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开放模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必须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创新和转型,而创新和转型的核心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战略人才。
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定义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并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优秀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骨干与核心,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杰出代表,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判断力。耶鲁大学在《1828耶鲁报告(1828 Yale Report)》中指出:“具备全面知识并拥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并在多方面有益于社会。他的品质使他能够在社会的各阶层散播知识之光。”
1.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高尚品德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一个社会能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品德是人才标准的统领。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品德对人的知识、才能和业绩起主导、主控的决定性作用,处于统领地位。品德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行为准则(基础),二是精神境界(主体),三是理想信念(核心),三者互为一体,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精神境界层面主要包括六个意识 :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意志意识、敬畏意识、幸福意识和感恩意识。其中,责任是人才所具有的第一品德,是人才的各种品德的纲。
2.深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就是文学艺术等人类传统物质和精神财富达到一定的水平。文学艺术源于对生活的感知而又能够提升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激发直觉和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的肥沃土壤。在深厚文化修养基础上的多元学科背景能够打破惯性思维、线性思维,融合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产生立体思维,扩大创新源,取得原创性成果。钱学森指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系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钱老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本是航空系的学生,他还到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听课,并通晓绘画、音乐和摄影。
3.宽广的国际视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融入世界整体发展之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宽广的国际视野是一种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紧跟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步伐,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洞察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及时拿出引领及应对世界发展的工作方案。宽广的国际视野是一种战略思维和进取精神,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在国际比较的参照系中准确、深入地认识世情、国情、行情,了解本行业、本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4.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体,包括对有效信息的感知、捕捉、警觉、分析、演绎、推理和判断能力。研究领导能力的杰伊·康格(Jay A. Conger)把领袖气质定义为一系列行为特质的集合,这些行为特质能让他人感受到一种魅力,包括发掘潜在机遇的能力、敏锐察觉追随者需求的能力、总结目标并公诸于众的能力、在追随者中间建立信任的能力和鼓动追随者实现领袖目标的能力。敏锐的判断力能够使人在第一时间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在领袖气质中起引领作用。
上述素质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其中品德是人才标准的统领,是人才标准的首要条件,其他各项是品德的资本;判断力是人才标准的核心要素,其他各项保证了判断的理性、准确性与道德性。
高校与行业协同培养优秀人才的载体与途径
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行业特色型大学“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发展”,与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应主动加强与中央和地方行业部门、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1.拓展合作领域,搭建共建平台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2010年底实现教育部和商务部合作共建以来,以服务对外贸易事业为己任,积极为商务部开发智力资源,通过课程设置、实习挂职、志愿服务及干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商务部需求的各类人才。2012年底,由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协同单位包括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义乌市政府等中央、地方、企业的开放经济部门,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等国际组织和智库。中心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突破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和经济外交等方面人才缺乏的重要瓶颈。
2.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机制 学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与民生银行共同创办“民生班”、与花旗银行合作举办“金融实务培训班”等。通过量身打造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例如,与花旗银行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由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两个模块组成的金融实务培训。校内教学内容覆盖银行基础知识、银行产品、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合规经营和实务操作技巧等,并安排了形式灵活的考核。校内课堂教学为期3个月~4个月,由花旗银行资深的各部门主管亲自授课。校外实践则安排在花旗银行在北京的各个网点进行实际业务的实习,为学生提供从事一线业务、接触客户的真实体验和考验。
3.深化职业培养,强化专业技能
学校在“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方面进行广泛探索,将职业资格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引入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中,完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使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有机融合,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方向)第四学期从学院各专业选拔学生进行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以通过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方向)第四学期从金融工程专业选拔学生进行FRM专业课程学习,以通过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国际商学院会计专业与ACCA、CGA、澳洲CPA、香港CPA等国际专业组织合作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促进了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共赢。
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尝试与思考
除与行业联合培养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职业道德
改革品德课教学内容,建立全面的大学生品德教育体系。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增强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教育,加强坚定意志、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教育,树立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精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改进品德教育方法,树立大学生品德教育主体地位。品德教育从死记硬背改为结合个人、群体、社会实践的分析论文或观点陈述;改变过去简单地把品德教育作为课堂知识传授,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作风及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的贡献力等综合行为的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退休老教授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直接引导作用,开展“一对一”的学生思想深度辅导工作。专业教师在介绍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认真解读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责任和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把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科研、学业指导的首要内容,把职业道德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同时,树立身边道德模范,推进实践育人,实现品德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2.扩大学科交融,培养复合人才
学校根据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改革,如“经济学 法律 文化 语言”“商务 文化 语言”“金融 艺术 文化 语言”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推广辅修专业。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第二个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在获得主修专业学位的同时,获得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证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规格上坚持统一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学分制培养,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学生同班学习,实现与国际高校的接轨。近几年来,申请辅修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学校开设“三语培养实验班”,从大一新生中选拔优秀生除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主修专业之外,从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3个小语种任选一门作为第二学位选读,实验班学生在第四学期结束后就会被安排到相应语种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学习半年,考核合格后将取得两个学位,形成“经贸 小语种”的培养模式。
打通公共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管理法学基础、英语、文学与艺术、人文基础、数学等9个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除政治理论课外,取消必修课程,代之以必修学分;同时,打通学院内学科基础课平台,无论是按大类招生还是分专业招生,共享平台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培养方案自由选择学习起点、课程、确定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使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有了丰富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3.拓展联合培养,开阔国际视野
承认学生在国外大学所修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分。学生完成合作培养项目规定的学分(本校和合作学校),可获得本校和国外学校授予的双学位。例如,与英国肯特大学数学、统计与精算学院达成的两校精算与风险管理专业本科2 2双学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前两个学年本校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采用“双语”或全外语教学,后两个学年进入英国肯特大学数学、统计与精算学院学习,学生将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国肯特大学精算学理学士学位,并且还有机会获得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最高8门的免考资格。学校还有“2 3”兰斯项目(法国)、与维多利亚大学“2 2.5”双学位项目(加拿大)、与立命馆大学经营学“2 2.5”联合培养项目(日本)等。
4.深化实习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为大学生搭建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十大平台,并把十大平台按照一课堂必修课、二课堂选修课、三课堂实践课程分别计入学分体系,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自主申报、自立完成、自动计入学分。
在二三课堂已有的基础上,打破部门、组织划分限制,以强引导性、高参考性、独具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为目标,搭建了囊括十大平台的活动系统,具体包括:强调学生思想建设的思想引领平台、完善学生知识构成的通识教育平台、配合国际化特色建设的国际培养平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校园文化平台、鼓励学生自我实现的社团活动平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育人平台、帮助学生精钻专业的学术科研平台、倡导学生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平台、协助学生增长才干的就业创业平台和激发学生领袖潜质的精英成长平台。每一平台对应3个~8个数量不等的活动类别扩展,总计包括47个类别,每一类别下由内容丰富的具体活动为支撑,总计100余个精品活动。同步进行的学分考核系统设计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量化标准。网络认证系统建设实现二三课堂活动的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网站为学生提供课程展示、自主选课、学分计算、活动经历记录服务,高效规范学生的活动参与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创新和转型,而创新和转型的核心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战略人才。
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定义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并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优秀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骨干与核心,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杰出代表,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判断力。耶鲁大学在《1828耶鲁报告(1828 Yale Report)》中指出:“具备全面知识并拥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并在多方面有益于社会。他的品质使他能够在社会的各阶层散播知识之光。”
1.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高尚品德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一个社会能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品德是人才标准的统领。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品德对人的知识、才能和业绩起主导、主控的决定性作用,处于统领地位。品德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行为准则(基础),二是精神境界(主体),三是理想信念(核心),三者互为一体,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精神境界层面主要包括六个意识 :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意志意识、敬畏意识、幸福意识和感恩意识。其中,责任是人才所具有的第一品德,是人才的各种品德的纲。
2.深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就是文学艺术等人类传统物质和精神财富达到一定的水平。文学艺术源于对生活的感知而又能够提升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激发直觉和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的肥沃土壤。在深厚文化修养基础上的多元学科背景能够打破惯性思维、线性思维,融合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产生立体思维,扩大创新源,取得原创性成果。钱学森指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系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钱老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本是航空系的学生,他还到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听课,并通晓绘画、音乐和摄影。
3.宽广的国际视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融入世界整体发展之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宽广的国际视野是一种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紧跟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步伐,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洞察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及时拿出引领及应对世界发展的工作方案。宽广的国际视野是一种战略思维和进取精神,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在国际比较的参照系中准确、深入地认识世情、国情、行情,了解本行业、本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4.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体,包括对有效信息的感知、捕捉、警觉、分析、演绎、推理和判断能力。研究领导能力的杰伊·康格(Jay A. Conger)把领袖气质定义为一系列行为特质的集合,这些行为特质能让他人感受到一种魅力,包括发掘潜在机遇的能力、敏锐察觉追随者需求的能力、总结目标并公诸于众的能力、在追随者中间建立信任的能力和鼓动追随者实现领袖目标的能力。敏锐的判断力能够使人在第一时间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在领袖气质中起引领作用。
上述素质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其中品德是人才标准的统领,是人才标准的首要条件,其他各项是品德的资本;判断力是人才标准的核心要素,其他各项保证了判断的理性、准确性与道德性。
高校与行业协同培养优秀人才的载体与途径
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行业特色型大学“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发展”,与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应主动加强与中央和地方行业部门、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1.拓展合作领域,搭建共建平台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2010年底实现教育部和商务部合作共建以来,以服务对外贸易事业为己任,积极为商务部开发智力资源,通过课程设置、实习挂职、志愿服务及干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商务部需求的各类人才。2012年底,由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协同单位包括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义乌市政府等中央、地方、企业的开放经济部门,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等国际组织和智库。中心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突破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和经济外交等方面人才缺乏的重要瓶颈。
2.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机制 学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与民生银行共同创办“民生班”、与花旗银行合作举办“金融实务培训班”等。通过量身打造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例如,与花旗银行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由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两个模块组成的金融实务培训。校内教学内容覆盖银行基础知识、银行产品、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合规经营和实务操作技巧等,并安排了形式灵活的考核。校内课堂教学为期3个月~4个月,由花旗银行资深的各部门主管亲自授课。校外实践则安排在花旗银行在北京的各个网点进行实际业务的实习,为学生提供从事一线业务、接触客户的真实体验和考验。
3.深化职业培养,强化专业技能
学校在“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方面进行广泛探索,将职业资格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引入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中,完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使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有机融合,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方向)第四学期从学院各专业选拔学生进行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以通过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方向)第四学期从金融工程专业选拔学生进行FRM专业课程学习,以通过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国际商学院会计专业与ACCA、CGA、澳洲CPA、香港CPA等国际专业组织合作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促进了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共赢。
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尝试与思考
除与行业联合培养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职业道德
改革品德课教学内容,建立全面的大学生品德教育体系。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增强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教育,加强坚定意志、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教育,树立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精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改进品德教育方法,树立大学生品德教育主体地位。品德教育从死记硬背改为结合个人、群体、社会实践的分析论文或观点陈述;改变过去简单地把品德教育作为课堂知识传授,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作风及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的贡献力等综合行为的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退休老教授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直接引导作用,开展“一对一”的学生思想深度辅导工作。专业教师在介绍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认真解读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责任和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把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科研、学业指导的首要内容,把职业道德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同时,树立身边道德模范,推进实践育人,实现品德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2.扩大学科交融,培养复合人才
学校根据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改革,如“经济学 法律 文化 语言”“商务 文化 语言”“金融 艺术 文化 语言”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推广辅修专业。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第二个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在获得主修专业学位的同时,获得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证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规格上坚持统一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学分制培养,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学生同班学习,实现与国际高校的接轨。近几年来,申请辅修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学校开设“三语培养实验班”,从大一新生中选拔优秀生除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主修专业之外,从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3个小语种任选一门作为第二学位选读,实验班学生在第四学期结束后就会被安排到相应语种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学习半年,考核合格后将取得两个学位,形成“经贸 小语种”的培养模式。
打通公共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管理法学基础、英语、文学与艺术、人文基础、数学等9个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除政治理论课外,取消必修课程,代之以必修学分;同时,打通学院内学科基础课平台,无论是按大类招生还是分专业招生,共享平台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培养方案自由选择学习起点、课程、确定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使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有了丰富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3.拓展联合培养,开阔国际视野
承认学生在国外大学所修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分。学生完成合作培养项目规定的学分(本校和合作学校),可获得本校和国外学校授予的双学位。例如,与英国肯特大学数学、统计与精算学院达成的两校精算与风险管理专业本科2 2双学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前两个学年本校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采用“双语”或全外语教学,后两个学年进入英国肯特大学数学、统计与精算学院学习,学生将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国肯特大学精算学理学士学位,并且还有机会获得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最高8门的免考资格。学校还有“2 3”兰斯项目(法国)、与维多利亚大学“2 2.5”双学位项目(加拿大)、与立命馆大学经营学“2 2.5”联合培养项目(日本)等。
4.深化实习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为大学生搭建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十大平台,并把十大平台按照一课堂必修课、二课堂选修课、三课堂实践课程分别计入学分体系,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自主申报、自立完成、自动计入学分。
在二三课堂已有的基础上,打破部门、组织划分限制,以强引导性、高参考性、独具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为目标,搭建了囊括十大平台的活动系统,具体包括:强调学生思想建设的思想引领平台、完善学生知识构成的通识教育平台、配合国际化特色建设的国际培养平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校园文化平台、鼓励学生自我实现的社团活动平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育人平台、帮助学生精钻专业的学术科研平台、倡导学生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平台、协助学生增长才干的就业创业平台和激发学生领袖潜质的精英成长平台。每一平台对应3个~8个数量不等的活动类别扩展,总计包括47个类别,每一类别下由内容丰富的具体活动为支撑,总计100余个精品活动。同步进行的学分考核系统设计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量化标准。网络认证系统建设实现二三课堂活动的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网站为学生提供课程展示、自主选课、学分计算、活动经历记录服务,高效规范学生的活动参与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