”,而书中内容也都从4名少女4年的日记中挑选出的。
这本352页的“日记书”保留了4名少女潦草的笔迹、墨水印、四处的涂鸦和到处乱贴的照片,讲述了女孩们的日常生活:惨不忍睹的化学成绩、对老师的调侃和嘲讽以及少女们数不清的恋爱经历。其中有不少令人吃惊的地方,如少女考特妮形容酗酒的快感“哈哈,酒精颠覆了我的世界”;苏菲描述吸大麻的窘境“我们做了很多蠢事,胡乱从别人那里买来大麻,吸的时候才发现里面掺了快克(一种毒品)”。当然,书里还少不了对性漫不经心的描写——“他问我紧张吗,我发现自己并不紧张。完事后,我们躺在床上听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歌。”
虽然很多青少年对这本书趋之若鹜,但它受到的恶评似乎更多。知名图书经理人亚当•科洛米说:“现在的潮流太可怕了,性越来越多,作家越来越小,丑闻越来越多,这就是他们竞争的砝码。”《圣何塞信使报》则称,“翻过20页后,满篇的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会让你觉得非常累,它很像一档愚蠢的‘真人秀’,但有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以为每个女孩子的生活都是这么轻浮。”
只是,这种满是性、毒品、酒精的“轻浮生活”,却让不少书商看到了少女写作的潜在市场,更多籍籍无名的女孩更借此圆了文学梦与明星梦。甚至有已过青春的女人,也借着那些零星的记忆片段,搭上了青春文学的快车。比如《绯闻女孩》的作者塞西莉•范•姬格萨就把十几岁时在一所贵族私立学校上学的尘封往事,拿出来书写一番,让自己又经历了一遍“浮华、喧闹的青春期”。
然而,青春期就只有浮华、喧闹?“我们可爱的少女们就只能写拜物、吸毒、性这些挠人痒痒的东西?”一位愤怒的家长表示:“这种价值观不正确的书简直都该扔进火堆。”
“价值观?我们推崇的就是反叛、自由。”每当面对批评时,很多少女写手甚至会搬出“前辈”萨冈的那句名言“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的、丑恶的生活”。这句话,成了“后萨冈们”完美的挡箭牌。
但萨冈究竟是怎样的女人,她所推崇的“反叛”又是什么?的确,萨冈烟不离手、嗜赌、酗酒,但阿尔及利亚战争、妇女堕胎权利的签名运动,从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有人评价,叛逆的萨冈其实继承了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正义感,而这些又与她喜爱的作家萨特有关。他们同一天出生——6月21日,只是萨特早萨冈30年。就在萨特去世前一年,萨冈的“反叛”再次发作,她不顾萨特“终身伴侣”波伏娃的存在,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10天后,他们面对面共进午餐,萨冈帮已经失明的萨特把盘子里的肉切好。萨特称她为“我的调皮莉莉”。这样一对男女,充满矛盾与疑虑,可也因此充满魅力。
2004年萨冈死于肺栓塞后,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对这位“为我们国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表示敬意。希拉克之所以褒奖萨冈,或许在于萨冈从不想摧毁什么,她只是不愿做主流道德的牺牲品、做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一生都在为自己崇尚的自由、正义努力。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人反借萨冈批评那些“后萨冈们”——你们所写的性、毒品、放纵,不过是模仿肤浅的皮毛。
然而,把错全部归咎于花一样的少女自然不公平。她们鲜嫩的年纪、显露的才气、姣好的面容,这一切都是商业流水线上最好的“卖点”。有时,就连她们犯了错,写作时“借鉴”了别人,都能成为“被利用”的法宝:今年年初, 德国17岁“天才少女作家”海伦妮•黑格曼那本讲述16岁富家女在母亲死后,浪迹于欢场,借性与毒品寻找自我的故事,被曝出有多处对他人作品“原封不动地复制”。被“骗”了的出版商本该暴怒,但眼见海伦妮的粉丝高举支持大旗,书商马上变脸,干脆为这部小说配上了玄幻迷醉的推荐语:海伦妮用她的天赋混搭重组,“用一切混合一切”。
只是,这“一切”均是以利益出发而已。所以,如今当法国出版商借着布朗利新书《野兽派的颜色》的推出,高喊着“寻找下一个萨冈”时,难免有人轻蔑地嘟囔一句:萨冈早就没有了。如今,你们批量制造的很多不过是些被催熟的果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