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的年代。在学校要学习,不然父母会不停唠叨;工作了要学习,否则掌握的各种技能会渐渐落伍;即使退休之后,为减少寂寞、缓解衰老,最好也要学点什么。
不公平的地方在于,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擅长学习,而另一些人怎么学都不得要领。学霸的大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有,那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读书、做题时掌握的知识点,到底存储在大脑的哪个位置?
海兔的馈赠
大脑是人体最神秘的器官,没有之一。以至于很多人想到“大脑”的时候,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缩小版的自己。那么,那个缩小版的“我”有没有大脑呢?如此追问下去,恐怕会陷入无限循环。
再神秘的东西,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比如,要遵循还原论,不管大脑多么复杂,都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细胞层面的变化;又比如,要强调实证精神,空口无凭嘛,张三说他数学好就一定好?还是让他做一套卷子看看吧。
将两条标准摆出来,一种需求就呼之欲出了:最好有一种足够简单的生物,用它来进行记忆相关的实验。有这样的生物吗?陆地上没有,但海洋里有。
海兔是一种软体动物,长得像巴掌大的小兔子。它们既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坚硬的外壳,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界生存下去,不得不学会缩鳃——遇到不良刺激,就把重要器官缩回体内。海兔的神经细胞很少,大概只有人类的千万分之一,但是海兔神经细胞的体积很大,比猫的神经细胞粗壮50倍,用肉眼就能看到。
70年前,当埃里克·坎德尔在美国西海岸见到海兔的时候,立刻意识到它们就是极佳的研究材料。于是在实验中,他先对海兔施加一个无害的刺激,比如轻触,而后迅速释放一个不良刺激,比如电击。如此重复几次之后,海兔便形成了记忆:“哦,轻触之后会有电击,为了活下去,我应该在轻触之后立刻缩鳃。”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有点眼熟。没错,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坎德尔做了跟巴甫洛夫同样的事,通过条件反射,让动物形成记忆。
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坎德尔更进一步,深入海兔大脑的内部,观察神经细胞在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改变。随着实验的进行,海兔某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增强了——部分神经细胞会释放某些物质,加强与其他神经细胞的连接。假如将这些物质拦截下来呢?海兔会失忆,忘记轻触与电击之间的关系。
衰老的难题
坎德尔的实验说明了三件事:第一,记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大脑里没有什么神秘的小人儿;第二,大脑是一个分布式系统,一种记忆只存在于特定神经细胞中;第三,在细胞层面,记忆表现为神经细胞的联系增强。
绿化带里的冬青,你肯定很熟悉吧?神经细胞与冬青有一点像,一头是枝丫横生的树突,另一头是树干一样的轴突。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会稍稍增大,与邻近神经细胞的树突紧密接触,只留一道窄窄的缝隙,这种结构被称为突触。
遇到强风,冬青会摇摆起来,而它们的树枝又可能扰动同伴。对于人类来说,一个陷入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会在轴突末端释放某些物质,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像小船一样渡过突触间隙,到达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将信号传递下去。与树木不同的是,我们的大脑可塑性更高。如果两个神经细胞总在一起被激活,前者的轴突会生出一些分叉,加强与后者树突的连接。
突触释放的化学物质,像是高明的园艺师,它们能根据外界刺激修改大脑,将我们改造成最适合生存的样子。这个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不是吗?照此推理,想成为学霸,唯一的办法是多练习,重复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原来,我成不了学霸是因为不够勤奋,多么令人悲伤啊……
且慢!
突触增强理论打下了记忆研究的基础,不过,科学嘛,总是层层递进的。之后,科学家渐渐发现了一些突触增强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比如,衰老。衰老不仅可以损害一个人的行动能力,而且会引发一些脑部病变,像是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损害记忆,患者不记得家在哪里、身边的人是谁,甚至忘记穿衣、吃饭,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说得残酷一点,像是有什么东西把他们的灵魂抽走了。
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在研究中,他们惊讶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白质出现了异常。
在“海面”之下
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冰山,那么,神经细胞树突只构成了海面之上的部分。在解剖学中,它们被称为大脑灰质。脑白质正如海面之下的冰山,体积庞大,却少有人注意。如果突触增强是记忆的唯一过程,为什么衰老会影响到突触之外的部分呢?
脑白质中有什么呢?有神经元细胞的轴突,还有一种围绕轴突的结构,叫作髓鞘。髓鞘由髓磷脂构成,缠绕在轴突外侧,像是给轴突戴了一个袖套。只不过,这个袖套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
让我们再来想想坎德尔的实验。假如有甲、乙两个神经细胞,甲负责接受外界刺激,乙负责收缩肌肉。随着实验的进行,甲之轴突与乙之树突的联系肯定会增加。问题是,其他部分呢?在树突与轴突之间发生了什么?神经细胞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依靠轴突连接起了大脑各个脑区。神经承载的信息怎么渡过如此漫长的旅途,总不能靠電话吧?
还别说,真是靠电话。电话的工作原理,是先将声音转化为电流,让电流以导线为载体,把信息传递到对方的听筒,再转化为声音。科学家发现,当一个神经细胞接收到神经递质的时候,也会产生一股电流。这股电流沿着其轴突传递,直到轴突末端,再次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说到这里,有一件趣事:我是先接触到电话,而后才知道有种东西叫土电话。两个纸杯、一根绳子竟然可以传递声音,还要电话、互联网干什么呢?等我大一些,我才意识到土电话的不足:一方面,绳子里的声音会不断衰减,距离一远就听不到了;另一方面,声音的传播速度太慢了,电流则快得多。
对于神经细胞来说,髓鞘既是基站,又是光缆。当电流沿着轴突传递的时候,髓鞘起着绝缘层作用,可以约束电流、减少能量消耗。髓鞘与髓鞘之间的缝隙就更有意思了,它们可以再次产生电流。这股电流将绕过附近被髓鞘缠绕的轴突,直接激活下一个缝隙。看起来,电流好像是在缝隙与缝隙之间跳着传递,即跳跃式传导。 研究显示,具有髓鞘的轴突,其电流传导速度可以超过100米/秒,失去髓鞘之后,可能降到不足1米/秒。
注意,是“可以超过”,代表一种可能,而非一定如此。既然髓鞘起着减少损耗、增加速度的作用,那么,髓鞘的厚薄、多寡自然会影响信息传播。
你可能以为髓鞘是神经细胞固有的结构,其实不然,髓鞘是活的——髓磷脂是胶质细胞的一部分。当胶质细胞接触到轴突上传导的电流时,它们会扩增。相应的,髓鞘变得厚实、密集,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
学习的面纱
将这些事实代入坎德尔的实验结论,会发生什么呢?
当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父母会传授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比方说,渴了要喝水。这种知识也许只需要一组神经细胞存储,而父母扮演着坎德尔的角色,通过反复刺激,强化它们之间的连接,使我们形成条件反射。
当我们大一些,父母也开始教导复杂一些的知识。自来水是水,水坑里的水也是水,前者是干净的,后者是脏的。假如水的来源、干净程度分别由一组神经细胞记忆,那么,对于“脏水”的学习,实质上是将信息拆分送入两组。
所谓的“回忆”,说白了,就是再一次同时激活它们。
还记不记得我们前面是怎么说神经细胞的?它们有长有短。两组神经细胞极有可能长度不一样,如何才能做到同时调动?那就要改变髓鞘的厚薄、疏密,使信息在不同神经细胞上的传导同步。
到了学校里,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老师说:“请同学们以‘水’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一瞬间,我们会想到各种与水有关的东西,水的化学式、重力对水的影响、谁曾经买饮料给我喝,我们会产生情绪——我们要在纸上写字,用肌肉精确地控制笔。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几组神经细胞可以解决的了。水的化学式由内侧颞叶负责,它位于大脑两侧;肌肉控制由小脑负责,它位于大脑底部;而情感,则是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广泛激活的结果。当我们提起笔的时候,谁在调控信息传递速度,谁保证了各个脑区的准确激活?还是髓鞘。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不过,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了髓鞘的作用。比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学者发现,如果用某种方式阻碍髓鞘的形成,小鼠的学习能力会下降;也有学者反其道而行之,用基因技术培养出天生没有髓鞘的小鼠,然后用某种东西模拟髓鞘的功能,结果显示,只要髓鞘的功能还在,就不影响学习能力。
转变的希望
行至文末,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学霸?
从突触的角度说,首先,一定程度的重复必不可少,神经细胞联系增加是记忆的基础;其次,我们可以借助大脑的机制,免费强化神经连接。
大脑里有一个叫作海马的结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全身各个器官都进入低功耗阶段,它却没有闲下来,而是将白天发生过的某些事复现一遍——再一次激活各个脑区。因此,睡眠对记忆的形成与巩固十分重要。青少年最好能每天保证8~10小时的睡眠。另一方面,多给髓鞘一些机会。
与其一口气看半本书,不如今天看几页、明天看几页,留出髓鞘增厚的时间。与其要求自己“一遍过”,不如根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期进行复习,以免髓鞘因为缺少刺激而变薄。与其老在一个地方正襟危坐,不如定期更换一下学习环境,动口念一念、动手写一写。外界刺激越多元,参与其中的脑区越多,髓鞘能得到的锻炼就越充分。
你可能觉得,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经验之谈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上述种种原则,都得到了实验的反复证明。当你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实验室里、医院里、大学里,世界的不同角落正在吹响向大脑进军的号角。如果按照科学家发现的规律进行学习,或许有一天,你能加入他们,打赢最后的战役。
不公平的地方在于,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擅长学习,而另一些人怎么学都不得要领。学霸的大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有,那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读书、做题时掌握的知识点,到底存储在大脑的哪个位置?
海兔的馈赠
大脑是人体最神秘的器官,没有之一。以至于很多人想到“大脑”的时候,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缩小版的自己。那么,那个缩小版的“我”有没有大脑呢?如此追问下去,恐怕会陷入无限循环。
再神秘的东西,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比如,要遵循还原论,不管大脑多么复杂,都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细胞层面的变化;又比如,要强调实证精神,空口无凭嘛,张三说他数学好就一定好?还是让他做一套卷子看看吧。
将两条标准摆出来,一种需求就呼之欲出了:最好有一种足够简单的生物,用它来进行记忆相关的实验。有这样的生物吗?陆地上没有,但海洋里有。
海兔是一种软体动物,长得像巴掌大的小兔子。它们既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坚硬的外壳,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界生存下去,不得不学会缩鳃——遇到不良刺激,就把重要器官缩回体内。海兔的神经细胞很少,大概只有人类的千万分之一,但是海兔神经细胞的体积很大,比猫的神经细胞粗壮50倍,用肉眼就能看到。
70年前,当埃里克·坎德尔在美国西海岸见到海兔的时候,立刻意识到它们就是极佳的研究材料。于是在实验中,他先对海兔施加一个无害的刺激,比如轻触,而后迅速释放一个不良刺激,比如电击。如此重复几次之后,海兔便形成了记忆:“哦,轻触之后会有电击,为了活下去,我应该在轻触之后立刻缩鳃。”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有点眼熟。没错,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坎德尔做了跟巴甫洛夫同样的事,通过条件反射,让动物形成记忆。
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坎德尔更进一步,深入海兔大脑的内部,观察神经细胞在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改变。随着实验的进行,海兔某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增强了——部分神经细胞会释放某些物质,加强与其他神经细胞的连接。假如将这些物质拦截下来呢?海兔会失忆,忘记轻触与电击之间的关系。
衰老的难题
坎德尔的实验说明了三件事:第一,记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大脑里没有什么神秘的小人儿;第二,大脑是一个分布式系统,一种记忆只存在于特定神经细胞中;第三,在细胞层面,记忆表现为神经细胞的联系增强。
绿化带里的冬青,你肯定很熟悉吧?神经细胞与冬青有一点像,一头是枝丫横生的树突,另一头是树干一样的轴突。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会稍稍增大,与邻近神经细胞的树突紧密接触,只留一道窄窄的缝隙,这种结构被称为突触。
遇到强风,冬青会摇摆起来,而它们的树枝又可能扰动同伴。对于人类来说,一个陷入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会在轴突末端释放某些物质,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像小船一样渡过突触间隙,到达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将信号传递下去。与树木不同的是,我们的大脑可塑性更高。如果两个神经细胞总在一起被激活,前者的轴突会生出一些分叉,加强与后者树突的连接。
突触释放的化学物质,像是高明的园艺师,它们能根据外界刺激修改大脑,将我们改造成最适合生存的样子。这个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不是吗?照此推理,想成为学霸,唯一的办法是多练习,重复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原来,我成不了学霸是因为不够勤奋,多么令人悲伤啊……
且慢!
突触增强理论打下了记忆研究的基础,不过,科学嘛,总是层层递进的。之后,科学家渐渐发现了一些突触增强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比如,衰老。衰老不仅可以损害一个人的行动能力,而且会引发一些脑部病变,像是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损害记忆,患者不记得家在哪里、身边的人是谁,甚至忘记穿衣、吃饭,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说得残酷一点,像是有什么东西把他们的灵魂抽走了。
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在研究中,他们惊讶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白质出现了异常。
在“海面”之下
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冰山,那么,神经细胞树突只构成了海面之上的部分。在解剖学中,它们被称为大脑灰质。脑白质正如海面之下的冰山,体积庞大,却少有人注意。如果突触增强是记忆的唯一过程,为什么衰老会影响到突触之外的部分呢?
脑白质中有什么呢?有神经元细胞的轴突,还有一种围绕轴突的结构,叫作髓鞘。髓鞘由髓磷脂构成,缠绕在轴突外侧,像是给轴突戴了一个袖套。只不过,这个袖套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
让我们再来想想坎德尔的实验。假如有甲、乙两个神经细胞,甲负责接受外界刺激,乙负责收缩肌肉。随着实验的进行,甲之轴突与乙之树突的联系肯定会增加。问题是,其他部分呢?在树突与轴突之间发生了什么?神经细胞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依靠轴突连接起了大脑各个脑区。神经承载的信息怎么渡过如此漫长的旅途,总不能靠電话吧?
还别说,真是靠电话。电话的工作原理,是先将声音转化为电流,让电流以导线为载体,把信息传递到对方的听筒,再转化为声音。科学家发现,当一个神经细胞接收到神经递质的时候,也会产生一股电流。这股电流沿着其轴突传递,直到轴突末端,再次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说到这里,有一件趣事:我是先接触到电话,而后才知道有种东西叫土电话。两个纸杯、一根绳子竟然可以传递声音,还要电话、互联网干什么呢?等我大一些,我才意识到土电话的不足:一方面,绳子里的声音会不断衰减,距离一远就听不到了;另一方面,声音的传播速度太慢了,电流则快得多。
对于神经细胞来说,髓鞘既是基站,又是光缆。当电流沿着轴突传递的时候,髓鞘起着绝缘层作用,可以约束电流、减少能量消耗。髓鞘与髓鞘之间的缝隙就更有意思了,它们可以再次产生电流。这股电流将绕过附近被髓鞘缠绕的轴突,直接激活下一个缝隙。看起来,电流好像是在缝隙与缝隙之间跳着传递,即跳跃式传导。 研究显示,具有髓鞘的轴突,其电流传导速度可以超过100米/秒,失去髓鞘之后,可能降到不足1米/秒。
注意,是“可以超过”,代表一种可能,而非一定如此。既然髓鞘起着减少损耗、增加速度的作用,那么,髓鞘的厚薄、多寡自然会影响信息传播。
你可能以为髓鞘是神经细胞固有的结构,其实不然,髓鞘是活的——髓磷脂是胶质细胞的一部分。当胶质细胞接触到轴突上传导的电流时,它们会扩增。相应的,髓鞘变得厚实、密集,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
学习的面纱
将这些事实代入坎德尔的实验结论,会发生什么呢?
当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父母会传授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比方说,渴了要喝水。这种知识也许只需要一组神经细胞存储,而父母扮演着坎德尔的角色,通过反复刺激,强化它们之间的连接,使我们形成条件反射。
当我们大一些,父母也开始教导复杂一些的知识。自来水是水,水坑里的水也是水,前者是干净的,后者是脏的。假如水的来源、干净程度分别由一组神经细胞记忆,那么,对于“脏水”的学习,实质上是将信息拆分送入两组。
所谓的“回忆”,说白了,就是再一次同时激活它们。
还记不记得我们前面是怎么说神经细胞的?它们有长有短。两组神经细胞极有可能长度不一样,如何才能做到同时调动?那就要改变髓鞘的厚薄、疏密,使信息在不同神经细胞上的传导同步。
到了学校里,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老师说:“请同学们以‘水’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一瞬间,我们会想到各种与水有关的东西,水的化学式、重力对水的影响、谁曾经买饮料给我喝,我们会产生情绪——我们要在纸上写字,用肌肉精确地控制笔。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几组神经细胞可以解决的了。水的化学式由内侧颞叶负责,它位于大脑两侧;肌肉控制由小脑负责,它位于大脑底部;而情感,则是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广泛激活的结果。当我们提起笔的时候,谁在调控信息传递速度,谁保证了各个脑区的准确激活?还是髓鞘。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不过,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了髓鞘的作用。比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学者发现,如果用某种方式阻碍髓鞘的形成,小鼠的学习能力会下降;也有学者反其道而行之,用基因技术培养出天生没有髓鞘的小鼠,然后用某种东西模拟髓鞘的功能,结果显示,只要髓鞘的功能还在,就不影响学习能力。
转变的希望
行至文末,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学霸?
从突触的角度说,首先,一定程度的重复必不可少,神经细胞联系增加是记忆的基础;其次,我们可以借助大脑的机制,免费强化神经连接。
大脑里有一个叫作海马的结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全身各个器官都进入低功耗阶段,它却没有闲下来,而是将白天发生过的某些事复现一遍——再一次激活各个脑区。因此,睡眠对记忆的形成与巩固十分重要。青少年最好能每天保证8~10小时的睡眠。另一方面,多给髓鞘一些机会。
与其一口气看半本书,不如今天看几页、明天看几页,留出髓鞘增厚的时间。与其要求自己“一遍过”,不如根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期进行复习,以免髓鞘因为缺少刺激而变薄。与其老在一个地方正襟危坐,不如定期更换一下学习环境,动口念一念、动手写一写。外界刺激越多元,参与其中的脑区越多,髓鞘能得到的锻炼就越充分。
你可能觉得,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经验之谈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上述种种原则,都得到了实验的反复证明。当你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实验室里、医院里、大学里,世界的不同角落正在吹响向大脑进军的号角。如果按照科学家发现的规律进行学习,或许有一天,你能加入他们,打赢最后的战役。